胸腺增生
胸腺增生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09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内科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6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6735篇;相关期刊83种,包括新体育、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6年《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学术年会、第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代谢病学术大会暨糖尿病高峰论坛、中华护理学会第2届国际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等;胸腺增生的相关文献由357位作者贡献,包括王鲁峰、许贤豪、潘纪戍等。
胸腺增生
-研究学者
- 王鲁峰
- 许贤豪
- 潘纪戍
- 陈浩
- 于经瀛
- 伍晓剑
- 况成明
- 刘一李
- 刘伟
- 刘晨熙
- 刘甫庚
- 卢斐翠
- 吴克
- 吴国庚
- 周诚
- 崔光彬
- 张玉生
- 曹建军
- 李柱一
- 王圣中
- 王宏宇
- 程超
- 胡玉川
- 董大伟
- 郭叶群
- 钟佛添
- 陆永伟
- 陈丹霞
- 陈云玉
- 陈起航
- 韦嘉瑚
- 顾勇
- 鲁建军
- Araga S.
- Sakuma K.
- Suto Y.
- 丁意平
- 丁琼瑛
- 万娅敏
- 万琪
- 严洪珍
- 乔远罡
- 于涛
- 于磊
- 于鹭
- 仇蕴华
- 付向宁
- 付圣灵
- 代学杨
- 仲星星
-
-
肖金凤;
刘艳静;
张欣欣;
何庆
-
-
摘要:
目的:分析Graves病患者合并胸腺增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11月—2020年11月临床确诊的Graves病患者100例,依据胸部CT结果分为两组:合并胸腺增生51例,未合并胸腺增生49例。分析两组年龄、病程、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肝功能、游离甲状腺功能(甲功)、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TR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等相关指标。结果:本研究中Graves病合并胸腺增生发生率为51%;Graves病合并胸腺增生组与未合并胸腺增生组相比,年龄较小,谷丙转氨酶(ALT)、FT3、FT4水平较高(t=-4.216,Z=-2.321、-2.837、2.633,均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FT3、FT4均与Graves病合并胸腺增生相关(OR=0.942、1.046、1.040,95%CI:0.913~0.972、1.010~1.082、1.008~1.073,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是评价Graves病合并胸腺增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0.946,95%CI:0.917~0.977,P<0.05);年龄预测Graves病伴胸腺增生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为0.734(95%CI:0.632~0.836),截断值为48.5岁,灵敏性72.5%,特异性75.5%(P<0.01)。结论:Graves病合并胸腺增生与TRAb水平无相关性,但与年龄呈负相关。
-
-
王圣中;
刘晨熙;
肖刚;
韩宇;
胡玉川;
崔光彬
-
-
摘要: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特征对肿块样胸腺增生和低危胸腺瘤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9年11月于唐都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胸腺增生和29例低危胸腺瘤的CT及临床资料。CT分析参数包括肿块部位、平均径、最大径、形态、均质性、钙化、平扫和增强CT值、净强化值等,比较肿块样胸腺增生组和低危胸腺瘤组CT指标的差异。结果 肿块样胸腺增生多位于中线区(15/18,83.3%),低危胸腺瘤多为偏侧型(19/29,65.5%),两组肿块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45,P=0.001)。肿块样胸腺增生和低危胸腺瘤的最大径分别为(5.05±2.37)cm和(6.23±2.54)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94,P=0.118);两组平均径分别为(4.99±1.95)cm和(3.30±1.49)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0,P=0.003)。两组肿块形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60,P=0.005)。肿块样胸腺增生多呈复合形(11/18,61.1%),而低危胸腺瘤多为类圆形(23/29,79.3%)。两组平扫、动脉期和静脉期CT值、净强化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15、4.644、4.126、2.764,P均<0.01)。结论 肿块样胸腺增生和低危胸腺瘤的生长部位、平均径、形态和净强化值等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多层螺旋CT特征对鉴别两者具有重要价值。
-
-
杨晶;
高艳;
单艺;
李琼阁;
赵澄;
卢洁
-
-
摘要:
目的通过计算信号强度指数(SⅡ)探讨MRI水脂分离mDixon技术对胸腺瘤、胸腺增生和胸腺囊肿的鉴别诊断。资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2017年1月—2020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32例胸腺占位患者,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共41个胸腺占位分为3组:胸腺瘤组20例,胸腺增生组13例,胸腺囊肿8例。采用3.0T MR扫描仪进行T2fs成像和T1m Dixon成像,得到正反相位,水相和脂相。对3组患者的T2fs和T1正反相位图像进行主观评价。测量3组患者胸腺病变的信号强度,计算SⅡ,并比较组间差异。结果胸腺瘤、胸腺增生和胸腺囊肿3组病例T2fs均呈高信号,在T1正反相位图像上信号缺失不等,视觉评价很难鉴别;3组病例的SⅡ分别为3.15(-8.45,7.93)%、44.48(38.07,44.49)%和-6.96(-35.06,15.67)%,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2.422,P=0.000);胸腺瘤和胸腺增生、胸腺增生和胸腺囊肿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1),胸腺瘤与胸腺囊肿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MRI mDixon技术通过计算SⅡ可以为胸腺增生和胸腺瘤、胸腺增生和胸腺囊肿之间的鉴别诊断提供帮助。
-
-
黄文鹏;
李睿;
申智蒙;
高剑波
-
-
摘要:
病例男,18岁,因“尿检异常2月余”于2020年9月18日至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就诊。患者2月前体检示尿蛋白阳性(+++),无尿频、尿急、尿痛,无脱发、口腔溃疡、光过敏。于当地医院给予输液治疗(具体不详)及口服百令胶囊、肾炎康复片,效果差。患者既往体健,无家族性遗传史。入院后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尿蛋白(+),尿潜血(+++),肌酐74.0μmol/L,尿素氮5.9 mmol/L,白蛋白41.9 g/L。
-
-
周丽丽;
王俊玲;
肖静
-
-
摘要:
恶性的卵巢生殖细胞肿瘤临床上较为少见,仅占所有卵巢恶性肿瘤的2%~3%[1],卵巢混合恶性生殖细胞肿瘤临床上则更为少见[2];而Turner综合征也是一类少见的的染色体异常性疾病,发病率为1/2500~1/3000[3],以身材矮小、性腺发育异常、躯体畸形这三方面为主要临床特征[4]。根据文献报道,同时患有卵巢混合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及Turner综合征的病例非常罕见。我院收治1例同时患有以上两种少见疾病的患者,并在术后化疗随访期间出现胸腺增生,现报告如下。
-
-
赵卫浩;
王梦;
马文强;
张清勇
-
-
摘要:
目的 探讨重症肌无力(MG)合并胸腺增生患者胸腺切除术后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9年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重症肌无力综合诊疗中心接受胸腺切除治疗的53例MG合并胸腺增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临床缓解组(23例)、部分缓解组(25例)和未缓解组(5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各组患者的性别、发病年龄、首发症状、术前病程、术前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水平、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病理类型、MG分型等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 3组术前病程、发病年龄、术前AChR-A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病程<1 a是术后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胸腺切除治疗MG合并胸腺增生效果确切,在病程早期行胸腺切除治疗效果更好,术前病程<1a的MG患者能从手术中获益更多.
-
-
代学杨;
胡晓丽;
赵滨
-
-
摘要:
cqvip:病例女,3岁。因咳嗽、咳痰半月收入院。查体:呼吸促,口周无发绀,胸廓对称,肋间隙无增宽及狭窄,双肺呼吸音粗,右肺呼吸音低。血常规:白细胞10.93×10^(9)/L,血红蛋白137 g/L,中性粒细胞44%,淋巴细胞55%,单核细胞6.7%。影像学检查:胸部平片示右侧胸腔内大片状高密度影,密度不均匀(图1a)。胸部CT示右前中纵隔混杂密度肿物,其内可见条片状脂肪密度影(CT值为-42 HU)及软组织密度影(CT值为50 HU)。
-
-
王圣中;
刘晨熙;
胡玉川;
崔光彬
-
-
摘要:
胸腺增生是胸腺常见良性病变,分为真性增生和淋巴滤泡增生,多伴有重症肌无力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影像学检查不仅可以反映胸腺形态的变化,还可以定量评估胸腺的大小、密度及胸腺内脂肪含量,是评估胸腺增生的重要工具.目前胸腺增生的影像学检查包括CT、MRI及PET/CT等,尚无统一的影像诊断标准.就胸腺的发育、胸腺增生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进展及鉴别诊断进行综述.
-
-
冯苏;
潘婧;
梁翠娟;
赵东兰
-
-
摘要: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27(IL-27)在不同临床表型重症肌无力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重症肌无力自身免疫性抗体AChR抗体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诊治为重症肌无力患者109例为MG组,另选健康对照人群115例为健康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外周静脉血IL-27浓度的水平变化,并分析IL-27浓度水平与AChR抗体的相关性及激素治疗后IL-27浓度降低水平与AChR抗体降低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MG组患者血清中IL-27水平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临床表型MG患者中,早发型、无胸腺异常及伴有胸腺增生患者的IL-27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伴有胸腺增生MG患者的IL-27浓度显著增高.AChR抗体阳性MG患者血清AChR抗体水平和其血清IL-27水平呈正相关(r=0.792,P<0.001).激素治疗后血清IL-27浓度降低水平与AChR抗体降低水平呈正相关(r=0.533,P<0.05).结论 IL-27可能通过调节AChR抗体阳性MG患者体内的由T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及诱导B细胞产生的AChR抗体参与MG的发病机制和免疫调节,尤其在AChR抗体阳性且伴有胸腺增生的早发型MG中发挥重要作用.
-
-
王美萍;
张哲宇;
张圣;
耿昱;
郭舜源;
张庆臣;
金搏;
王奕琪
-
-
摘要:
目的观察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重症肌无力(MG)伴胸腺异常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5年1月—2018年1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诊的106例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重症肌无力(MG)患者的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是否伴胸腺异常,将其分为2组,分别是A组(MG伴胸腺异常,81例)与B组(MG不伴胸腺异常,25例)。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生化检查结果、激素使用剂量、合用其他免疫抑制剂情况、重症肌无力复合量表(myasthenia gravis composite,MGC)评分、重症肌无力绝对评分(myasthenia gravis absolute score,MGAS)。结果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MGC、MGAS、治疗前血糖及血脂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A组免疫治疗敏感的患者占82.72%(67/81),B组为100.00%(25/25),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30,P=0.013);A组患者合并使用其他免疫抑制剂的比例为93.83%(76/81),B组合并使用其他免疫抑制剂的为40.00%(10/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6.160,P<0.001)。随访1.5年时A组患者血糖水平指标(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水平指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均高于B组(t=2.139、2.625、2.010、2.086,均P<0.05)。治疗6个月后A组患者泼尼松日平均剂量大于B组(P<0.05)。治疗6个月后A组MGC评分及MGAS评分高于B组(均P<0.05)。结论MG伴胸腺异常患者对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反应性相对较差,需使用的糖皮质激素量较大,需联合使用其他免疫抑制剂,提示在治疗前需对患者的胸腺进行详细评估,以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及预后的判断。
-
-
姚世源;
程超
- 《2016年《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目的:分析61例行电视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的重症肌无力患者的膈肌的TRPC3表达情况和临床预后,探讨TRPC3作为作为MG临床诊断及治疗预后指标的可能性.rn 方法:本研究选取了2011.02.28-2014.12.01期间于本院就诊的重症肌无力患者61例手术治疗资料进行研究分析,该61名患者入住本院之后均确诊患有重症肌无力疾病,CT确认为胸腺增生,术前接受正规内科治疗疗效不佳后转入我科行电视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追踪记录了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结果,并对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和重症肌无力的严重程度等因素进行分析.术中均行胸腔镜下取膈肌活检.rn 结果:顺利行胸腔镜下手术为59例,中转开胸2例;围手术期因危象发作5例;随访期内(12-52个月)病症完全得到缓解的患者共有18例;病症部分改善的患者共有2例;治疗后完全无改善或继续恶化的患者共有17例.其中有43例患者TRCP3蛋白表达下降,18例表达不变或升高.TRPC3表达下降与患者年龄、性别、激素治疗和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无关,与病程及术前的疾病危重程度有关,但是与术后的病情改善无关.rn 结论:电视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对于治疗重症肌无力伴随胸腺增生的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TRCP3的表达与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将其作为治疗靶点联合激素和胆碱酯酶抑制剂可能取得更好疗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