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肌痛

肌痛

肌痛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3年内共计246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药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9662篇;相关期刊137种,包括生物技术通报、健康大视野、中国社区医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内蒙古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第六届一次学术交流会等;肌痛的相关文献由565位作者贡献,包括A·J·索普、C·P·小泰勒、D·J·伍斯特罗等。

肌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5 占比:1.88%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9662 占比:98.11%

总计:9848篇

肌痛—发文趋势图

肌痛

-研究学者

  • A·J·索普
  • C·P·小泰勒
  • D·J·伍斯特罗
  • 西冈久寿树
  • D·W·罗伯特森
  • R·B·麦考
  • R·C·玛沙尔
  • T·M·阿施勒
  • C.吉田
  • D·J·多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梁瑜; 孟真; 仓怀芹; 倪倍倍; 纪洪艳
    • 摘要: cqvip:1病例介绍,患者,男,66岁。因“发现肝硬化8年余,四肢肌肉疼痛半年”于2020年8月3日入院。既往慢性乙型肝炎8年,口服拉米夫定片100 mg,qd;2年前因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就诊外院行套扎手术治疗,并于2018年9月开始换用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齐鲁制药有限公司,批号:9K3012DF6)300 mg,po,qd。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肌肉疼痛,伴背痛、双侧肋部疼痛;3个月前于外院就诊考虑为纤维肌痛综合征,未予治疗。为求进一步诊治收住我院。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史。
    • 秦娜; 张丽芳
    • 摘要: 目的:探讨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良性急性儿童肌炎(BACM)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流感季收治的33例BACM患儿相关临床资料,对其发病特点、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3例患儿中男26例,女7例,中位年龄7.6岁,甲型流感病毒阳性者4例(12.1%),乙型流感病毒阳性者24例(72.7%),二者均为阳性者5例(15.2%);流感病毒相关BACM多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2~4 d后出现双下肢肌痛;急性期小腿肌痛发生率为90%,2~7 d肌痛消失;实验室检查显示急性期肌酸激酶、谷草转氨酶均明显升高。结论:与甲型流感比较,乙型流感病毒相关BACM发病率更高;乙型流感病毒相关BACM多呈轻度及自限性病程。
    • 朱春梅
    • 摘要: 目的通过对肺炎患者肌酸激酶(CK)升高、肌痛原因的分析,从用药方面探讨引起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从患者入院前到入院后所用药物分析引起CK升高、肌痛的原因。结果患者入院时即发现CK升高,入院后出现肌痛,与院外联合使用的左氧氟沙星和氯诺昔康关联性大。结论对于使用喹诺酮类药物的患者,特别是与其他药物联用,要注意相关的肌肉不良反应,如出现CK升高伴肌肉疼痛症状,要怀疑可能发生横纹肌溶解症,需要立即停药并处理。
    • 杨懿祺; 李欣
    • 摘要: 目的探讨抗Jo-1抗体与患者临床症状和疾病诊断的关系,为该指标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以2019-2020年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进行抗Jo-1抗体及抗核抗体(ANA)检测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临床资料完整的122例抗Jo-1抗体阳性患者纳为阳性组,244例抗Jo-1抗体阴性而ANA阳性的患者作为阴性组。收集2组一般资料、疾病诊断、临床症状、抗Jo-1抗体及ANA的检测结果,对2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阳性组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及糖尿病的发病率(29.51%、19.67%)高于阴性组(2.87%、10.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糖尿病类型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以2型糖尿病为主。阳性组临床症状肌痛的发生率(18.55%)高于阴性组(4.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国南方地区人群抗Jo-1抗体阳性患者较特异的临床症状为肌痛,疾病诊断以PM/DM、糖尿病为主,抗Jo-1抗体检测结合临床症状对PM/DM及糖尿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有重要意义。
    • 何海龙; 李倩; 田蓓
    • 摘要: 患者女性,47岁。因左眼突发无痛性视力下降10 d,于2020年9月20日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底病科。否认头痛、乏力、恶心等症状。无发热史,肌痛、远端关节痛。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8,左眼光感,矫正不提高,光定位不准;眼压:右眼18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9 mmHg。双眼结膜无充血,角膜清,前房中深,左眼瞳孔轻度散大,直径约为4 mm,相对性传入性瞳孔障碍(relative afferent pupillary defect,RAPD)(±),双眼晶状体轻度混浊,余前节(-)。
    • 林勤清; 何国军; 姚亚克; 周华
    • 摘要: 目的探讨影响成年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感染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延迟出院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在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中心院区住院治疗的成年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AY.4进化分支毒株感染的COVID-19患者281例。根据患者是否超过中位住院时间分为延迟出院组(住院时间超过中位住院时间)152例和对照组(住院时间少于中位住院时间)129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肺部CT表现、药物治疗情况及核酸转阴时间,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COVID-19患者延迟出院的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患者住院时间8~49 d,中位住院时间26.0(22.0,29.0)d;延迟出院组患者中位住院时间29.0(27.0,31.0)d,对照组患者中位住院时间22.0(21.0,24.0)d。延迟出院组患者年龄、糖尿病比例、普通型患者比例、肌痛比例、高热比例、D-二聚体升高比例、CRP水平、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部CT表现的比例、抗菌药物使用比例、中药使用比例、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比例、皮下注射胸腺肽比例均高于对照组,核酸转阴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1.023,95%CI:1.004~1.044,P<0.05)、合并糖尿病(OR=4.883,95%CI:1.589~15.003,P<0.05)和肌痛(OR=7.368,95%CI:1.439~37.731,P<0.05)均是影响患者延迟出院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OVID-19患者住院时间差异较大,影响因素较多。高龄、肌痛、合并糖尿病是延迟出院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需重视此类患者的观察和治疗。
    • 陈椰; 蔡晓懿
    • 摘要: 目的:提高对儿童特发性炎症性肌病的认识。方法:分析1例特发性炎症性肌病患儿的临床特点、病理改变及诊疗经过。结果:患儿,女,9岁,以横纹肌溶解起病,临床表现为双下肢肌痛、肌无力,血清肌酸激酶、肌红蛋白明显升高;肌电图提示为肌源性损害;肌活检病理表现为肌纤维局灶溶解坏死,未见明显炎细胞浸润;基因检测未发现致病基因。经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康复。结论:儿童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呈不典型肌炎病理改变,需与遗传性肌病鉴别,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及IVIG是治疗的有效方法。
    • 骆柘璜; 邵明岩; 漆婉玲
    • 摘要: 患者女,53岁,发现淋巴结肿大6个月,发热伴肌痛3个月,发热呈间歇性,肌痛以四肢和胸前区肌为主,反复发作,上楼困难;无咳嗽、咯血,无关节肿痛。体格检查:左侧腋窝触及多个稍大淋巴结,左下肢肌力Ⅳ级,肌张力正常。实验室检查(括号内为正常参考值范围):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G 22.8(7.5~15.6)g/L,IgA 4.90(0.85~4.50)g/L,C反应蛋白55.0(0~8.0)mg/L,铁蛋白362(13~150)μg/L,血红细胞沉降率100(0~20)mm/1 h。串联质谱遗传和代谢疾病检测示多种氨基酸升高,酰基肉碱检测棕榈二酰肉碱0.047(0~0.030)μmol/L,尿有机酸检测未见异常。针极肌电图诱发电位示双正中神经损害(右侧运动感觉纤维均受累,左侧感觉纤维受累),肌源性损害(左三角肌)。左上臂MRI示左肱骨周围肌群片状异常信号,T1加权成像(weighted imaging,WI)呈等信号,T2WI和短时间翻转恢复序列呈高信号,左肱骨未见异常信号,左腋窝见多发稍大淋巴结。行^(18)F-脱氧葡萄糖(fluorodeoxyglucose,FDG)PET/CT显像(图1);左侧肱二头肌活组织检查(图2)诊断为脂质沉积性肌病(lipid storage myopathy,LSM),患者经核黄素治疗症状好转后,主动要求出院,随访3个月未出现复发症状。
    • 摘要: 【适应症】(1) 15岁以上成人哮喘以及预防运动诱发的支气管收缩。(2) 15岁以上成人季节性过敏性鼻炎。【不良反应】超敏反应(过敏反应、血管性水肿、皮疹、瘙痒、荨麻疹和罕见的肝脏嗜酸粒细胞浸润)、嗜睡、兴奋、激惹、烦躁不安、失眠、感觉异常或触觉障碍及较罕见的癫痫发作、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腹泻,ALT和AST升高,罕见的胆汁淤积性肝炎;关节痛,包括肌肉痉挛的肌痛;出血倾向增加,挫伤;心悸和水肿。
    • 张振萍; 王翠翠; 宋李幸; 刘璐; 王美青; 刘继光
    • 摘要: 目的 分析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口颌面痛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4年9月至2020年9月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颞下颌关节病科就诊,根据临床症状和临床检查诊断为TMD口颌面痛者,共纳入患者3425例,其中男性1158例,女性2267例,中位年龄为32岁.分别采用X2检验和非参数秩和检验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疼痛方式、疼痛部位、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影像诊断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性别、年龄段、病程区间的分布特点,以及疼痛方式、疼痛部位、影像诊断在不同性别、年龄和病程区间的分布差异,以双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3425例患者中,29.1%(997/3425)伴关节弹响,40.1%(1373/3425)患者开口受限.开闭口和(或)侧方和(或)前伸疼痛以及其他疼痛不伴有触痛者男性患者显著多于女性(P<0.05),伴有触痛者则女性显著多于男性(P<0.01);56岁以上者触痛合并开闭口和(或)侧方和(或)前伸疼痛者显著多于其他年龄段(P<0.01).单侧TMJ疼痛患者中男性显著多于女性(P<0.01);双侧TMJ疼痛和双侧TMJ合并单/双侧肌痛≤15岁者显著多于其他年龄段(P<0.05);单侧TMJ疼痛病程≤1个月者显著多于其他病程区间(P<0.01),双侧肌痛及双侧TMJ合并单/双侧肌痛者病程>3年者多于其他病程区间(P<0.01);单侧TMJ疼痛者的疼痛方式以开闭口和(或)侧方和(或)前伸疼痛者中较多(P<0.01),单侧肌痛和双侧肌痛者以触痛较多(P<0.01).间隙变化男性显著多于女性(P<0.05),骨质增生和骨质吸收均为女性显著多于男性(P<0.05);间隙变化和发育问题均为16~35岁者显著多于其他年龄段(P<0.05);骨质增生、骨质吸收及囊性变均为56岁以上者显著多于其他年龄段(P<0.01);间隙变化在病程≤1个月者显著多于其他病程区间(P<0.001),骨质增生在病程>3年者显著多于其他病程区间(P<0.01).结论 TMD口颌面痛患者女性约为男性的2倍,多在发病半年内就诊,其疼痛方式、疼痛部位、TMJ影像特征在性别、年龄及病程分布等方面表现出一定规律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