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耕地利用

耕地利用

耕地利用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318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农业基础科学、农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4篇、会议论文34篇、专利文献296753篇;相关期刊193种,包括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农村经济与科技、中国土地科学等; 相关会议29种,包括中国土壤学会土壤遥感与信息专业委员会和土壤发生、分类与土壤地理专业委员会2015年联合学术研讨会、2015海峡两岸土地学术交流会、第五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暨乌蒙山片区发展论坛等;耕地利用的相关文献由673位作者贡献,包括孔祥斌、宋戈、张凤荣等。

耕地利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4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3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96753 占比:99.89%

总计:297071篇

耕地利用—发文趋势图

耕地利用

-研究学者

  • 孔祥斌
  • 宋戈
  • 张凤荣
  • 李秀彬
  • 杜国明
  • 金涛
  • 刘宇
  • 吴群
  • 宋蕾
  • 於忠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雨枫
    • 摘要: 采用耕地核密度、动态度及影响机制等模型对1990—2020年辽宁省耕地空间分布演化与影响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辽宁省耕地集聚特征显著,整体呈现“西北密东南疏”的空间分布格局,变化范围为0~10.17 hm^(2)/km^(2).耕地变化的相对指数由1990年的西部、东部地区高逐渐到2020年的中部地区高,20世纪90年代耕地年均增加1.88×10^(4) hm^(2),而21世纪后年均减少2.72×10^(4) hm^(2).沈阳、大连及鞍山等耕地面积减少,而盘锦、铁岭等耕地面积增加.自然因素是耕地利用的先决条件,但是社会经济及地区政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干旱化加剧及农业人口减少导致耕地面积减少了3.576×10^(5) hm^(2),而随着社会发展,地均产值增长了302%,社会固定投资增长了9.4倍.建议政府鼓励耕地多元化种植,建立耕地流转机制,加强新农村建设,鼓励青年劳动力回乡发展科技农业.
    • 杜国明; 梁常安; 李宁宁
    • 摘要: 中国粮食安全及耕地资源安全形势受到国际贸易、气候波动、城乡建设等因素影响呈现波动性紧迫态势,迫切需要通过构建新的制度来增强耕地资源及粮食供给的弹性。在剖析耕地战略储备内涵的基础上,从风险挑战、战略要求、现实需求等方面概括了耕地战略储备制度的必要性,从物质基础、理论基础和制度基础等方面论证了制度可行性,从划定原则、用途管制、生态保护和资金保障等方面对制度框架进行了初步设计,最后阐述了耕地战略储备制度同耕地保护、用途管制和生态文明等相关制度如何有效衔接。耕地战略储备制度融合了弹性土地利用规划与战略储备制度思想,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藏粮于地内涵,是解决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新思路。
    • 马林燕; 张仁慧; 潘子纯; 魏凤
    • 摘要: 研究目的:探究全国大陆31个省(市、区)2000—2019年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时空变化特征,考察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超效率SBM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核密度法、趋势面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研究结果:(1)2000—2019年,全国各省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范围由0.408~3.976缩小到0.353~2.046,全国、东部、中部、西南和西北区域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均值均呈下降趋势,东北地区均高于全国水平且呈上升趋势;(2)31个省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在多个年份存在显著的空间负相关关系,效率高值区分布由西南方逐渐变为东北方向;(3)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均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产生影响,但影响方向和程度在不同年份、不同区域有差异。研究结论:当前全国大部分区域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均呈下降趋势且分布不均,区域间存在较大差异,未来政府应强化相关政策工具应用、探索区域差异化路径、推动农户流转耕地和促进耕地规模经营,助推各地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提高。
    • 曹宇; 李国煜; 王嘉怡; 方晓倩; 孙凯颖
    • 摘要: 研究目的:耕地非粮化不仅关乎粮食安全,也影响农业发展、农村环境与农户生计,通过系统认知耕地非粮化过程、科学构建其研究框架,为促进耕地非粮化治理优化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现有成果多聚焦于粮食安全视角下耕地非粮化问题产生的归因分析,但究其范围界定、定量识别与粮食安全效应评估仍未达成统一共识;结合国内外实证案例,分析了耕地非粮化与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生计安全的逻辑关联和作用机制;提出了基于“对象分类—问题诊断—机理剖析—治理优化”耕地非粮化分析框架。研究结论:未来耕地非粮化研究需要转向以粮食安全为核心、多维安全并重的理论视角,形成由对象精确识别、效应定量测度到空间精细治理的研究范式,促进耕地“三位一体”保护。
    • 摘要: 近日,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联合印发了《关于严格耕地用途管制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提出,要坚持耕地利用优先序,明确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一般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通知》还提出,要探索永久基本农田易地补划。
    • 摘要: 分宜县宣讲团4月17日-18日,分宜县宣讲团一行先后来到杨桥镇、洞村乡、双林镇、洋江镇、凤阳镇等5个乡镇,通过现场督导和汇报座谈等方式开展早稻生产和耕地利用督导工作。在水头村、南村、谷山村、双林村等地,宣讲团现场察看了早稻秧苗长势、秧田管理和大田翻耕、移栽、直播等相关情况,要求镇村干部抢抓有利时机,全力完成早稻生产任务,做到能种尽种,同时要加强大田水分管理,杜绝灌水过多过深,保持稻田现有泥水,避免雨水长时间浸没幼苗秧心产生“窒息”现象,影响秧苗成活和生根分蘖。
    • 张丽; 汪发勇; 胡灿
    • 摘要: 本文以贵州省江口县的坝梅村、峰坝村、鱼粮溪村3个典型村域为研究对象,从农业生产和非农生产2个方面区分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农业生产功能、产业发展功能以及休闲旅游功能。研究发现:农业生产空间下的农业生产功能得分依次为坝梅村>峰坝村>鱼粮溪村,非农业生产空间下的产业发展功能得分依次为鱼粮溪村>坝梅村>峰坝村、休闲旅游功能得分依次为鱼粮溪村>坝梅村>峰坝村;乡村生态空间系统的功能数值大小与村域耕地分布关系明显,而耕地利用方式与功能指向有关,进一步表明了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功能是人们利用耕地方式的间接体现。
    • 陈柏志; 张仙
    • 摘要: 文章以云南省蒙自市耕地为研究对象,构建蒙自市2010—2020年耕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出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发展趋势以及各方面当前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注重建设配套的基础设施、推进农业技术应用、提升耕地集约利用以及强化耕地土壤污染管控等建议来进一步推进蒙自市耕地资源利用与保护,有效保障粮食安全。
    • 解帅; 殷冠羿; 娄毅; 魏玮
    • 摘要: 研究目的:基于水田、旱地分异视角观察耕地利用结构性问题,揭示耕地利用隐性转型特征。研究方法:基于1 km栅格及地理探测器分析1990—2020年我国水田、旱地资源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1990—2020年水田总数下降、旱地增加,且水田及旱地的损失多位于自然禀赋较优的地区,而新增多位于开发利用适宜性较差的地区,水田、旱地的空间变化具有省际差异,其中黑龙江水田、新疆旱地的增加和广西水田、旱地的减少较为突出;(2)在水田、旱地、其他用地的变化中,前二者的相互转换规模显著,以黑龙江和四川最为活跃,且以2000年、2015年为节点经历了快速转化—平缓—快速转化的阶段性变化;(3)粮经比、水资源总量和有效灌溉面积共同影响水田—旱地的双向转换。此外,旱地向水田的转换受复种指数和人均耕地面积影响,而水田向旱地的转换对年日照时数、土壤侵蚀较为敏感。可见与旱地转为水田相比,水田转为旱地的变化受自然资源禀赋的影响更强。研究结论:水田及旱地在时空分布、地类转换及驱动机制上形成了分异格局,应基于水旱分异展开耕地资源利用的优化重构。
    • 阿曼妮萨·库尔班; 满苏尔·沙比提; 艾克旦·依萨克; 阿斯耶·奥布里塔里普; 昆比克·巴合吐尔汗
    • 摘要: 为研究近19年来阿克苏河流域耕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并借助空间基尼系数方法,运用2000、2005、2010、2015和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对研究区耕地面积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8年间,阿克苏河流域耕地面积明显增加,2000年耕地面积为5553.4 km^(2),所占研究区总面积比例为8.7%,至2018年增加到8541.9 km^(2),比例为13.4%,以2.99%的年变化率增加;2)研究区耕地转移特征明显,阿克苏河流域耕地面积以转入为主,转移面积为4666.38 km^(2),其中耕地转入和转出面积分别为3827.55和838.83 km^(2),耕地转入以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转变为耕地为主,耕地转出以耕地转变为草地、林地和建设用地为主;3)研究区耕地破碎程度呈现波动变化趋势,2000—2010年,耕地空间基尼系数增加,耕地聚集化程度提高,至2015年破碎化程度加剧,随后慢慢增加,但总体上研究区各个时段耕地空间基尼系数均<0.04,说明破碎化程度偏高、聚集化程度偏低。随着研究区耕地面积的增加,阿克苏河流域草地、林地、水域面积逐渐减少,耕地破碎化程度偏高,导致土地荒漠化、土壤侵蚀和耕地安全问题愈来愈突出,有必要继续推广保护耕地的同时实行研究区合理开发耕地和退耕还林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有效的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