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心理健康
网络心理健康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60篇,主要集中在教育、心理学、体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59884篇;相关期刊54种,包括思想教育研究、世纪桥、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六次“治未病”及亚健康防治论坛暨201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年会 等;网络心理健康的相关文献由102位作者贡献,包括马冬、余萍、刘忆等。
网络心理健康—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59884篇
占比:99.98%
总计:359942篇
网络心理健康
-研究学者
- 马冬
- 余萍
- 刘忆
- 周颖芳
- 梁瑞琼
- 王刚
- 王晶晶
- 胡凯
- 贾佳
- 陈林
- 丁智超
- 严艳
- 于文华
- 伍耀豪
- 傅亚民
- 傅蕾
- 储争流
- 冯国营
- 刘慧
- 刘敏
- 刘贤凤
- 刘郁
- 叶丹
- 叶丹1
- 叶晓宪
- 向楷雄
- 吕欢
- 吴远
- 周力
- 周宗奎
- 奚婉
- 姚丽
- 姜国栋
- 姜宪明
- 宋保国
- 宋魁
- 常敏
- 庞晋雁
- 庞晋雁1
- 张利染
- 张敏
- 张梦婷
- 张绍娟
- 徐瑞吉
- 戴兆骏
- 曹挹芬
- 曾逸群
- 朱杰
- 李家波
- 李方艳
-
-
傅蕾;
谈江萍
-
-
摘要:
在当前网络信息化发展时代,由于现有网络应用环境的虚拟性和网络的复杂性,大学生在浏览网络的过程中,因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引导,往往会对自身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这就需要学校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采用的是传统课堂的集中授课形式,无法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进行全面的促进和帮助。文章针对现如今大学生的不良网络心理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探究当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
-
-
丁智超
-
-
摘要:
随着现代化技术以及信息化手段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其不仅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当中,还成为群众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等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尽管大学生享受了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快乐以及便利,但网络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逐步显现出来,很容易引发出较为严重的网络心理健康问题。因此,文章首先对网络心理健康的基本概述加以明确;其次,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现状以及体育锻炼存在的问题展开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生体育锻炼对网络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
-
-
-
杨焜焜
-
-
摘要:
"互联网+"的发展为高校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相关教育带来全新机遇,与此同时,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也对学生行为以及思想产生巨大影响,增加育人工作难度。文章简单介绍互"互联网+"下高校的大学生网络层面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阐述此背景下对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育人的创新之策。
-
-
-
苏艳芳1;
庞晋雁1;
李明进1;
贾琦1;
叶丹1
-
-
摘要:
大学生是网络的最大使用群体和最核心受益者,青少年的心智在逐渐完善和发展成熟的阶段,虚拟化网络交际、爆炸式网络信息、成瘾性网络依赖、现实交往能力弱化、自我认知失衡、情绪管理失调等现象表明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问题日渐凸显,研究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现状,以全方位、立体化地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成长成才需求为出发点,积极探索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现状的应对策略,促进高校大学生全方面健康发展,达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与效率的目的,是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
-
-
向楷雄;
宋魁;
蔡海燕;
王采
-
-
摘要:
国家近些年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尤为注重,并依据"互联网+"制定相关政策,促使"互联网+"与学校心理教育制度相结合,构建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以此来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本文首先对"互联网+"的出现对我国文化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在"互联网+"背景下构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方法,希望对解决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所帮助.
-
-
-
刘郁
-
-
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大学生心理健康逐渐成为高校教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应对校园及社会中的各种心理健康现象与问题,塑造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念。在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微时代”中,高校教育环境中的文化传播、人际交往模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大学生心理都在发生着较大的变化,高校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素质的培育也随之被摆在了日益重要的位置。
-
-
林钟宇;
潘华峰;
梁瑞琼;
严艳;
叶晓宪
- 《第六次“治未病”及亚健康防治论坛暨201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年会》
| 2015年
-
摘要:
防重于治的新医学模式,在当今网络下对构建高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起到重要基础理论指导作用.本文从治未病三个含义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愈防复来建立教育平台、组建专业教师队伍、构建后期跟踪服务体系,从而构建高校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达到有效地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把网络心理咨询、网络朋辈心理互动和网上自我教育结合起来以解决心理问题,将治未病作为思想贯穿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立中从而构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多模式体系,从而真正地实现“治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