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缺血事件

缺血事件

缺血事件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88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药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1篇、专利文献21650篇;相关期刊67种,包括医药与保健、中华保健医学杂志、基础医学与临床等; 缺血事件的相关文献由203位作者贡献,包括裘淼涵、李毅、李晶等。

缺血事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1 占比:0.37%

专利文献>

论文:21650 占比:99.63%

总计:21731篇

缺血事件—发文趋势图

缺血事件

-研究学者

  • 裘淼涵
  • 李毅
  • 李晶
  • C·A·阿尔库吕斯-米恩韦尔
  • D.维尔
  • D·J·施耐德
  • J·普拉茨
  • S·斯凯伊安内克
  • 冯英璞
  • 周红娜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军; 贾志; 霍立巍
    • 摘要: 目的研究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STE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高残留血小板活性(HRPR)与血小板表面Ⅱb/Ⅲa受体、P-选择素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行PCI治疗的NSTEMI患者214例。根据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分为HRPR组和LRPR组。检测血小板表面Ⅱb/Ⅲa(PAC-1)及P^(-)选择素(CD62p)的水平。随访1年统计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HRPR组PAC-1^(+)/CD62p^(+)、PAC-1^(-)/CD62p+、PAC-1^(+)/CD62p^(-)血小板水平高于LRPR组(P0.05)。HRPR组缺血事件发生率高于LRPR组(P<0.05)。结论NSTEMI患者PCI术后HRPR与血小板表面Ⅱb/Ⅲa受体有关,与P-选择素无关,HRPR可增加患者缺血事件发生的风险。
    • 摘要: 背景: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CAD)患者是心血管疾病(CVD)事件的高危人群。然而,目前尚不清楚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高负担或狭窄的存在对这种高风险是否具有独立的预测价值。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阻塞性CAD是否提供了超出其与冠状动脉钙化(CAC)评估的总钙化斑块负荷的预测价值。方法:来自丹麦西部心脏登记处的23759例有症状的患者接受了诊断性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我们评估了主要CVD(心肌梗死、脑卒中和全因死亡)的风险,这些风险按CAC负荷和阻塞性疾病血管数进行分层。结果:中位随访4.3年,1054例患者经历了首次重大CVD事件。
    • 张木馨; 李丽英; 阮海燕; 何森
    • 摘要: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是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一种治疗选择。TAVR术后存在血栓事件风险,需长期口服抗栓药物,但行TAVR的患者大部分系基础疾病多及合并多种并发症的老年人,长期服用抗栓药物易导致出血风险增加,这使抗栓治疗方案变得复杂;因此,确定最佳抗栓治疗方案尤为重要。目前常见的抗栓策略包括单药抗血小板治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及口服抗凝药物治疗等。作为一个近年来新兴发展的手术方式,TAVR术后血栓及出血风险评估尚缺乏明确的循证医学证据,鉴于此,笔者团队针对TAVR术后抗栓治疗做综述分析。
    • 李中轩; 白鹏; 刘长福
    •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替罗非班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且接受直接PCI治疗的66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作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替罗非班常规剂量组(346例)及替罗非班低剂量组(315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基线数据、出血事件、缺血事件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数据无统计学差异,与常规剂量组相比,替罗非班低剂量组不增加患者出血事件(P=0.274),缺血事件(P=0.324)及MACE事件(P=0.208)发生风险。结论ACS患者PCI围手术期应用低剂量替罗非班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 张毅
    • 摘要: 目的研究替格瑞洛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后缺血事件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1年5月在我院行PCI术的8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给予替格瑞洛治疗,比较两组炎症因子水平、缺血和出血事件发生率、血小板反应指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格瑞洛应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后效果确切,可预防缺血和出血事件,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和血小板反应指数,应用安全性良好。
    • 谢洪宇
    • 摘要: 目的 对阿托伐他汀治疗稳定型冠心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120例稳定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水平、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C(4.27±0.42)mmol/L、TG(2.14±0.59)mmol/L、LDL-C(0.93±0.52)mmol/L均低于对照组的(5.43±0.94)、(2.44±0.71)、(3.27±0.34)mmol/L,HDL-C(1.44±0.54)mmol/L高于对照组的(1.24±0.44)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缺血事件发生率为5.0%,低于对照组的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稳定型冠心病有助于改善患者血脂指标,降低缺血事件发生率,为稳定型冠心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参考依据.
    • 张翥; 范修才; 刘品刚; 陶亮亮
    •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分析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冠心病(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后血液高凝状态和缺血事件的价值.方法 选取118例行PCI的CH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采取TEG分为TEG组和常规组,比较2组患者TEG检测结果和凝血指标水平,观察术后6个月缺血事件和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TEG组和常规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EG组凝血反应时间(R)、血凝块形成时间(K)、花生四烯酸(AA)抑制率和二磷酸腺苷(ADP)抑制率高于常规组,而血凝块形成速率(α角)和血块最大振幅(MA)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EG组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低于常规组,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6个月缺血事件发生率、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EG指导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有利于CHD患者PCI后快速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可降低CHD患者PCI后缺血事件、出血事件的发生率.
    • 齐洪武; 乔民; 刘岩松; 任胤朋
    • 摘要: 颅内出血(ICH)仍是最严重的神经系统急重症之一.当ICH患者有抗栓治疗的指征时,是否或何时启动抗栓治疗目前并不确定.对伴有缺血和栓塞事件高风险的ICH,临床并未予以抗栓药物进行二级预防,重要原因是缺乏相关的指南指导.本文回顾近年来的国内外文献,就ICH后抗栓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周鹤; 裘淼涵; 那堃; 范鹏; 祁子钊; 李毅
    • 摘要: 目的探讨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入院时收缩压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接受PPCI的28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时收缩压水平,将患者分入收缩压<120 mmHg组(n=1267)和收缩压≥120 mmHg组(n=1563)。收集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临床基线资料、介入治疗相关资料等。对所有患者进行1年的电话随访。研究主要终点为患者出院后1年的缺血事件,包括心性死亡、心肌梗死、和/或缺血性卒中;次要终点为出院后1年的全因死亡及缺血事件的各独立成分。采用广义相加模型确定入院时收缩压与1年内缺血事件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结果收缩压≥120 mmHg组的肌酐清除率、左室射血分数以及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桡动脉入路、靶血管位置为前降支、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和β受体阻滞剂比例高于收缩压<120 mmHg组,而SYNTAX评分以及男性、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靶血管位置为右冠状动脉比例低于收缩压<120 mmH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收缩压≥120 mmHg组的缺血事件、心性死亡、全因死亡发生率低于收缩压<120 mmH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收缩压水平与缺血事件呈U型关系,具有显著的非线性相关性(P<0.05),以入院时收缩压水平120 mmHg为参考,随着收缩压水平升高或降低,患者1年内缺血事件发生率均呈增加趋势。结论接受PPCI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入院时收缩压水平与缺血事件发生率呈非线性相关,过高或过低的收缩压均会对患者预后产生不良影响。
    • 高光华; 高春城; 裘淼涵; 马思聪; 张权宇
    • 摘要: 目的分析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围术期心率(HR)对其缺血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接受PPCI治疗的2835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围术期HR将其分为HR正常组(n=2263)与HR异常组(n=572)。所有患者均先给予阿司匹林300 mg负荷剂量和P2Y12拮抗剂(氯吡格雷600 mg或替格瑞洛180 mg)负荷剂量后接受PPCI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介入手术资料及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围术期HR与患者PPCI术后12个月缺血事件的关系。结果围术期,HR异常组的估计的肾小球滤过率、左室射血分数均低于HR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R异常组患者桡动脉穿刺患者比例低于HR正常组,靶病变为右冠状动脉患者比例高于HR正常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R异常组患者的PPCI术后12个月的缺血事件、心源性死亡、全因死亡、缺血性卒中的事件发生率均高于HR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围术期HR与12个月缺血事件风险呈非线性相关,随着HR的增加或降低,缺血事件的发生风险均增加。结论无论围术期HR过高还是过低,接受PPCI治疗的AMI患者术后12个月的缺血事件风险均会显著增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