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粥样硬化斑块

粥样硬化斑块

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589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95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44629篇;相关期刊285种,包括家庭保健、人人健康(医学导刊)、医学影像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2015年安徽省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学术年会、2011年中国自动化大会暨钱学森诞辰一百周年及中国自动化学会五十周年会庆、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脑心同治学术交流会暨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文献由1452位作者贡献,包括张蕾、刘刚、吴宗贵等。

粥样硬化斑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95 占比:1.10%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44629 占比:98.88%

总计:45135篇

粥样硬化斑块—发文趋势图

粥样硬化斑块

-研究学者

  • 张蕾
  • 刘刚
  • 吴宗贵
  • 梁春
  • 滕忠照
  • 蔡剑鸣
  • 蔡幼铨
  • 赵锡海
  • 陆江
  • 修建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殷亮; 王晶; 韩武师; 阴祖栋
    • 摘要: 目的利用3.0T磁共振的高分辨血管壁成像技术对大脑中动脉斑块特征进行定量分析,探讨其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将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依据颅脑的DWI分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和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利用MR高分辨血管壁成像对两组强化特征、斑块的分布位置、管腔狭窄程度进行定量分析,通过构建Logistic模型探讨斑块特征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价值。结果纳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61例,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5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斑块的强化程度、管腔狭窄程度均明显高于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P<0.05)。两组斑块的位置分布均多见于前壁,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分布于上壁的斑块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将三个因素作为协变量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很好的预测效能(AUC=0.834)。结论磁共振的高分辨血管壁成像技术可以无创评估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联合多发斑块特征分析可以有效预测缺血性卒中的发生。
    • 丁熠璞; 刘子暖; 杨俊杰(综述); 陈韵岱(审校)
    • 摘要: 为了探究冠状动脉斑块发生发展的具体影响因素,研究人员将目光投向了计算流体力学。病理状态下管壁切应力营造促进斑块发生、进展的环境,诱导斑块趋于易损,甚至破裂,增加远期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以往研究多采用血管内超声或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的侵入性成像方法对切应力进行计算评估。近年来,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技术在图像质量上的进步则使基于CT计算管壁切应力与斑块轴向应力成为可能。基于无创影像学斑块检测技术的发展以及多种血管内血流应力的联合评价方式,都将进一步提高CCTA对于斑块转归与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
    • 王贇; 徐昌武; 刘根; 金星; 柳小佩; 胡琦; 陈静
    • 摘要: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由于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及其破裂、糜烂或出血引起凝血级联反应的激活以及血小板黏附、聚集,最终形成冠脉内血栓,冠脉狭窄或完全闭塞,导致急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综合征[1]。临床类型上包括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及不稳定型心绞痛(UA)。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目前ACS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且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抗凝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在PCI围手术期起辅助作用,可最大程度地降低相关缺血并发症(如支架血栓形成和不同程度的心肌坏死)的风险。不可避免地,出血风险随之增加。如何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成为临床持续争论的热点之一。本综述主要通过介绍ACS患者在PCI围手术期进行抗凝治疗的必要性以及使用不同抗凝药物所产生的临床效果,为在实际临床工作中ACS患者PCI围手术期抗凝药物的选择提供更为可靠的方向。
    • 张伟生; 陈景南
    • 摘要: 目的探讨CT和MRI评估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108例,采用CT和MRI检查,观察两种检查方式对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评估价值。结果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图像质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式在血管狭窄程度和斑块内钙化的检查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RI对斑块内出血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P<0.05)。结论CT和MRI均能有效判断颈动脉病变和颈动脉的狭窄程度,但MRI对粥样硬化斑块的评估更全面检查。
    • 胡静; 赵坤; 杨少玲; 王凤翎; 张巧娜; 范林艳; 张红珍; 林文华; 顾家红
    • 摘要: 目的:探讨中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比值(PLR)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病变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0年9月于安徽理工大学附属奉贤区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且经过超声科检查的420例中老年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其中CIMT正常组111例,CIMT增厚组103例,CAS斑块组206例,比较3组PLR的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LR与CAS斑块形成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LogitP)诊断CAS病变的价值。结果:CAS斑块组PLR均值(127.86±48.54)显著高于CIMT正常组PLR均值(109.15±48.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其他混杂因素后,PLR升高是CAS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显示多因素LogitP模型诊断CAS斑块效能为(AUC=0.807,95%CI=0.759~0.858,P=0.000)。结论:PLR是CAS病变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同时本研究建立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在预测中老年T2DM患者CAS病变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 郭旭亮
    • 摘要: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类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0年12月的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78例,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及诊断将患者分为脑梗死组(77例,按梗死部位分为深穿支梗死组、皮质梗死组和分水岭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101例)。2组患者使用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法(HRMRI)检查患者的双侧MCA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包括形态、信号强度及分布位置,从而统计分析粥样斑块特征与脑梗死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178例患者中77例为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患者的强化率为55/77(71.4%),无脑梗死组患者的强化率为53/101(52.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75,P=0.027)。其中脑梗死组中深穿支梗死组强化率为17/23(73.9%,χ^(2)=8.707,P=0.021),皮质梗死组的强化率为13/19(68.4%,χ^(2)=6.244,P=0.017),分水岭梗死组的强化率为25/35(71.4%,χ^(2)=4.963,P=0.028),较非强化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与脑梗死类型关系密切,斑块特征可反映斑块的稳定性,HRMRI对斑块稳定性的判断可预测脑梗死的发生及梗死位置。
    • 郝璐; 陈欢
    • 摘要: 目的:解读高分辨率磁共振(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血管壁成像评估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粥样硬化斑块的强化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与豆纹动脉血管特征的关系。方法:采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0年4月—2021年3月收治的82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有、无症状分为有症状组与无症状组,各41例,所有患者均进行HR-MRI检查,配合使用专业软件处理MCA强化及管腔重构指数和豆纹动脉血管特征数据。结果:有症状组MCA粥样斑块的增强指数高于无症状组,LSA深度显著小于无症状组,则豆纹动脉长度更短(P0.05)。结论:有症状及无症状者在M C A粥样斑块强度及豆纹动脉深度指标上存在差异,可采用HR-MRI评估MCA粥样斑块。
    • 门翠伟
    • 摘要: 目的探讨在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中应用颈动脉彩超检测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价值,旨在获得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卒中检测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葫芦岛市中心医院连山院区经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并在诊断前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患者总计185例,设置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纳入组内的健康体检者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的185名,设置为健康组。分析观察组中斑块不同部位及性质的发生情况,颈血流动力学指标、颈动脉狭窄检出情况比较。结果在斑块部位中,以颈动脉球部(42.04%)为主,其次为颈总动脉分叉处(18.47%)、颈总动脉中段(16.56%);而在斑块的性质中强回声斑(31.85%)与等回声斑(33.12%)比例相当,其次为不均质回声斑(26.11%)。观察组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PSV、RI均明显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未检出颈动脉狭窄率(11.35%)低于健康组(73.51%),单侧颈动脉狭窄率(55.68%)高于健康组(25.41%),双侧颈动脉狭窄率(32.97%)高于健康组(1.08%),观察组颈动脉狭窄检出率(88.65%)高于健康组(26.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实施以颈动脉彩超检查,可明确斑块的不同部位及性质,反映颈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患者发生颈动脉狭窄情况明确反映,获得较高的颈动脉狭窄检出率,为临床对患者的提前干预与相关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赵坤; 胡静; 贺倩倩; 王凤翎; 张巧娜; 范林艳; 郭美祥; 张珊; 杨少玲
    • 摘要: 目的探讨中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骨钙素(OC)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病变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中老年T2DM患者430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并根据其测值进行分组:CIMT正常(CIMT<1.0 mm)组112例、CIMT增厚(CIMT≥1.0 mm)组106例和CAS斑块组212例。比较各组血清OC水平及其他实验室参数和临床资料的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OC与CIMT增厚及CAS斑块发生的关系。结果CIMT增厚组平均OC为(11.51±5.02)ng/ml,CAS斑块组平均OC为(11.59±4.23)ng/ml,均低于CIMT正常组(14.16±5.56)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CIMT增厚组的年龄、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病程均高于CIMT正常组;CAS斑块组的年龄、脉压、吸烟比例、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病程、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糖化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胱抑素C(Cys-C)水平均高于CIMT正常组;CAS斑块组的脉压、吸烟比例、糖尿病病程、LDL-C、hs-CRP和Cys-C水平均高于CIMT增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调整其他混杂变量后,以OC为连续性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OC水平升高是中老年T2DM患者CIMT增厚及CAS斑块的保护因素;以OC 12.24 ng/ml为截断值,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OC<12.24 ng/ml的中老年T2DM患者发生CIMT增厚和CAS斑块的风险较OC≥12.24 ng/ml患者显著增加(P<0.05)。结论OC水平升高是中老年T2DM患者CIMT增厚及CAS斑块发生的保护因素;OC<12.24 ng/ml与CAS发生风险的增加密切相关。
    • 金星; 陈静; 刘根; 王贇; 柳小佩; 陈祥洲; 胡正; 张博方
    • 摘要: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致死率最高的一类,严重威胁人们的身心健康,且带来了巨大的医疗负担,其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冠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的急性破裂、侵蚀至血小板激活,导致冠脉内血栓阻塞,引发心肌缺血缺氧、损伤及坏死所导致[1]。目前,STEMI的主要治疗手段为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和药物溶栓治疗。随着我国胸痛中心不断建设,STEMI患者在救治窗口期内行急诊PCI的几率不断提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