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秦艽

秦艽

秦艽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55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农作物、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97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144篇;相关期刊216种,包括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北植物学报、中国野生植物资源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2013年“好医生杯”中药制剂创新与发展论坛、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药师周、中国生态学学会中药资源生态专业委员会第4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鉴定分会第11次全国学术研讨会等;秦艽的相关文献由1246位作者贡献,包括李福安、李向阳、孙文基等。

秦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97 占比:71.40%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2.70%

专利文献>

论文:144 占比:25.90%

总计:556篇

秦艽—发文趋势图

秦艽

-研究学者

  • 李福安
  • 李向阳
  • 孙文基
  • 魏全嘉
  • 李建民
  • 王喆之
  • 王祖训
  • 童丽
  • 张华
  • 李永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罗书萍; 张玉琴
    • 摘要: 秦艽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抗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抗细胞凋亡等作用,是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高频使用药物,本文综述了秦艽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为秦艽及其制剂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提供理论依据。
    • 李佩华; 赵欢; 魏淑红; 刘小红; 周丽倩; 段典佑; 彭正松
    • 摘要: 【目的】从药用植物秦艽的叶中分离1株内生真菌,并对抗氧化、抑菌等生物学活性进行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理及应用价值提供基础。【方法】用组织分离法从秦艽的叶中分离纯化了1株内生真菌菌株,采用形态学结合rDNA ITS区、LSU基因序列鉴定菌株;采用PCR技术扩增菌株的PKS基因;采用DPPH法检测发酵液的乙酸乙酯萃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并采用单因素试验优化菌株发酵的最适碳氮源;采用牛津杯法检测发酵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氏杆菌的抑制能力。【结果】结合形态学观察结果和序列对比分析鉴定该内生真菌为链格孢属真菌Alternaria alternata;其发酵液的乙酸乙酯萃取物具有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其IC50为2.728 mg/mL,最适发酵的碳氮源分别是麦芽糖和硝酸钾;此外,其发酵液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氏杆菌有抑制作用。【结论】该菌株蕴藏着潜在的抗菌和抗氧化活性物质。
    • 卢晶; 宋展树; 刘秀丽
    • 摘要: 秦艽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之一,拥有两千多年的药用史,以干燥根入药,气特异,味辛、性平、微涩,具有治疗关节痛、结核病、祛风除湿、和血舒筋、清热利尿的功能。本文介绍了陇东地区秦艽栽培环境、种子处理、苗期管理、育苗移栽、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等高效栽培技术要点,缩短种植年限、提高秦艽产量,不断扩大人工种植规模,旨在为陇东地区秦艽优质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指导。
    • 马昊天; 汤玲
    • 摘要: 《陈素庵妇科补解》(以下简称《补解》)一书中对妇科疾病分类详细,诊辨分明,用药得当。先著陈素庵家传妇科,临证效验,在调经、安胎及产后方面有一定的思想见解,尤其对于风药应用经验独到。其中,秦艽一药在功用发挥、药物配伍方面可谓用之工巧。本文通过梳理全书调经门、胎前杂症门、临产门及产后众疾门中应用秦艽的不同方剂,剖析出秦艽祛散风热乃治血分,疏散风邪乃解外感,引经阳明乃发郁火,疏顺肝气乃和营血,升散清气乃胜湿邪的功用,并总结《补解》在用量配伍上的讲究。
    • 卢晶; 宋展树; 刘秀丽
    • 摘要: 秦艽,别名秦纠、左秦芜、大芜,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龙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干燥根入药,主治风湿痹痛、筋脉拘挛、湿热黄疸、便血、小便不利等病症,还具有镇痛、消炎、退热等功效。秦艽属于高原寒带浅根植物,以身粗、长、干净、棕色、不带皮、略弯曲、味苦者为佳品。野生秦艽生长地域宽广,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北、东北、西南、西北地区,主产于甘肃、陕西、四川等地。笔者结合近几年的试验及生产实践经验,总结了陇东地区秦艽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可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
    • 张慧斌; 杜娟; 杨立; 宋胜梅
    • 摘要: 目的建立一种检测秦艽中重金属含量的方法,为秦艽资源的安全性评价提供科学手段。方法利用硝酸对3份秦艽野生样品和3份秦艽栽培样品进行微波消解,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检测其铅、镉、砷、汞、铜含量。结果5种元素线性方程分别为:Y=159121.5508ρ+31395.0126(铅,n=5,r=0.9994);Y=7510.8377ρ+39.6419(镉,n=5,r=0.9993);Y=1394.1257ρ+2043.2986(砷,n=5,r=0.9994);Y=21865.0595ρ+12282.9821(铜,n=5,r=0.9992);Y=129451.4470ρ+169.9585(汞,n=5,r=0.9957)。铅、镉、砷、铜4种元素线性范围均为1~50 ng/ml,汞元素线性范围为0.1~2 ng/ml,在上述线性范围内该试验精密度、重复性良好;各元素检出限分别为:铅0.0112 mg/kg、镉0.418×10-3 mg/kg、砷0.0325 mg/kg、铜0.0212 mg/kg、汞0.0659×10-3 mg/kg。对实际秦艽样品进行加标,5种元素低、中、高三水平平均回收率为81.40%~124.40%。3批秦艽野生品和3批秦艽栽培品铅、镉、砷、汞、铜的含量均在限量以下,品质良好。结论本研究为秦艽资源安全性评价提供了一种科学手段,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能快速、高效检测秦艽饮片中5种重金属含量。
    • 杨先; 刘进; 舒艺周; 蒋洁; 杨群辉; 曾波
    • 摘要: 为提高云南丽江地区传统人工种植中药材粗茎秦艽的产量和品质,本试验基于粗茎秦艽在生长中对氮磷钾肥及微元素肥的需求,合理配制秦艽专用活化矿物腐植酸和聚合磷微粒肥的配套用肥。通过试验表明,处理3秦艽专用优质矿源腐植酸加聚合磷微粒肥(N∶P_(2)O_(5)∶K_(2)O=19∶15.5∶18+TE)、处理1活化矿源腐植酸有机-无机复混肥(N∶P_(2)O_(5)∶K_(2)O=15∶5∶7)、处理4秦艽专用优质矿源腐植酸加聚合磷微粒肥(N∶P_(2)O_(5)∶K_(2)O=10∶42.5∶5+TE)、处理2秦艽专用优质矿源腐植酸加聚合磷粉状肥(N∶P_(2)O_(5)∶K_(2)O=16.5∶45∶0+TE)比处理5(CK)(N∶P_(2)O_(5)∶K_(2)O=5∶28∶30+农家肥45000 kg·hm^(-2))分别增产48.56%、21.88%、18.28%和7.90%;对试验样品内含物龙胆苦苷和马钱苷酸总含量进行测定,处理1、2、3、4秦艽专用肥及处理5(CK)秦艽内含物龙胆苦苷(C_(16)H_(20)O_(9))和马钱苷酸(C_(16)H_(24)O_(10))总含量分别为9.595%、8.226%、8.956%、9.125%、10.264%,都超过药典要求龙胆苦苷和马钱苷酸总含量不低于2.5%的指标3倍以上。
    • 雷瑞祥; 刘清; 彭亮; 杨冰月; 胡本祥; 高静; 魏艳妮; 曹福麟; 罗露; 李洁; 张岗
    • 摘要: [目的]研究添加不同浓度的水杨酸(SA)对秦艽愈伤组织生长量、总黄酮、总酚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以秦艽种子为原材料诱导出秦艽愈伤组织,在秦艽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中加入0、10、50、100、150、200μmol/L的SA,暗培养25 d后,测定秦艽愈伤组织的生长量、抗氧化酶活性和总黄酮、总酚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当SA浓度为150μmol/L时秦艽愈伤组织鲜重达到最大值,SA浓度为100μmol/L时秦艽愈伤组织干重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8635、0.2017 g,显著高于对照组的鲜重和干重(P<0.05).秦艽愈伤组织SOD活性在SA浓度为150μmol/L时达到最大值,为183.95 U/g,是对照组的2.44倍;CAT活性在SA浓度为200μmol/L时达到最大值,为22.44 U/mg,是对照组的2.56倍;当SA浓度为200μmol/L时,POD活性虽有所上升,但仍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为61.16 U/mg,是对照组的0.40倍.SA浓度为100μmol/L时,秦艽愈伤组织总黄酮含量达到最大值,为0.77 mg/g,是对照组的1.35倍;SA浓度为50μmol/L时,总酚含量达到最大值,为0.98 mg/g,是对照组的1.31倍.[结论]一定浓度的SA处理下,有利于秦艽愈伤组织的生长和干物质的积累;适当浓度的SA对秦艽愈伤组织SOD、CAT活性有促进作用,而添加SA会对POD活性有抑制作用;当添加SA浓度为100、50μmol/L时,分别有利于秦艽愈伤组织中总黄酮、总酚含量的积累.
    • 黄贤亮
    • 摘要: 目的:建立野生和栽培秦艽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对两者进行判别,为不同来源秦艽药材鉴别和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利用HPLC法,测定18批不同产地野生与栽培秦艽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建立指纹图谱共有模式,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A版)计算相似度,运用聚类分析(HCA)和最小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对其进行模式识别研究.结果:建立了野生与栽培秦艽药材HPLC指纹图谱共有模式,标定了19个共有峰,18批不同产地野生与栽培秦艽药材指纹图谱与对照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0.93.HCA、PLS-DA能将野生与栽培秦艽药材明确区分,马钱苷酸、獐牙菜苷、6′-O-β-D-葡萄糖基龙胆苦苷、獐牙菜苦苷等7个成分是导致二者差异的主要标记物.结论:建立的秦艽药材指纹图谱特征性强,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可有效评价秦艽药材质量以及区分其野生与栽培品,为秦艽药材的质量控制和化学计量分类提供参考依据.
    • 冀旭; 孙芳云; 赵勤; 张晓英; 李岩松
    • 摘要: 目的:以栎瘿酸为例,研究藏药有效成分与功能蛋白的相互作用与识别过程.方法:利用荧光发射光谱、同步荧光、紫外光谱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结果显示栎瘿酸引起了牛血清白蛋白BSA荧光静态猝灭;获得不同温度下二者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及结合过程中热力学参数;得知二者结合是以氢键和范德华力为主要作用力的自发、放热过程;二者之间发生非辐射能量转移,结合部位位于BSA分子SiteⅡ位点,平均结合距离为4.134 nm;在识别过程中,BSA结构及色氨酸所处微环境疏水性增加,色胺酸残基流动性增强.结论:通过本方法可建立一套用于表征藏药中有效成分与功能蛋白之间相互作用与识别过程的实验方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