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科技理性

科技理性

科技理性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177篇,主要集中在伦理学(道德哲学)、教育、哲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7篇、专利文献5801篇;相关期刊147种,包括现代哲学、理论导刊、学理论等; 科技理性的相关文献由193位作者贡献,包括岳天明、牛庆燕、任启平等。

科技理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7 占比:2.96%

专利文献>

论文:5801 占比:97.04%

总计:5978篇

科技理性—发文趋势图

科技理性

-研究学者

  • 岳天明
  • 牛庆燕
  • 任启平
  • 何小勇
  • 俞晓燕
  • 宁新昌
  • 曹军军
  • 李长泰
  • 沈元军
  • 王光明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雄; 朱德全
    • 摘要: 在智慧学习空间中,新技术推动了课程知识的变革,促使课程话语的革新,使其具有“可视化”的符号表征、“智慧化”的协同交互,以及“情智交融”的意义生成等特征。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课程话语却出现了符号表征的“非儿童化”、对话交往的“去主体性”、意义表达的“工具性”等现象。鉴于此,需要从权威控制走向互动对话,再构课程话语的科学化符号表征;从主客体二元对立走向主体间性,再构课程话语主体的交互利益;从静态到动态,再构课程话语的情智交融。
    • 李青; 王海洋
    • 摘要: 受科技理性影响,社会工作教育日益朝向工具化与技术化方向发展,使社会工作专业在人才培育方面所遭遇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不断凸显,进而形塑了社会工作实务工作者在复杂、不确定处境中开展助人工作的实践性难题。为回应技术理性下社会工作教育培养实践者的困境,社会工作界日益重视知识来源的反映实践性,以试图弥补长期以来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断裂。文章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反映实践作为培养实务工作者的社会工作教育取向,并借鉴Schon的交互反映理论,建构师-生协同式交互反映的社会工作教育路径,以.培养具有反映实践能力的社会工作者。
    • 章楚加
    • 摘要: 风险社会转型背景下,"知识-权力"组合型环境风险规制范式因科技理性的独尊与社会理性的式微而深陷民意困局.传统行政规制进路在破解民意困局方面存在三重阻滞:一是法律规范授权明确性弱化导致其对环境风险规制权力的拘束效果减弱;二是环境规制依据客观化与环境风险认知主观化形成对立;三是单极规制逻辑与多元社会利益诉求发生冲突.迈向合作型环境风险规制之范式转型,是破解民意困局的出路所在.应在借助科技理性评估环境风险的基础上,将公众的环境风险沟通及决策参与诉求纳入行政程序法律规范的调控范畴.凭借程序正义弥合规制依据客观性弱化和社会价值谱系多元所造成的环境风险认知分歧,证成环境风险规制的正当性与合理性.
    • 于涵
    • 摘要: 转基因食品所涉及的风险问题包含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双重面向.在客观上无法将风险降低至零的情况下,风险决策需要寻求安全与损害间的"黄金分割点",以实现科技理性向社会正义过渡.成本收益分析似乎能够为风险决策提供客观依据,但同时也面临"不同利益间无法公度"的批评.这种质疑在哲学层面上是成立的,但在现实中却难以证立.实际上,任何试图寻找基本标尺的想法都把利益衡量简单化了.剩余风险的诞生来源于人性,其趋向也应取决于人性.针对转基因食品的风险决策,需要用制度理性缓解科技理性与风险不确定性间的张力,将价值序列与特定情境相结合,并通过公众参与模式进行最终抉择.
    • 吴太胜
    • 摘要: 技术伦理是人们在技术研发和应用中应遵守的伦理规则和应履行的社会职责,它主要协调的是技术与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新时代技术伦理"囚徒困境"的发生,有多种主客观因素制约,其中根本原因在于人类认识过程的无限性与伦理进步的历史性,使技术日益拓宽伦理的范畴;技术进步的革命性与社会伦理的相对稳定性,往往使技术不断刷新伦理底线;技术开发和应用结果的不确定性,加速技术对伦理的挑战和冲击.超越技术伦理困境,要从新时代科技进步和社会现实出发,在科学的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等思想成果基础上,发展科学精神和技术理性,拓宽社会参与路径,优化技术协同创新机制,加强技术伦理教育和科技法治建设,探索科技和社会深度融合的人文主义新路.
    • 王玉华
    • 摘要: 科技理性彰显了人类作为理性主体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进而成为人类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态度.然而,人类对科技理性的过度追求却反过来导致自身主体意识的消隐和主体地位的崩塌.后现代作家约瑟夫·海勒和库尔特·冯内古特在各自的作品中充分关注到人类主体在科技理性至上的世界中所遭遇的危机和困境,深入探讨了失去伦理价值制衡的科技对人类主体性的扭曲和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损毁.虽然两位作家在作品中的表现方式和论述方式不尽相同,但他们都迫切地呼吁人类重视科技理性的警示作用,共同思索在科技与人类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合理途径,体现了两位作家对人类未来发展的深刻反思和关切.
    • 梁馨熠; 马跃勇
    • 摘要: 20世纪以来,人们对待科技理性问题的态度经由了先“扬”后“抑”的历史演变过程.从对科学技术的崇拜、怀疑,再到批判,都使得科技理性的命运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但这终究无法解决文明社会进程中由科技所引发的种种问题.如何才能使科技理性在辗转后回归可能的“中道”,关键在于要为科技理性设立应有的限度,确立科技为人的理性原则.马克思的科技观符合人的本真需求,服务于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完成了对现实的人的“终极关怀”.鉴于此,厘清以往科技理性发展的特征及内在缺陷,有助于消除科技理性问题在实践中引起的困惑,这对新时代科技创新恢复人的主体价值,实现科学技术发展之实然性与人类社会全面发展之应然性的有机结合兼具事实承认和理念诉求.
    • 李涛
    • 摘要: 信息技术革命极大地变革着经济和社会结构,其中技术话语和资本话语改变着传统时空中的利益诉求和表达机制,多元价值社会中新矛盾迫切地需要系统梳理和制度回应.通过梳理美国网络技术中立核心命题,将其纳入西方科技史沿革中进行话语考察,以网络中立和技术中立关涉命题作为考察基点,多学科三维视角中分析并厘清信息法治考量之作为科技本体、话语载体、利益表达,阐明其中立边界.探索网络安全制度及话语表达机制,控制资本话语对网络科技的负面影响,渐进式搭建技术和资本控制的规范体系,加强行业伦理和基础研究,以使民众在网络社会中有更多的获得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