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选择性
离子选择性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556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0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684367篇;相关期刊105种,包括膜科学与技术、分析仪器、储能科学与技术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可控自组装体系及其功能化”重大研究计划年度交流暨研讨会、2010年膜法市政水处理技术研讨会、首届宝钢学术年会等;离子选择性的相关文献由1109位作者贡献,包括秦伟、尹坦姬、不公告发明人等。
离子选择性—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84367篇
占比:99.98%
总计:684504篇
离子选择性
-研究学者
- 秦伟
- 尹坦姬
- 不公告发明人
- 平建峰
- 徐铜文
- 葛亮
- 梁荣宁
- 牛利
- 甘世宇
- 钟丽杰
- 王磊
- 岩本惠和
- 王旭东
- 庄东宁
- 应义斌
- 佐藤久
- 刘玥伶
- 姚瑶
- 姜成美
- 孟千秋
- 崔星
- 崔普选
- 张浩勤
- 张立卿
- 李建平
- 李志霞
- 李敬慧
- 杨永哲
- 王景涛
- 王韬
- 白晓荣
- 福士宪一
- 西尾友志
- 许维
- 魏小平
- 刘伟
- 岸冈淳史
- 张磊
- 曾现忠
- 李霞
- 杨帆
- 沈江南
- 潘杰峰
- 王平
- 丁金成
- 余文健
- 刘金盾
- 吴坚
- 周鸣飞
- 孙昌
-
-
朱嫣然;
葛亮;
李兴亚;
徐铜文
-
-
摘要:
三相结构离子交换膜是一类具有惰性相、离子交换基团相和辅助功能基团相的特殊结构材料。传统两相结构离子交换膜受限于离子通量和选择性的相互制约,难以实现两者同步提升。因此,研究者开始关注新型三相结构,以改善离子传质路径。综述了离子交换膜从两相结构到三相结构的发展,介绍了微相分离离子交换膜、自具微孔离子交换膜、有机硅烷杂化离子交换膜和基于氧化石墨烯或金属有机框架的“三相”结构离子交换膜,讨论了离子膜介尺度中的相结构、孔道结构和缺陷等问题,并概述了三相结构在燃料电池、液流电池、一/二价离子分离和酸碱回收等领域所发挥的作用,以期给三相结构指导离子交换膜制备并提升性能提供策略参考。
-
-
-
-
摘要:
科技日报9月5日讯4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应用化学系徐铜文、杨正金团队研发了一种磺化的超微孔聚氧杂蔥基(SPX)离子膜,揭示了软物质限域下的离子传递特性,并利用膜内亚纳米的亲水微孔实现了极高的离子选择性,提高了盐差能发电的效率•该膜材料的设计理念也将盐差能发电的概念从海水-河水体系,拓展到无浓差盐溶液甚至工业废水体系.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能源与环境科学》杂志上。
-
-
张蓉;
王曙光;
孙璇;
江小松;
胡磊;
焉晓明;
贺高红
-
-
摘要:
针对铁-铬液流电池用的离子交换膜需求,通过在磺化聚醚醚酮(SPEEK)中引入了高亲水性聚乙烯亚胺(PEI)构建离子交联形成高效氢键网络,制备了两性离子交换膜(SPEEK/PEI).通过引入胺基来构建离子交联结构,有效降低了SPEEK膜的溶胀度,抑制了铁-铬离子渗透;同时膜中亲水的PEI促进了亲水通道的形成,保持了高质子传导率.基于膜中高效氢键网络,SPEEK/PEI膜实现了铁-铬液流电池库仑效率与能量效率的有效提升.在70 mA/cm2电流密度下铁-铬液流电池性能测试中,SPEEK/PEI 3%膜的库仑效率为96.5%,能量效率达到79.4%.
-
-
毛朝武;
张振坤;
瞿忍婕;
洪钢
-
-
摘要:
通过基于氧化石墨烯(GO)薄膜的纳米流体系统将外部的温度梯度转换成电信号,从实验和数值模拟两个方面,系统地研究了不同条件下温差电能量转换的情况,探究了固体仿生纳米孔道在温差能上的应用.实验发现:温差发电的最大输出功率密度随着KCl浓度的增大而先上升后下降,随着温度梯度的增大而逐渐上升,随着膜厚的增大而逐渐下降.模拟研究表明,纳米孔道的离子选择性、溶液离子的扩散系数和膜电阻等直接影响最大输出功率密度与电解质浓度、温度梯度、膜厚的关系.该研究可为高性能温差电能量转换装置的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
-
王富龙
-
-
摘要:
1.右图是一种大型蓄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左右两侧为电解质储罐,中央为电池,电解质通过泵不断在储罐和电池间循环。电池中的左右两端为电极,中间为离子选择性膜,在电池放电和充电时该膜可允许Na^(+)通过。放电前,被膜隔开的电解质为Na_(2)S_(2)(右罐)和NaBr_(3)(左罐);放电后,分别变为Na_(2)S_(4)和NaBr。
-
-
-
-
摘要:
cqvip: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徐铜文教授团队构筑了一种亚2纳米共价有机框架(COFs)膜,并表现出较高的一价阳离子渗透速率和极低的二价阳离子透过率,实现了高效的离子传输与分离。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先进材料》上。针对节能减排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国家重大需求,离子分离技术的进步对于化学工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一/二离子选择性分离膜仍处于实验试制阶段,还没有真正实现规模化批量制备,而日本等发达国家一直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和价格垄断。
-
-
刘美丽;
龙翔;
汤海燕;
郜邦慧;
李龙;
邵姣婧
-
-
摘要:
二维材料由于其大的比表面积、高度各向异性、大纵横比等独特性质而被人们广泛研究.由二维材料组装形成的层状薄膜的层间可作为离子选择性传输通道,利用这种特性能够实现可控的离子筛分及能量转换;另外,离子在通道中的传输行为还受到二维材料结构和表面化学的影响.以几种代表性的二维材料为例,阐述了二维纳流体通道的组装、结构、离子传输性质及其调控策略等研究现状,重点对二维纳流体通道在能量储存及转换和离子筛分领域的应用研究做了详细介绍,并对二维纳流体通道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所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了提炼和总结,指出了目前限制二维纳流体通道应用的症结所在,同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最后,对二维纳流体通道在实际应用中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
-
-
-
摘要: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徐铜文教授团队构筑了一种亚2纳米共价有机框架(COFs)膜,表现出较高的一价阳离子渗透率和极低的二价阳离子透过率,实现了高效的离子传输与分离。离子分离技术的进步对于化学工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前,国内一/二价离子选择性分离膜仍处于实验试制阶段,还没有实现规模化批量制备。
-
-
-
-
摘要:
2021年11月16日,《细胞报告》(Cell Reports)在线发表了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杨巍教授、郭江涛研究员、杨帆研究员团队最新研究成果“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basis of the selectivity filter as a gate in human TRPM2 channel”(DOI:10.1016/j.celrep.2021.110025)。该研究鉴定了人源瞬时受体电位M通道2(TRPM2通道)孔区离子选择性滤器分子结构,并发现其为通道离子通透的上端闸门(gate),为阐明TRPM2通道的门控机制以及以TRPM2通道为靶标的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分子基础。
-
-
靳淑伟;
王家宁;
薛园菲;
李鹏飞;
梅晔
-
-
摘要:
蛋白的离子选择性与蛋白的功能密切相关,而离子选择性本质上来源于蛋白分子与离子结合自由能的差别.尽管近几十年来分子力场在描述蛋白体系相互作用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由于缺乏对静电极化和电荷转移效应显式的描述,传统的分子力场依然难以精确地描述金属蛋白体系中蛋白质与金属离子的相互作用.量子化学方法非常适合于蛋白质与金属离子之间相互作用的描述.但是在分子模拟中采用量子化学方法则太昂贵了.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参考势方法在保证计算精度的前提下兼顾效率,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窘境.在这个方法中,动力学模拟的轨迹是在分子力场的精度下获得的.随后,通过从分子力场到量子化学方法的矫正,从而获得在量子化学势函数级别下的自由能信息.本文采用参考势函数方法研究了Parvalbumin B蛋白的结合口袋对钙、镁离子的选择性.计算结果表明电荷转移效应非常重要,而量子化学方法可以比较精确地预测离子的选择性.并且,量子化学区域的选择对于结果的可靠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
-
赵景茂;
魏曌;
左禹
- 《第十三届全国缓蚀剂学术讨论会》
| 2004年
-
摘要:
本文以纤维素膜为骨架,在纤维素膜上沉积出了硫化亚铁膜.通过测量膜电位曲线的方法,研究了硫化亚铁膜的离子选择性,以及添加几种阴离子、阳离子和咪唑啉缓蚀剂后硫化亚铁膜离子选择性的变化.采用动电位扫描法研究了表面形成硫化亚铁膜的A钢在不同溶液中的极化曲线,讨论了几种离子对极化曲线的影响.
-
-
张全成
- 《全国腐蚀与防护青年学者走入宝钢学术交流会》
| 2004年
-
摘要:
本文观察了锈层/耐候钢界面形貌以及锈层致密情况的变化,建立了锈层/基体界面模型,通过有限元程序模拟计算,分析了锈层中应力分布情况.通过测定保护性锈层的相组成,合成出与耐候钢表面保护性锈层具有相同组成的锈蚀产物,测定锈蚀产物膜的离子选择性.在锈层/钢基体界面平直化以及合金元素的协同作用下,耐候钢表面形成致密锈层,其具有阳离子选择性,可以阻碍腐蚀性阴离子的进入,降低大气腐蚀速率.
-
-
沈轶;
Daniel M.Czajkowsky;
王靖方;
孙洁林;
胡钧;
龚兵;
Xiaocheng Zeng;
邵志峰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可控自组装体系及其功能化”重大研究计划年度交流暨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如何通过自组装制备具有生物膜通道物质转运特性的人工合成纳米孔一直是基础科学与工程应用的重要研究方向.通过本项目的资助,成功系统合成了一系列刚性大环化合物.这些大分子共同特性之一就是通过理性设计形成大环分子之间的多个氢键与苯环的堆积作用而实现结构一致的纳米管.同时,这些大环化合物形成的纳米管,可以通过选择性修饰而获得不同的物理及化学性质,为构造具有特定选择功能的纳米孔提供基础.在项目执行期间,成功合成了9种大环分子,其内孔可具有不同的尺寸或疏水/亲水特性。原子力显微镜成像表征证明,大环分子在具有不低于6个氢键的结构时可以形成均匀的管状结构。这些结果直接证明所采用的策略的正确性。运用平面脂质双分子层纳米孔电生理平台,结合技术创新,进一步表征了平面脂双层中这些纳米孔的物质输运特性。数据表明,简单控制纳米孔的内径,就可以实现一定的离子选择性。同时,基于stopped-flow的荧光脂质体体系研究方法,发现具有疏水内壁的纳米孔,当孔径很小时(0.64nm)具有很好的水分子输运功能。这一结果和碳纳米管的一些性质相似。同时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对这些刚性大环分子自组装纳米孔的输运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为进一步设计、优化这些纳米孔的功能提供了有价值的基础。认为,这些纳米结构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通过优化以及规模化,可以预见其在生物医药、环境检测、分子分离、水纯化等方面的应用。
-
-
-
-
-
-
-
ZHANG Quan-cheng
- 《首届宝钢学术年会》
| 2004年
-
摘要:
In this paper,the compactness and the phase composition of the protective rust layer on the surface of weathering steel were observed and tested using optical microscope, EPMA and XR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internal stress in the rust layer was analyzed by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and the ion selective performance of the rust layer was measured by synthesizing the corrosion products in the laboratory .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tective rust layer on weathering steel, accelerated by alloying element enrichment and rust/steel interface flattening, was equipped with cation selective performance, such rust layer could depress the penetration of corrosive anion and then decrease the corrosion rate.
-
-
ZHANG Quan-cheng
- 《首届宝钢学术年会》
| 2004年
-
摘要:
In this paper,the compactness and the phase composition of the protective rust layer on the surface of weathering steel were observed and tested using optical microscope, EPMA and XR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internal stress in the rust layer was analyzed by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and the ion selective performance of the rust layer was measured by synthesizing the corrosion products in the laboratory .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tective rust layer on weathering steel, accelerated by alloying element enrichment and rust/steel interface flattening, was equipped with cation selective performance, such rust layer could depress the penetration of corrosive anion and then decrease the corrosion r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