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禅让

禅让

禅让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21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中国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5篇、相关期刊180种,包括党课、现代领导、甘肃社会科学等; 禅让的相关文献由195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永俊、喻大华、车驾明等。

禅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5 占比:100.00%

总计:215篇

禅让—发文趋势图

禅让

-研究学者

  • 杨永俊
  • 喻大华
  • 车驾明
  • 仓林忠
  • 何兰生
  • 余淼淼
  • 夏世华
  • 岳灵
  • 常晓彬
  • 张富强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侯胜川
    • 摘要: 作为民间“头人”制度的一种反映,武术社会中常用掌门人一词来表述武术门派中的现实权威,并且基本确立了血缘传承、弟子传承和权力技术综合考量三种传承路径。通过口述史法、现场观察法、文献资料法对一个民间武术门派的掌门人选举、权威构建、日常运作的考察发现,掌门人在传统日趋式微的今天,具有凝聚集体意识的现实意义;人们通过现代选举制度、科层权威和传统权威来再造掌门人的现实权威;当代民间武术门派的发展必须经由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转变。同时指出,现代社会中的法理型掌门人在应对传统权威中的“种姓”制度时不得不做出“禅让”的妥协以维护自己的权威。
    • 刘吉
    • 摘要: 魏晋南朝皇权传递以禅让方式进行,而北方自五胡十六国到北魏时以武力征服建立政权。北齐以禅让进行皇权传递是由世族阶层的支持、十六国以来汉化成果推动而成。以禅让建国影响了北齐在正统构建中的举措,如在谶纬符命、国史书写等方面为禅让做回护。这些举措使北齐的正统构建演变成通过说明禅让的合理性构建正统地位。
    • 夏鸿
    • 摘要: 公元618年五月,以隋少帝名义出诏,要把帝位禅让于唐国,还有“文武将佐裴寂等二千人,不谋同辞,相率上疏劝进”。为了更使人相信李渊为帝是“天命所归”,裴寂等人在朝堂之上,当着满朝文武。
    • 郑林华
    • 摘要: 所谓“天下为公”,一般理解为大公无私,反对家天下而主张公天下,历代注解家很多把这一句解释为禅让,关于禅让的传说,顾颉刚经过考证认为禅让起自于墨家。近代以来,“大同”一词让中国人很是着迷。然而很多人只看到大同说出自儒家经典小戴《礼记》的《扎运》篇,就想当然地以为大同说是儒家思想。其实大同说与墨家思想联系得最为紧密。
    • 仲维柯
    • 摘要: 凡皇位更迭,戮手足、杀旧君的新主不乏其人,即便是唐太宗、明太祖等一代英主也在所难免。然而,历史上也有对“竞争手足”“前朝旧君臣”善待者,西晋武帝司马炎就是一位。当初,晋王司马昭对亲贤、有雅望的次子司马攸甚是疼爱,竟有了将晋王之位传给他的念头,这对嫡长子司马炎来说很是威胁。大臣们坚决反对这种“废长立幼”的做法,最终,司马炎得以顺利继承晋王之位,后又因其超人的政治谋略,迫使魏帝曹奂将皇位禅让给自己,做了西晋第一个皇帝,即晋武帝。
    • 柯一楠
    • 摘要: 中国历史上有那么多位帝王,如果给每个人都做一份履历表,夏朝的第一位帝王大禹的履历,可谓精彩夺目,表格的主要功绩这一栏,最让人叹为观止的便是“治水”一项。因为他治理滔天洪水功劳卓著,英明的舜把帝位禅让给他,可见大禹在当时有多么得人心。而“余杭”这个名字据传就与大禹有关,现在余杭的禹航路上,还竖立着一座高大的大禹铜像。
    • 岳灵
    • 摘要: 《唐虞之道》是一篇专门鼓吹禅让的儒家著作,其抄写流传的年代在孔子之后,孟、荀之前,极有可能是孟、荀等儒家后学讨论禅让这一话题无法避开且需有所回应的前代参考文献,要准确、深入地厘清儒家学者在禅让这一话题上的历时性讨论,就需要对该文本进行细致解读。本文主要从分析《唐虞之道》倡言禅让的理据入手进行文本细读,其间亦颇涉及文字释读、章句理解以及该篇竹书与儒家传统的关联等问题。
    • 王云帆
    • 摘要: 萧子显在《魏虏传》中通过记载南齐使者与拓跋宏对话关于南朝禅让的问答,体现南朝迭代的合理性,暗含了萧衍代齐为天命所向。对北魏佛教、都城规划以及使者来访的记述,彰显了南朝文化的领先地位。全文通过叙述北魏的历史以及与南朝之间的互动,体现了南朝统治的正统地位以及文化的优越。
    • 周鹏
    • 摘要: 先秦时期,以儒家为代表的诸子围绕王权展开了不同的思辨.在这一阶段,部族社会发展为王权国家,具有原始民主色彩的禅让最终被家族世袭所取代,最高权力的集中催生了统治者对于自身地位取得合法性以及如何长效维护统治权的迫切思考.从"王权天授"到"以德配天",王权理论的重心历经了由"天"向"人"的转变,人们对王权理论的探究也从权力的由来渐趋转移到权力的运行上."为政以德""隆礼重法",对"仁政"的愿景也是儒家"王道"政治的核心追求.
    • 杨玉华
    • 摘要: 此文通过有关史料的梳爬及考证,就"望帝禅位丛帝"和"成都荔枝消失之谜"两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得之见,为解决学科史上悬而未决的问题提供了参考,对推进天府文化的深入研究不无裨益.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