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式氯化铜
碱式氯化铜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191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化学工业、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7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2444087篇;相关期刊46种,包括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动物营养学报、广东饲料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水处理化学大会暨海峡两岸水处理化学研讨会、全国第十三届考古与文物保护化学学术研讨会、2009’微量元素与饲料安全(长沙)国际论坛等;碱式氯化铜的相关文献由337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永成、吴阳东、黄智源等。
碱式氯化铜—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444087篇
占比:100.00%
总计:2444185篇
碱式氯化铜
-研究学者
- 王永成
- 吴阳东
- 黄智源
- 陈昌铭
- 方健才
- 温炎燊
- 张素娟
- 查正炯
- 王皓
- 罗绪刚
- 刘杨
- 韩亦松
- 刘彬
- 刘艳帅
- 吕林
- 毛鹏举
- 余跃瀚
- 钟国清
- 陈伟华
- 黄逸强
- 余东方
- 刘志雄
- 周泽辉
- 庞露
- 张棋棋
- 李怡莎
- 滕飞
- 陈雪平
- 叶成伟
- 周长虹
- 夏寅
- 宋传京
- 崔晓宇
- 廖春华
- 张政军
- 张波
- 慎义勇
- 曾萍
- 李蔓
- 杨国武
- 林月霞
- 毛鹏程
- 王黎
- 胡春林
- 陈刚
- 韩福勇
- 万光文
- 万黎明
- 乐安胜
- 任鸣
-
-
-
朱晓萍;
庄智威;
刘孝春;
李克标;
尚秀国
-
-
摘要:
本试验旨在模拟实际生产中8% 仔猪预混料中油脂与微量元素的添加量,分析不同形式的铜对大豆油油脂氧化指标的影响.将五水硫酸铜、碱式氯化铜和甘氨酸铜3种微量元素原料与大豆油的比例均设定在8.74:1000,与大豆油混合后在高温条件下储放0、10、20、30、40、50、60 d,检测各处理组的酸价、碘价、过氧化值和丙二醛含量.试验共设4个处理组,对照组的大豆油中不加铜,五水硫酸铜组在100 g大豆油中添加3.44 g五水硫酸铜,碱式氯化铜组在100 g大豆油中添加1.47 g碱式氯化铜,甘氨酸铜组在100 g大豆油中添加2.91 g甘氨酸铜.每个处理3个重复,试验期60 d.结果 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大豆油中添加不同形式的铜元素提高了大豆油的酸价、碘价、过氧化值和丙二醛含量(P<0.05);添加无机硫酸铜对大豆油的酸价、碘价、过氧化值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在3种铜元素形式中最为明显,甘氨酸铜组影响较小.因此,建议在使用油脂的大比例预混料中优先选择甘氨酸铜作为铜元素来源.
-
-
张静;
刘瑞;
赖萍;
王杰
-
-
摘要:
本实验运用电化学的方法,将简单易得的材料用于快速制备铜锈,在几十秒到几分钟不等的时间就会迅速产生铜锈.依据XRD图谱对产物进行分析,确定了形成碱式氯化铜(Cu2Cl-(OH)3)的最佳电解质溶液配比,并成功制备了碱式碳酸铜(Cu2(CO3)(OH)2).实验结果可用作中学化学教学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也可用于指导学生探究不同条件对铜锈制备的影响,进行探索性学习练习.此外,相关实验原理可提供试题情境对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价.
-
-
杨军芳;
周桓;
查正炯;
王永成
-
-
摘要:
以印刷电路板蚀刻废液为原料生产碱式氯化铜的过程存在产物多种晶型混杂的问题,影响产品的纯度和性能.为获得纯正的晶型产品,以酸、碱蚀刻废液为原料,通过改变连续反应结晶过程的加料速率、反应温度、pH等条件,获得了A型(Atacamite)、B型(Botallackite)和C型(Clinoatacamite)3种单一晶型产物.3种产物中单一晶型纯度分别为99.0%(A型)、99.7%(B型)和90.7%(C型).3种产物的XRD和SEM分析表明:A型属正交晶系,为长条片状聚集物;B型属单斜晶系,为正六棱柱单晶聚集物;C型属单斜晶系,为不规则片状聚集体.3种产物的化学分析和TG-DSC热分析表明:A、B、C 3种结晶形态具有不同的化学式,分别为A型Cu4(OH)6Cl2·H2O、B型Cu5(OH)8Cl2和C型CuCl2·3Cu(OH)2·0.5H2O;3种产物具有不同的热分解活化能和分解热.B型碱式氯化铜在3种产物中含铜量最高,且热稳定性最强,是碱式氯化铜生产中最好的晶型产物.
-
-
张静;
刘瑞;
赖萍;
王杰
-
-
摘要:
本实验运用电化学的方法,将简单易得的材料用于快速制备铜锈,在几十秒到几分钟不等的时间就会迅速产生铜锈。依据XRD图谱对产物进行分析,确定了形成碱式氯化铜(Cu2Cl-(OH)3)的最佳电解质溶液配比,并成功制备了碱式碳酸铜(Cu2(CO3)(OH)2)。实验结果可用作中学化学教学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也可用于指导学生探究不同条件对铜锈制备的影响,进行探索性学习练习。此外,相关实验原理可提供试题情境对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价。
-
-
孔凡科;
郭吉原;
杨青;
周桂莲;
张敏;
燕磊;
孙春华
-
-
摘要: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铜源和添加水平对不同储存时间下脂溶性维生素稳定性的影响.以磷酸氢钙为载体,分别添加3 167 000 IU/kg维生素A、733 000 IU/kg维生素D3、16 667 mg/kg维生素E,在室温条件下,研究储存时间(8周)、铜源(碱式氯化铜和五水硫酸铜)及其添加水平(0%、4.5%、9%、13.5%、18%)对维生素A、维生素D3、维生素E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存储时间延长,维生素A、维生素D3、维生素E的损失率显著增加,维生素A和维生素E的损失率在第7周达到峰值;铜源对维生素A的损失率影响不显著,五水硫酸铜对维生素D3的破坏作用显著大于碱式氯化铜,碱式氯化铜对维生素E的破坏作用极显著大于五水硫酸铜;添加铜源能够显著增加维生素A、维生素D3及维生素E的损失率,随着铜添加量的增加(≥4.5%)维生素A的损失率没有显著变化,维生素D3的损失率随着铜添加量的增加显著增加,维生素E的损失率随着添加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综上,复合预混合饲料中铜的添加量应控制在4.5%以内,保存期限不宜超过6周,铜源对维生素A、维生素D3及维生素E的稳定性均有相同影响,可以根据饲料产品的实际情况选择铜源进行饲料配方设计.
-
-
李芳;
何小华;
余敏;
朱艳锦;
罗雄
-
-
摘要:
为探究饲料添加剂硫酸铜和碱式氯化铜中镉的检测方法.研究分组如下,国标组:分别采用饲料添加剂硫酸铜(GB/T34459-2017)和饲料添加剂碱式氯化铜(GB/T21696-2008)方法检测;改进组:改进样品前处理方法,样品用硝酸溶解、赶酸后,1mol?L-1盐酸定容,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检测.研究发现,国标组:硫酸铜和碱式氯化铜无法萃取分离,测试样液降到5 mL仍然不能分离.改进组:分析纯硫酸铜中镉含量为9.43 mg ?kg-1,加标回收率99%.饲料添加剂硫酸铜和碱式氯化铜中未检出镉,加标回收率97.68%和94.63%.改进硫酸铜和碱式氯化铜的国家标准方法后,适宜检测硫酸铜和碱式氯化铜中镉,且精确度、准确度符合检测要求.
-
-
-
-
黄智源;
王皓;
叶成伟;
查正炯
-
-
摘要:
作者开发出一套从黄铜炉渣中回收碱式氯化铜及碱式氯化锌的新工艺,利用两段浸出法,分别浸出铜炉渣中的锌、铜,分段除杂后,然后分别以碱式氯化铜和碱式氯化锌的形式回收,铜、锌的回收率均达到93 %以上,不需添加萃取剂,就可以实现铜、锌的分离及资源的回收.%The author developed a new craft of copper chloride hydroxide and basic zinc chloride recovering through the brass slag. The copper and zinc of the brass slag are leached by the two-stage leaching method, and the impurities are removed separately. Then the copper and zinc are recovered in form of copper chloride hydroxide and basic zinc chloride. The recoveries rate of copper and zinc can achieve higher than 93 %. The separation and resource recycling of copper and zinc can be achieved without using extraction agent.
-
-
-
-
-
钟国清;
何江洪
- 《2009年中国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
| 2009年
-
摘要:
铜是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在饲料工业中应用广泛.以氯化铜和氢氧化钠为原料,固相法制备了碱式氯化铜,反应的条件为n(NaOH):n(CuCl2)=1.5:1.0,研磨40 min,产率为91.2%。同时以液相法制备了碱式氯化铜,反应条件为n(NaOH):n(Cucl2)=1.5:1.0、时间为40 min、温度为70°C、产率92.1%。用XRD、IR和激光粒度分析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确定了产物为Cu2(OH)3Cl超细粉体.粉末衍射数据的指标化结果表明,所得样品均为单斜晶系,固相样品的晶胞参数为:a=0.5510 nm,b=1.0146 nm,c=1.3946 nm,β=96.39°;液相样品的晶胞参数为:a=0.5504nm,b=1.0166 nm,c=1.3946 nm,β=96.40°。
-
-
张政军;
罗绪刚;
吕林;
刘彬
-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第十二次全国家禽学术讨论会》
| 2005年
-
摘要:
用840只1日龄AA肉公雏进行试验,研究饲粮中添加碱式氯化铜相对于硫酸铜对平养肉仔鸡生长性能、饲粮中维生素E和植酸酶的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碱式氯化铜相对于硫酸铜更能提高平养肉仔鸡日增重(p<0.05);碱式氯化铜处理组鸡的血浆和肝脏维生素E含量明显高于硫酸铜处理组(p<0.02),碱式氯化铜处理组饲粮中维生素E含量明显高于硫酸铜组(p<0.000 1),表明碱式氯化铜源饲粮中维生素E的氧化稳定性明显优于硫酸铜源饲粮;碱式氯化铜处理组饲粮中的植酸酶活性有高于硫酸铜处理组的趋势(p>0.10).碱式氯化铜处理组肝脏中的铜含量明显低于硫酸铜处理组(p<0.10),表明碱式氯化铜中的铜在肝脏中的残留少,对肉仔鸡的生物安全性明显高于硫酸铜.因此,碱式氯化铜可完全代替硫酸铜而在饲粮工业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
王岳
- 《全国第十三届考古与文物保护化学学术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利用激光拉曼对山西长治分水岭出土的68件青铜器上的青铜锈蚀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青铜锈蚀以红色、蓝色和绿色三种颜色为主,共检测出6种锈蚀成分,分别为氧化亚铜Cu2O(Cuprous Oxide)、蓝铜矿Cu3(CO3)2(OH)2(Azurite)、孔雀石Cu2CO3(OH)2(Malachite)、氯铜矿Cu2(OH)3Cl(Atacamite)、副氯铜矿Cu2(OH)3Cl(Paratacamite)和斜氯铜矿Cu2(OH)3Cl(Clinoatacamite).并重点分析了碱式氯化铜的三种同分异构体的拉曼波谱的差别,更加细化了"有害锈"的分类.
-
-
-
-
张瑛;
蔡兰坤;
顾小兰;
祝鸿范;
周浩
- 《第十三届全国缓蚀剂学术讨论会》
| 2004年
-
摘要:
青铜表面"粉状锈"的形成是文物保护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本文采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电子能谱(EDS),分析比较了染有"粉状锈"的青铜残片的微观形貌、锈体结构、元素成分及其金相组织,发现青铜器表面锈体分为若干层,每层锈体的结构和元素组成各不相同,金相分析表明粉状锈的生成与金相组织中含锡量的多少有关.同时,研究了"粉状锈"的主要成分碱式氯化铜(CuCl·3Cu(OH))的生成动力学.本文同时探讨了NaCl、NaSO溶液对该反应体系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