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硬粒小麦

硬粒小麦

硬粒小麦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346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学(农艺学)、植物保护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4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76530篇;相关期刊106种,包括中国种业、种业导刊、作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05年全国制粉技术研讨暨粮机产品展销会、小麦遗传育种国际学术讨论会等;硬粒小麦的相关文献由523位作者贡献,包括向平、等、谢国禄等。

硬粒小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4 占比:0.43%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76530 占比:99.56%

总计:76866篇

硬粒小麦—发文趋势图

硬粒小麦

-研究学者

  • 向平
  • 谢国禄
  • 方震
  • 谢国禄(摘译)
  • 邱敦莲
  • 杨武云
  • 万卫东
  • 张庆勤
  • 曾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任妍; 吕侠雷; 吴晓辉; 侯玮秀; 刘倜; 王丽艳; 冯家春; 陈锋
    • 摘要: 小麦白粉病是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的小麦叶部真菌病害,显著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由于现有品种的白粉病抗性不断丧失,使得进一步挖掘新的白粉病抗源及抗病基因十分重要。本研究以硬粒小麦品种UC1113和Kofa构建的包含93个株系的F_(8)代RIL群体为材料,利用235个多态性标记构建遗传图谱,并结合白粉病成株抗性表型数据,对4个环境下的白粉病成株抗性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在RIL群体中共定位到4个与白粉病成株抗性相关的QTL,分别位于1AL、4AL(2)和5AL染色体上。其中,来自UC1113的3个QTL(QPm.hnau-1AL、QPm.hnau-4AL.1和QPm.hnau-4AL.2)为新的白粉病成株抗性QTL。本研究为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挖掘和抗病育种提供了重要信息。
    • 左静静; 闫贵云; 王敏; 左敏
    • 摘要: 为了丰富小麦遗传多样性,解决目前人工合成小麦中成胚成苗率低、遗传信息有限,以及不适合冬麦区种植等问题,以越冬性较好的硬粒小麦(AABB)为母本、粗山羊草(DD)为父本进行杂交,获得单倍体幼胚,经幼胚拯救、春化、染色体加倍,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AABBDD)。杂交时采用分批播种,授粉后剪穗实验室培养,并根据合成胚的状态随时调整培养基。结果表明,染色体加倍时采用分阶段半根加倍法更容易获得健壮苗,杂交胚的平均成胚率为69.07%,平均成苗率为55.08%,合成小麦的染色体加倍率为85.40%。利用硬粒小麦与粗山羊草人工合成六倍体冬小麦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合成麦的成胚成苗率,并保证了遗传的多样性。
    • 王丽萍; 赵鹏涛; 陈文杰; 尚毅; 赵兴忠; 翟周平; 张新
    • 摘要: 为了解硬粒小麦的品质现状,发掘小麦的有益基因,对106份硬粒小麦的7个品质性状进行了变异相关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各品质变异系数大小顺序:弱化度>沉降值>湿面筋>硬度>蛋白质>淀粉>容重;6个品质性状(蛋白质、湿面筋、容重、弱化度、沉降值和淀粉)基本服从正态分布,硬度性状倾向于服从负偏态分布。硬粒小麦品系遗传多样性丰富,蛋白质、湿面筋、沉降值、硬度含量达到强筋水平占比分别为29%、21%、71%和77%,容重全部达到强筋小麦要求,湿面筋、蛋白质、硬度、沉降值同时达到强筋小麦要求的硬粒小麦占19%。综合来看,硬粒小麦品质改良应以提高材料的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为主要目标。在聚类分析中,当遗传距离为50.11时,可将106份材料分为5大类。不同类中的优良株系YL131、YL133、YL163号作可作为骨干亲本用于小麦品质改良。
    • 陈黄鑫; 李聪; 吴坤燕; 王岳; 牟杨; 唐华苹; 唐力为; 兰秀锦; 马建
    • 摘要: 株高和穗长是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农艺性状。为进一步发掘控制株高和穗长的主效QTL,以硬粒小麦矮兰麦和野生二粒小麦LM001构建的F_(8)代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材料,基于小麦55K SNP芯片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并结合5年8个生态环境的株高和穗长表型数据,进行QTL定位和遗传解析。结果表明,在RIL群体中,株高和穗长均呈现正态分布,符合数量性状遗传特征。共检测到24个QTL,其中7个与株高相关,分布在2A、2B、4B、5A、6A和7A染色体上,可解释7.46%~20.03%的表型变异;17个与穗长相关,分布在2A、2B、3A、4A、4B、5A和6B染色体上,可解释6.52%~17.10%的表型变异。控制株高的QPh.sicau-AM-4B和QPh.sicau-AM-7A以及控制穗长的QSl.sicau-AM-2B.2和QSl.sicau-AM-4B.4能够同时在单环境和多环境分析中检测到,为稳定的主效QTL,分别解释了9.17%~20.03%、10.44%~14.48%、10.41%~16.29%和7.54%~11.70%的表型变异。此外,在RIL群体子代中存在超亲分离现象,进一步的QTL聚合效应分析表明,株高位点QPh.sicau-AM-4B和QPh.sicau-AM-7A的聚合或者穗长位点QSl.sicau-AM-2B.2和QSl.sicau-AM-4B.4的聚合均能极显著地提高株高和穗长表型,表明鉴定到的控制株高和穗长的QTL位点具有累加效应。
    • 段亚梅; 罗贤磊; 陈士强; 高勇; 陈建民; 戴毅
    • 摘要: 通过小麦与长穗偃麦草远缘杂交创制附加系、代换系及易位系是小麦遗传改良中利用长穗偃麦草优良基因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将长穗偃麦草特异分子标记、染色体计数、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及非变性原位杂交(ND-FISH)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对硬粒小麦Langdon(AABB)与小偃麦8801(AABBEE)的杂交后代群体进行分子细胞学鉴定,创制出硬粒小麦-长穗偃麦草3E、6E染色体双体附加系Du-DA3E和Du-DA6E,硬粒小麦-长穗偃麦草1E(1B)染色体双体代换系Du-DS1E(1B)以及硬粒小麦-长穗偃麦草1AS-1EL染色体易位系Du-T1AS·1EL.创制的4个种质中长穗偃麦草染色体均能稳定遗传,这不仅增加了硬粒小麦-长穗偃麦草附加系和代换系的类型,还为后续利用长穂偃麦草优良基因改良小麦提供了特殊种质资源.
    • 赵小光; 赵鹏涛; 尚毅; 翟周平; 张耀文
    • 摘要: 以农艺性状差异明显的3个硬粒小麦为材料,分析了不同功能叶之间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含量、叶面积和一日内光合有效辐射的差异.结果表明:旗叶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叶面积、光合有效辐射高于倒2叶和倒3叶,而叶绿素含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则无显著性差异;去掉旗叶后,3个材料的籽粒产量、生物学产量和千粒重平均值分别比对照下降了18.66%、18.78%和12.15%,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去掉倒2叶和去掉倒3叶的处理,而不同的功能叶处理后经济系数和每穗粒数没有显著性差异.在传统的硬粒小麦选育方法上,结合高光效育种手段,加强灌浆期旗叶光合性状的筛选,有助于提高硬粒小麦产量,并为进一步开展光合机理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 摘要: 1.1蛋白质组成与面条蒸煮品质的关系面条煮熟品质不仅与蛋白质含量有关,更重要的是与蛋白质构成有关。Payne(1984)报导,γ-醇溶蛋白45带和醇溶蛋白?准35带与面条的良好烹煮品质关系密切,具有γ-45组分的硬粒小麦品种其面条具有较高的硬度和粘弹性;而γ-醇溶蛋白42带的存在则与劣质的面条烹煮质量关系密切。因此,γ-42带、γ-45带及Φ准35带作为通心面硬度和弹性的遗传标记,已在加拿大的硬粒小麦育种中广为应用。黄思棣等的研究表明,γ-醇溶蛋白中含44.5和45号谱带的品种面条品质较好,而含有41号谱带者,其面条品质较差。关于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或亚基组合对面条品质的研究,结论不太一致。赵京岚等指出,小麦HMW-GS 14+15、5+10、4+12是适合制作优质面条的亚基,尤以14+15亚基为好。李硕碧等研究表明,亚基1,17+18和5+10可做为面条品种选育的优质亚基,尤其亚基1可作为亲本材料筛选的重点。胡新中等采用新的蛋白质组分分离方法的研究指出,单体蛋白对于鲜面条弹性的贡献小于谷蛋白;可溶性谷蛋白含量高低是面条小麦主要特性,并可用于面条小麦育种早代筛选。
    • LUO Xianlei; DAI Yi; CHEN Shiqiang; LI Haifeng; DUAN Yamei; CHEN Jianmin
    • 摘要: 为探讨长穗偃麦草E染色体在硬粒小麦背景中的传递特点,利用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非变性荧光原位杂交(ND-FISH)等方法,对小偃麦8801(AABBEE)与硬粒小麦(AABB)杂交后代中选育的株系Du_No.2和Du_No.4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分子标记检测株系Du_No.2及Du_No.4分别能扩增出长穗偃麦草2E、4E染色体特异条带.(2)GISH和ND-FISH分析显示,株系Du_No.2和Du_No.4分别附加了1条2E和4E染色体,表明株系Du_No.2和Du_No.4分别为硬粒小麦-长穗偃麦草2E和4E单体附加系.(3)2个株系的减数分裂过程观察发现,后期Ⅰ 、Ⅱ和末期Ⅱ都有E染色体分离异常现象,且株系Du_No.2和Du_No.4的异常率分别为22.24% 和36.18%.(4)2个株系分别与硬粒小麦进行正反杂交的后代PCR分析表明,2E和4E染色体经雄配子的传递率分别为4.41% 和2.17%,而通过雌配子的传递率都为零,表明2E和4E染色体在硬粒小麦背景中能通过雄配子传递,但不通过雌配子的传递.该研究为创建全套硬粒小麦-长穗偃麦草双体附加系及代换系提供基础.
    • 李亚莉; 董艳辉; 侯丽媛; 聂园军; 任永康; 王育川; 吴新明
    • 摘要: 在小麦育种工作中,因长穗偃麦草、中间偃麦草和四倍体硬粒小麦等小麦近缘种属含有许多重要的功能基因,育种家经常应用远缘杂交创制小麦育种中间材料.本研究应用FISH、GISH、Mc-GISH技术检测了八倍体小偃麦和四倍体硬粒小麦杂交的后代材料,结果表明:山农20和四倍体硬粒小麦的杂交后代中,D组染色体显著优先于十倍体长穗偃麦草染色体传递到子代中;中3和中4与四倍体硬粒小麦的杂交后代中,D组和中间偃麦草染色体从1~14条随机传递到子代中;所有材料中仅从山农20和四倍体硬粒小麦的杂交后代中筛选出3份稳定的代换系,对其中的2576-1代换系进一步分析证明,是十倍体长穗偃麦草染色体代换了1D染色体并确定该材料抗条锈病,可以作为育种材料,也为异源新种质的创制奠定了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