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劳动
知识劳动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16年内共计108篇,主要集中在经济学、经济计划与管理、科学、科学研究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5194篇;相关期刊97种,包括实事求是、重庆与世界、瞭望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5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等;知识劳动的相关文献由109位作者贡献,包括于豪、傅先庆、吴春波等。
知识劳动—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5194篇
占比:99.29%
总计:15302篇
知识劳动
-研究学者
- 于豪
- 傅先庆
- 吴春波
- 张和生
- 张江红
- 柴振荣
- 武靖州
- 汤美莲
- 石勇
- 胡万平
- 裴春波
- 陈永正
- 项浙学
- 一言
- 乔健生
- 何一兵
- 何明芮
- 何玉长
- 俞忠英
- 倪学鑫
- 健杰
- 冯宣富
- 凌宗伟
- 刘全林
- 刘德宽
- 刘灿
- 刘玉国
- 刘玉珍
- 刘磊
- 吕军昌
- 吕学山
- 吴丁全
- 吴佩琳
- 吴重涵
- 周羲
- 孙夏
- 宋奇成
- 宋志坚
- 宣勇
- 寇金和
- 常永胜
- 庞桂香
- 张付振
- 张加桢
- 张守敬
- 张思锋
- 张汉如
- 张涛
- 张琪岩
- 张继良
-
-
凌宗伟
-
-
摘要:
褚宏启教授在《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一文中说:'21世纪素养的研究始于美国。2002年美国在联邦教育部的领导下,成立了‘21世纪素养合作组织’,该组织制订了《21世纪素养框架》,2007年该组织发布了《框架》的更新版本。新加坡和日本受美国影响较大,新加坡教育部2010年3月颁布了‘21世纪素养’,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于2013年3月发布了题为《培养适应社会变化的素质与能力的教育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的报告,提出了日本的‘21世纪能
-
-
霍苗苗
-
-
摘要:
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为标志,我国档案工作进入到了一种新常态。新常态下有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需要广大档案工作者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档案工作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型劳动,而是一项复杂的、创新型的知识劳动。档案事业的发展,建设一支能与档案管理工作新常态相适应的档案队伍尤为必要。
-
-
董丽敏
-
-
摘要:
路遥的《人生》以青年人的自我奋斗悲剧及其爱情生活的内在矛盾为主体,揭示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一系列变迁:公领域的溃败与私领域的利益化,知识逻辑取代劳动乌托邦再度重返历史舞台,阶层固化导致青年人遭遇向上流动的天花板,性别政治参与了阶层分化的历史逻辑合法性的建构……在书写这一历史变迁的过程中,路遥复原了两个三十年的巨大转折在公领域和私领域同时给青年一代带来的挑战,并且探索了一种有限的现实主义.
-
-
陈永正
-
-
摘要:
西方左翼的非物质劳动思想不能从本质上反映信息时代的劳动,因为它与生产工具的性质无关.曼纽尔·卡斯特提出了以网络化为特点的“信息化范式的劳动”,但忽视了人工智能对劳动的影响.在信息时代的智能化台阶上,劳动工具由机器演进为智能自动化生产体系,从而使得直接生产过程分裂为生产前端和生产后端两部分.信息时代的劳动在本质上是知识劳动,主要表现为两种知识性服务,一是前端为后端提供服务,二是人对人提供服务,二者构成信息时代的劳动的总和.
-
-
陈永正
-
-
摘要:
当代活劳动形式是当下理解活劳动形成价值的基础。生产工具的性质是活劳动形式的决定因素。依据生产工具的性质的根本区别,人类生产活动可以划分为三个大的生产力时代:手工工具时代、机器时代、智能自动化生产体系时代;与之相应,在人类劳动史上依次出现三种占主导地位的活劳动形式:手工劳动、机器劳动、知识劳动。当代生产工具的性质是信息化和智能化。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使生产工具发生了从代替人的技能向模拟人的智能的根本转变,导致机器的否定和智能自动化生产体系的诞生。智慧支配智能决定了当代活劳动形式在本质上是知识劳动。作为当代活劳动的主导形式的知识劳动有两种类型:前端为后端提供的知识服务和人对人提供的知识服务,前者是当代物质产品的主要价值源泉,后者形成泛文化产品的价值。
-
-
庞桂香
-
-
摘要:
知识劳动关系可触续化发展的规律,主要是指各类知识劳动关系及其形成或构成要素之间,既相互区别、相互作用、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相互冲突,又相互联承、相互包容、相互依存、相互捉进、相互转化、相互结合、相互融合,并因此而不断地融变成新和共同可特续发展的过程,趁势和基本原理.实现知识劳动关系的可融续化发展,对加强和谐知识劳动关系建设,促进知识生产力发展,以至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有看重要的、现实的和长远的意义.
-
-
-
-
-
金花
-
-
摘要:
通过对价值创造源泉的文献进行述评,得出活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否定了物化劳动创造价值、知识创造价值的观点,并且深化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扩展了活劳动的范围,使得科技、知识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得以明确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