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态过程
瞬态过程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90篇,主要集中在电工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能源与动力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5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79268篇;相关期刊113种,包括焊接学报、内燃机学报、原子能科学技术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14年度夏季学术研讨会、中国内燃机学会燃烧节能净化分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先进发动机节能及测试技术论坛、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大电机专业委员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大电机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年会等;瞬态过程的相关文献由485位作者贡献,包括郑金、焦文俊、甘云丹等。
瞬态过程—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79268篇
占比:99.80%
总计:79425篇
瞬态过程
-研究学者
- 郑金
- 焦文俊
- 甘云丹
- 袁建飞
- 严俊杰
- 刘明
- 帅石金
- 王建昕
- 王朝阳
- 种道彤
- 苏健军
- 焦向东
- 王志
- 田国弘
- 蒋力培
- 邓双城
- P·萨克
- S·纳法
- 于翠萍
- 付秋菠
- 任国全
- 何明涛
- 党健
- 刘颂豪
- 单建强
- 古俊杰
- 吴宏春
- 吴攀
- 唐传祥
- 宋伟志
- 崔艳丽
- 康灿
- 廖常俊
- 张保汉
- 张军
- 张建军
- 张志铭
- 张曦春
- 张继彦
- 徐霄宇
- 施博辰
- 易涛
- 曹柱荣
- 曹良志
- 朱义诚
- 李尚青
- 李洋洋
- 李飞过
- 杨威
- 杨家敏
-
-
王朝阳;
刘明;
赵永亮;
种道彤;
严俊杰
-
-
摘要:
在能源系统内耦合储能设备,可有效提升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和技术水平.为获得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在电解与发电模式切换瞬态过程中内部的热电耦合特性,基于热力学、电化学机理,建立了SOFC电堆动态模型;基于动态模型,获得了SOFC电堆在绝热环境中从电解向发电模式切换时,电堆温度、电池能斯特电动势、电池活化极化电压损失、电池欧姆电压损失、电池浓差极化电压损失和电池输出电压的变化趋势,对比分析了电堆在定温和绝热环境下电化学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电堆在绝热环境下先电解后发电,每个模式各运行20000 s,采用阶跃及斜坡方式改变电流密度时,电堆温度变化幅度分别为45.8 K和101.1 K;电流密度相同的情况下,电堆分别在绝热和定温环境运行时,单电池输出电压最大相差0.015 V.
-
-
李向宾;
詹奔腾;
王忠毅;
李浩永
-
-
摘要:
在反应堆安全领域,合适的比例分析对非能动系统实验台架的设计起到了关键作用.为深入了解比例缩放时自然循环瞬态过程的变化机理,基于简化反应堆一回路系统,分别采用H2TS(双向分层比例分析)和DSS(动态比例分析)方法进行了自然循环的比例分析,计算了升降功率工况下的自然循环,对比分析了不同尺度下关键参数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基于RELAP5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5%初始功率以下的阶跃变化不会造成大的流量波动;基于两种比例分析方法所得缩比模型下的计算结果均可基本反映原型参数变化;所有工况下,自然循环流量和冷热段温差在初始阶段0.5个循环周期内存在较大的波动,之后则相对平稳.
-
-
韩文辉
-
-
摘要:
基于移相控制的双有源桥DC/DC变换器在功率传输过程中,移相角或负载瞬变造成电感电流与变压器励磁电流产生瞬态直流偏置,导致开关器件电流应力增大以及引起变压器的磁饱和问题.传统单移相控制以50%占空比的方波信号对一次侧、二次侧H桥对角侧的开关同时操作.为解决直流偏置问题,通过分析直流偏置的产生原理得到抑制直流偏置各个开关动作需要满足的条件,提出一种新的开关独立控制方法,实现在半个开关周期内达到新的稳态并抑制直流偏置.采用MATLAB/Simulink仿真验证了所提出控制方法的可行性.
-
-
韩文辉
-
-
摘要:
基于移相控制的双有源桥DC/DC变换器在功率传输过程中,移相角或负载瞬变造成电感电流与变压器励磁电流产生瞬态直流偏置,导致开关器件电流应力增大以及引起变压器的磁饱和问题。传统单移相控制以50%占空比的方波信号对一次侧、二次侧H桥对角侧的开关同时操作。为解决直流偏置问题,通过分析直流偏置的产生原理得到抑制直流偏置各个开关动作需要满足的条件,提出一种新的开关独立控制方法,实现在半个开关周期内达到新的稳态并抑制直流偏置。采用MATLAB/Simulink仿真验证了所提出控制方法的可行性。
-
-
-
-
-
范江;
张双平;
孟宇;
陈伟雄;
严俊杰
-
-
摘要:
燃煤机组为完成电网负荷调峰任务,锅炉负荷长期频繁波动,对氮氧化物的生成及脱除效果有显著影响。以某660 MW燃煤机组瞬态过程氮氧化物的生成及脱除特性为研究目标,建立了机组瞬态过程氮氧化物生成预测模型,开展了变负荷过程中氮氧化物生成预测研究。针对燃煤机组变负荷过程燃烧器切换的特点,发现新增燃烧器的负荷点越高时,越能有效避免氮氧化物的生成值增大。另外,分析了选择性催化还原(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动态特性,分别研究了SCR入口氮氧化物浓度、喷氨浓度、烟气流速和反应温度等阶跃变化对氮氧化物脱除的动态特性影响,为后续瞬态过程喷氨优化控制逻辑提供参考。
-
-
朱全聪;
翟少磊;
徐灿;
朱梦梦
-
-
摘要:
电容式电压互感器(CVT)动态性能较差,容易造成继电保护的误动作,此外,CVT的频率响应并不平滑,带宽也有限,使得其不适用于系统谐波测量.在此提出了一种降低CVT电压畸变和校正CVT动态响应及其稳态响应的新方法,设计了一种电子电路来模拟CVT瞬态过程,最终输出的CVT电压和设计电路电压的总和畸变相当低.该方法不依赖于负载和与CVT相连的铁磁谐振抑制电路.将所提方法的CVT百分比误差与动态补偿方法进行比较,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
-
谢海润;
吴亚东;
欧阳华;
王安正
-
-
摘要:
尾涡激振是气动弹性领域的一种常见现象,在上游尾迹的气动激励下会导致流场中结构的强迫振动,该现象会危及被激励结构的完整性和疲劳寿命.本文使用圆柱/叶片的近似模型研究尾涡激振问题.该模型中的圆柱位于上游均匀来流,能够产生特定频率的卡门涡街;叶片位于流场下游,受到圆柱尾迹所施加的持续脉动激励,产生强迫振动.针对尾涡激励的近似模型,通过基于Fluent的二维数值计算,模拟了上游圆柱的脱落涡以及叶片从固定到以本身自然频率振动的瞬态过程,从而提供了流场变化过程的详细信息.基于非定常瞬态结果,采用本征正交分解(POD)和动态模态分解(DMD)分析方法,通过分解与重构叶片附近流场的压力场,提取模态频率及其变化过程,得到了尾涡激振现象的主要流动特征.通过对比两种模态分析结果发现,POD重构在残差处理方面有较大的优势,而DMD在单一频率模态的提取以及变化情况的分析方面更有优势.
-
-
李宗营;
王贺春
- 《中国内燃机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暨燃烧节能净化分会联合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当船用EGR柴油机按照稳定工况下的最佳EGR阀开度进行瞬态线性加载时,由于涡轮增压器等部件的迟滞效应会导致进气流量和空燃比出现“下凹”现象,进而会导致燃烧恶化,碳烟比排放升高,这对船用柴油机特别是舰用柴油机是特别不利的,为了解决船用EGR柴油机瞬态加载过程中出现的“冒黑烟”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高压气源的船用EGR柴油机瞬态过程优化的方法,并基于柴油机GT-power模型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在瞬态加载过程,通过精确控制进入气缸内新鲜空气的流量可以有效改善柴油机燃烧恶化问题,与原来按照稳定工况下的最佳EGR阀开度进行瞬态线性加载相比,优化后的方法能够在NOx比排放最低值升高不到3%前提下,Soot比排放最高值降低40%以上.
-
-
黄粉莲;
纪威;
申立中
- 《中国内燃机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车用柴油机在运营条件下,其在瞬态工况下的行驶时间、燃油消耗及有害排放等均占主导地位,柴油机瞬态工况的研究对提高发动机经济性、排放性能至关重要.基于充-排法建立柴油机及其附件系统工作过程模型,充分考虑瞬态过程对缸内传热、燃烧、滞燃期、增压中冷等子系统的影响,建立柴油机瞬态曲轴动力学及摩擦转矩计算模型,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集成了1种计算简便、快速且通用性较强的涡轮增压柴油机系统瞬态过程仿真平台.仿真和验证结果表明:柴油机稳态及加速瞬态工况仿真结果均与实际情况相符,模型设计合理准确;瞬态工况下,涡轮迟滞时间约为0.14s,导致柴油机加速开始阶段过量空气系数降低、油气混合不均匀、燃烧品质下降.发动机转速、转矩、车速及档位之间相互影响,彼此牵制,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加速、换档、减速等过程均会使发动机经历瞬态过程.
-
-
-
ZHANG Bo;
张波;
ZHANG Zhen-hua;
张振华;
CHEN Fang-qiang;
陈方强;
WANG Cheng-zhi;
王承智;
WANG Qing-song;
王青松
- 《中国核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并网运行中的核电机组,当遇到电网故障等第三类的GPA(发电机和输电保护系统)保护时,会造成机组解列,甩负荷至厂用电,又称孤岛运行.甩厂用电将对机组产生较大的瞬态扰动.由于在高功率平台和低功率平台甩厂用电时,最终功率整定值的设计差异,两者对机组的瞬态响应是不同的.本文利用全配置仿真系统模拟了CPR1000核电机组100%Pn和25%Pn功率平台下超高压断路器断开,机组进入孤岛运行的瞬态过程,得到了机组核功率,一回路温度,稳压器压力和水位、R棒和G棒棒位、蒸汽发生器水位、GCTc开度等重要参数的响应曲线,并结合系统设计原理进行了数据分析.另外通过参数对比和归纳,初步探讨了两种不同瞬态过程中的响应差异及响应特点,这将为操纵员应对高、低功率平台下的甩厂用电瞬态时的关注侧重点提供技术依据.
-
-
-
-
冯建涛;
卫振彪;
王云开;
刘国夫
- 《第三届特种车辆全电化技术发展论坛》
| 2014年
-
摘要:
针对目前柴油机及其冷却系统数值仿真中存在的分开建模无法对柴油机瞬态工作过程模拟的问题,本文建立了某型柴油机及其冷却系统耦合仿真模型,实现了柴油机起动过程中油、水温度变化过程的模拟.解决了分开建模无法实现瞬态过程的仿真问题.通过该机热平衡试验,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准确性.
-
-
-
-
邬斌扬;
于晓洋;
顾文钰;
朴友哲;
苏万华
- 《中国内燃机学会燃烧节能净化分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先进发动机节能及测试技术论坛》
| 2014年
-
摘要:
为了改善发动机的瞬态烟度和瞬态响应性能,各缸之间的控制及循环与循环之间的控制值得深入的研究.本文在一台重型两级增压EGR柴油机上,研究在稳态和瞬态工况下EGR混合长度对燃烧循环变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通过适当延长EGR与新鲜空气的混合长度,第一缸EGR率的循环变动率从8.12%降低到3.68%,其他五缸的EGR率从4.0%降低到2.8%左右;且IMEP和CA50的循环变动率都有所改善.在稳态工况,循环与循环、缸与缸之间的循环变动对性能的影响较小,然而在瞬态工况,尤其突加负荷过程,改善EGR 与新鲜空气的混合长度对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延长混合长度后,耦合燃油控制策略和EGR率控制策略,使缸内燃氧当量比逐渐递增,控制其在临界当量比附近.相反,混合不充分的瞬态工况,燃氧当量比突增,烟度比混合充分的工况增加2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