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眼针疗法

眼针疗法

眼针疗法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3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眼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6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4950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光明中医、江苏中医药、内蒙古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第五届国际特种针法疗法演示暨学术研讨会、第八届上海国际针灸临床与科研学术研讨会、第五届全国中医药免疫学术研讨会暨环境·免疫与肿瘤防治综合交叉会议等;眼针疗法的相关文献由23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鹏琴、王哲、黄晓洁等。

眼针疗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6 占比:2.28%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0.39%

专利文献>

论文:4950 占比:97.33%

总计:5086篇

眼针疗法—发文趋势图

眼针疗法

-研究学者

  • 王鹏琴
  • 王哲
  • 黄晓洁
  • 关洪全
  • 王玲玲
  • 高原
  • 王德山
  • 王莹
  • 秦海军
  • 于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煜; 徐照
    • 摘要: 白睛“脉络”的形态,受到眼直肌与眼外肌Pulley系统之间张力的影响。位于眼针穴区的Pulley系统限制结构受到刺激,会使眼外肌的牵张力发生改变。眼外肌肌张力变化启动前庭-动眼反射机制,改善肢体肌肉紧张程度,影响枕-寰-枢复合体的力学平衡,调节人体的重力线、运动模式和躯体姿势,从而缓解相关运动系统的疼痛。眼外肌肌张力变化信号通过前庭神经核复合体整合后,还可以对内脏调节核团进行调节,起到治疗内脏疼痛的作用。而来自肌肉或内脏的张力病变信号传递至前庭-动眼系统,引起眼直肌肌张力增高,睫状前动脉受压供血不畅,白睛“脉络”充血。
    • 季晔琦
    • 摘要: 目的:观察眼针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后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1年3月于沈阳市于洪区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89例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后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45例与试验组44例。对照组口服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试验组给予眼针治疗+口服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治疗4周后,评价两组中医症状积分中医药、Berg平衡量表评分(BBS)、眩晕障碍量表评分(DHI)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各项积分、DHI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BB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眼针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后眩晕可以明显改善眩晕症状、提高平衡力、降低血流动力学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马英智; 张威
    • 摘要: 缺血性中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学中“风”“痨”“臌”“膈”四大难证的“风”即是中风,其中气虚血瘀证治疗之难,令众多医疗工作者望而却步。笔者在对眼针疗法治疗中风气虚血瘀证的文献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认为该方向的临床方案值得进一步研究。此文试对此作一探讨,以期使眼针疗法在中风气虚血瘀证的疗效有更多的理论基础,并更为有效地指导临床。
    • 李鑫
    • 摘要: 从孙络与白睛络脉的分布与循行、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二者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的功能等不同角度,分析孙络与白睛络脉的关系。分析得出,二者无论从分布与循行、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等角度均相似。白睛络脉即为孙络在眼部白睛的外在表现。观眼诊病是一种操作简单、诊疗率高的诊法。
    • 景海慧; 韩舰华
    • 摘要: 该文主要探讨了眼针疗法治疗中风病的机制,分别从中医理论和现代实验研究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眼针疗法虽然是在眼周局部针刺,但眼针穴区直接或间接与多条经脉相连,可疏通全身经络,调节脏腑气血,平衡阴阳,其治疗中风病的机制主要归纳为可增加脑血流量,减轻氧化应激损伤,抑制脑细胞凋亡,促进梗死灶新生血管建立,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脑水肿.
    • 浦延鹏; 王鹏琴
    • 摘要: 目的:观察眼针疗法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血流以及脑组织自噬的影响,探讨眼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产生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眼针组、抑制剂组和增强剂组,每组10只.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眼针组大鼠在造模成功后0.5 h、12 h及24 h给予眼针干预30 min;抑制剂组和增强剂组大鼠在造模前30 min给予侧脑室注射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和自噬诱导剂雷帕霉素,且抑制剂组和增强剂组给予同眼针组相同的眼针干预.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24 h用Longa评分法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量大鼠大脑皮层血流量和血流速度,用尼氏染色法观察缺血区脑组织神经元损伤情况,用Western blot法测定缺血区脑组织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p62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升高(P0.05).结论:眼针能够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其机制可能与增加脑血流量,加快脑血流速度以及抑制缺血区脑组织自噬有关.
    • 白惠文; 海英
    • 摘要: 目的:观察酸枣仁汤加味联合眼针疗法治疗心肝血虚型失眠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0例心肝血虚型不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酸枣仁汤加减治疗,治疗组采用酸枣仁汤加减配合眼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35/40),高于对照组的67.5%(2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酸枣仁汤加减联合眼针疗法治疗心肝血虚型失眠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 李辰瑶; 高嘉营
    • 摘要: 目的 探讨八区八穴眼针疗法对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就诊的60例中风患者,经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30例采取常规治疗,试验组30例采取八区八穴眼针疗法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平衡能力以及通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结果 试验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3.33%,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左右偏移、轨迹长、单位面积轨迹长,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八区八穴眼针疗法对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平衡功能、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效果显著.
    • 胡梦妮; 马骏; 王述菊; 李亚楠; 汪瑶
    • 摘要: 眼针疗法是彭静山开创的新型眼部针灸治疗方法.本研究从五脏学说、五轮八廓学说和经络学说分别阐明眼针的理论来源,总结出八区十三穴的划分依据,更加详细深入探究其独特的眼部诊断及治疗方式.以经络循行、三焦辨证和眼部丝络作为临床取穴依据,列举医案并全面展现眼针治疗的简便性与有效性,为临床上进行相关疾病的眼部治疗提供思路.
    • 王雪婷; 王鹏琴
    • 摘要: 痉挛性斜颈是临床常见病和疑难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王鹏琴教授治疗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诊疗经验丰富,其应用眼针疗法结合体针和中药治疗痉挛性斜颈疗效显著,且无不良反应,以期为临床治疗痉挛性斜颈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