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学会
皇家学会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1年内共计111篇,主要集中在科学、科学研究、中国文学、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0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64篇;相关期刊94种,包括阿拉伯世界研究、今日中国:中文版、全球科技经济瞭望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四届年会等;皇家学会的相关文献由86位作者贡献,包括梁衡、姚远、张亚娜等。
皇家学会
-研究学者
- 梁衡
- 姚远
- 张亚娜
- 朱虹
- 郭齐家
- 阎康年
- 黄堃
- D.普赖斯
- Louise Gray
- Stephan Ramstorf
- singularitys
- 于洪颖
- 何一军
- 余凤高
- 佚名
- 刘仁庆
- 刘劲生
- 叶光希
- 叶峻
- 周佩珩
- 周文渊
- 周易
- 夏东荣
- 夏陆
- 姚虹
- 孙焕章1
- 尤瓦尔·赫拉利
- 崔坦
- 张德慈
- 张明
- 张星
- 张瑾
- 张良春
- 张艺华
- 张鸿俊
- 文珺珺
- 景素奇
- 李凯平
- 李天铎
- 李心灿
- 李思敏
- 李振兴
- 李斌
- 李易
- 李芳
- 李苞
- 杨添
- 林俊宏
- 梁衡人
- 欧阳丹
-
-
武文欣
-
-
摘要:
叶嘉萤,号迦陵。1924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20世纪50年代起,先后任教于台湾大学、淡江大学和辅仁大学。60年代应邀赴美国哈佛大学和密歇根州立大学任客座教授。1969年移居加拿大,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89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
-
李思敏
-
-
摘要:
大卫·金(David King)爵士(Sir David King),英国化学家,皇家学会院士。2000-2007年,担任英国政府首席科学顾问。2013-2017年,担任英国外交部气候变化特使。1993-2000年担任剑桥大学化学系主任,1995-2000年担任剑桥大学唐宁学院院长,参与创立牛津大学史密斯企业与环境学院并担任院长,现为剑桥大学气候恢复中心(The Centre for Climate Repair)创始人并担任主任。
-
-
雷切尔·努维尔;
董子晨曦(译)
-
-
摘要:
根据发表在《皇家学会界面》(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Interface)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蜘蛛的每一条腿都相当于一台半自动“计算机”,附带的传感器能够解读环境的实时变化,并根据不同环境触发对应的动作。这种自主性有助于蛛形纲动物在脑力消耗最小的条件下快速纺出完美的蛛网。
-
-
马保玉
-
-
摘要:
美国富兰克林学会和英国皇家学会都将学会的社务与本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取得了双赢.中国科学社是以民间社团的形式发展的,在中国推展科学文化需要充足的经费,需要找到一条较为稳定的获取资金支持的渠道.如果能充分发挥中国科学社及其成员的科技知识的优势,通过支持实业的发展来获得资金支持,无疑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任鸿隽以理想主义的态度追求"科学救国",未能在推展中国近代科学文化的实践中,将自己的理念与"实业救国"潮流结合起来,以获得坚实的支撑点.任鸿隽错失了历史的机遇,用力最多的科学宣传也因不切合实际而事倍功半.
-
-
李芳
-
-
摘要:
材料概述“她为传播中国文化作出重要贡献,不仅精于传统诗词学,而且能融中西文化学识于一炉,相对于前辈学者,她是更贴近我们时代的一位大师。”这是“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颁奖词”。1924年的叶嘉莹出生在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她凭借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专家的身份,曾受聘于台湾大学、哈佛大学等多所大学;她是加拿大皇家学会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也是2015至201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
-
-
-
-
摘要:
热爱中国古诗词的人,一定都听过叶嘉莹的名字。叶嘉莹"是我们中国几千年来诗的女儿",是中国古典诗词领域卓有成就的诗词大家,她也是很多人抵达中国古诗词圣地的灯塔和指南针。她曾经受聘于台湾大学、哈佛大学等多所大学任教;她是加拿大皇家学会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也是2015-201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但这些头衔,都不足以概括她跌宕崇高的人生。
-
-
-
-
张鸿俊
-
-
摘要:
人物名片叶嘉莹,号迦陵,教师、文学家、作家。1924年出生于北京,19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1991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1993年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2012年6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2015年10月18日,阿尔伯塔大学授予叶嘉莹荣誉博士学位。2016年3月21日,华人盛典组委会公布叶嘉莹获得2015-201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2018年4月,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名单,后荣获2018年度“最美教师”称号。
-
-
夏陆
-
-
摘要:
4月中旬,第二届世界科技创新论坛伦敦峰会成功举办。英国前首相卡梅伦、皇家学院和剑桥大学知名学者与全球脑科学、抗生素医药、生命科学等领域的诺奖科学家汇聚一堂,就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医疗医药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展开思维碰撞、思想交流。
-
-
王慧敏
-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四届年会》
| 2013年
-
摘要:
现代早期欧洲众多科学社团在科学革命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社团的兴起也常被用来与当时的大学相对照,以显示大学与新科学的不相容.本文通过考察皇家学会创建始末,牛津、剑桥大学中新科学在课程与非正式场合渗透的情况,分析英国皇家学会、英格兰的大学与17世纪"新哲学"的关系,并初步探讨这一时期科学社团与大学在科学革命中各自扮演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