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业
中国汽车业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357篇,主要集中在工业经济、贸易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5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587999篇;相关期刊185种,包括瞭望、上海经济、中国经济周刊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1世纪世界与中国汽车工业”国际研讨会等;中国汽车业的相关文献由27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永钧、李安定、刘劲哲等。
中国汽车业—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87999篇
占比:99.94%
总计:588356篇
中国汽车业
-研究学者
- 李永钧
- 李安定
- 刘劲哲
- 刘晓林
- 贾新光
- 一口
- 井润田
- 冯天丽
- 刘国卿
- 刘杨
- 姬虹
- 尹生
- 曾成桦
- 李婧
- 李雯博
- 杨鸣娟(译)
- 欣雯
- 江暮红
- 王国锋
- 王旭辉
- 白菊梅
- 贾可
- 轶闻
- 陈晓凤
- 魏雅华
- 黄晓鹏
- 黄钦
- Anvay
- Kevin
- Lorry(图)
- 丁学良
- 丁玲
- 万万
- 中国企业联合会管理现代化办公室
- 乐国星
- 于戈
- 于灵
- 付涛
- 令狐阳春
- 任勇
- 伊恩·罗利
- 侯延琨
- 俞孟然(译)
- 倪菲
- 关品方
- 冒晓敏
- 冯子煜
- 冯淑娟
- 刘亚
- 刘宝华(整理)
-
-
李永钧
-
-
摘要:
进入2022年,一场对中国汽车品牌来说从未经历过的严峻考验,正步步逼近。继新能源及商用车股比放开后,今年将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和合资企业不超过2家的限制。至此,中国汽车业对外投资将全面开放,面临前所未有的洗牌。“放开”大势所趋在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中,“合资股比限制”始终是无法回避的敏感话题。
-
-
刘瑞昕
-
-
摘要:
交通运输行业标准《汽车维修救援服务规范》(JT/T 1372—2021)于2021年2月10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批准发布,并于2021年4月1日正式实施。1制定背景随着中国汽车业的飞速发展,汽车已经成为人们出行及货物运输的重要交通工具。在享受汽车快捷、便利的同时,汽车因故障导致抛锚也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一旦这种现象发生,不仅影响到人员、物资的正常运输,同时会涉及交通堵塞和人员安全,驾车人需要得到相关的帮助及时获得维修救援服务使车辆恢复行驶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
-
-
-
摘要:
时代的一粒沙,落在每个人头上都是一座山,对于一个产业而言亦是如此。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令连续两年产销下滑的汽车产业雪上加霜。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汽车产业的疫后恢复,牵涉着未来我国经济的走势。3月31日,国务院确定了三项促进汽车消费的政策,为“后疫情时代”中国汽车产业走出低谷,恢复到正常的发展轨道提供有力保障。
-
-
-
-
宋家婷(整理);
苏伟铭
-
-
摘要:
2019年,加入大众汽车集团将近15年的苏伟铭,事情更多也更忙了。更准确地说,是新生的、不确定性的事情更多了。实际上,自1995年跨入汽车行业,到2005年进入大众汽车至今,其长达二十余年的汽车生涯已经足够波澜迭起。他曾以销售“变革者”著称于中国汽车业,也因为大刀阔斧的改革而始终被推在风口浪尖,但时间来到2015年,他说,“传统的业务做得够多了,我想做点新的东西。”
-
-
李东红1;
徐亚丁1
-
-
摘要:
自中国宣布进一步扩大开放的一系列新举措以来,放宽外资在华汽车行业股比限制,并降低汽车关税,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等新政相继落地实施。面对即将到来的汽车业的全面开放和竞争,对于中国车企而言,抓住政策过渡期,通过快速的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尽快实现突破显得尤为紧迫。
-
-
周菊1
-
-
摘要:
自2017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泰达论坛上首度释放禁售燃油车的信号以来,关于“禁燃”(禁售燃油车)的讨论层出不穷,但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表。5月20日,中国石油消费总量控制和政策研究项目(以下简称油控研究项目)在京发布《中国传统燃油车退出时间表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综合中国汽车业发展及排放目标,对燃油车的退出时间进行了分析,提出中国有望在2050年以前实现传统燃油车的全面退出。其中,一级城市私家车将在2030年实现全面新能源化。
-
-
本刊编辑部
-
-
摘要:
11月22日,正好是小雪节气,羊城却还是一片秋高气爽,场馆外艳阳高照处甚至还有点暑热。起码此时此地,深陷寒冬的中国汽车业看起来还是一团红火。据官方数据,本届广州车展共有展车1050辆,其中全球首发新车38辆,新能源汽车占总量的比例接近20%。可以看出,在新能源这个方向,包括大众、宝马、丰田在内的国际品牌巨头正开始发力,电动化、智能网联化已是大势所趋。
-
-
崔博1
-
-
摘要:
我国汽车产业由于起步晚、技术落后、研发资金相对不足而一直作为幼稚产业受到国家保护。然而,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幼稚产业论在中国汽车业的实际应用需要做出调整。一方面,政府需要配合当今的经济体制改革,适当发挥市场对企业的正面激励作用;另一方面,为更好实现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汽车产业的合作共建,我国对于汽车产业的保护需要拓宽维度、降低程度、追求协作、适应市场、灵活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