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助力
电动助力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4577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农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8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353489篇;相关期刊81种,包括机械设计与制造、中国医学装备、科技创新与应用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2安徽省汽车工程学会年会、中国客车行业发展论坛暨2008年中国客车学术年会、2008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等;电动助力的相关文献由5243位作者贡献,包括古川晃、姜世宽、椿贵弘等。
电动助力—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53489篇
占比:99.97%
总计:353607篇
电动助力
-研究学者
- 古川晃
- 姜世宽
- 椿贵弘
- 张建
- 菅原孝义
- 王静
- 森辰也
- 浅尾淑人
- 泽田英树
- 皆木亮
- 袁鲁平
- 陈顺
- 赵健
- 朱冰
- 山下佳明
- 冈本俊哉
- 北爪徹也
- 服部隆志
- 阿久津悟
- 森昭彦
- 大桥弘光
- 郑鸿云
- 何宽
- 孙宝琳
- 西川裕一
- 周见行
- 姜伟
- 木津贵裕
- 裘信国
- 远藤修司
- 陈慧
- A·哈德利
- 江浩斌
- 高明
- 家造坊勋
- 金原义彦
- 前田将宏
- 李连祥
- 熊谷绅
- 葛笑
- 金灿龙
- 陈龙
- 今村洋介
- 李耀华
- 坂口徹
- 王舸
- 高濑博明
- 中嶋俊介
- 家造坊勲
- 张雷
-
-
鄢小平
-
-
摘要:
文章根据纯电动汽车平台载荷大的特点,提出了适用于纯电动汽车平台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齿条力要求,在介绍了单小齿轮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助力传递路径后,引入了单小齿轮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助力电机的选型和校核方法。根据纯电动汽车平台具有短前悬的布置特点以及转向管柱的设计要求,确定了转向管柱的布置方案,并阐述了3对十字轴承对转向系统转速波动的影响及要求。最后,利用测力方向盘测量整车上驾驶员的输入力矩,证明该套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可以很好地满足车辆的转向助力需求。
-
-
杨小刚;
王慧华
-
-
摘要:
汽车转向系统性能的好坏不仅影响着汽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还影响汽车操纵的稳定性。本研究以SUV汽车为研究对象,建立其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动力学仿真模型,采用PID控制和模糊自适应PID控制两种助力控制方法,对EPS系统各部分模块进行整合,并设计了基于模糊PID控制的电机电流控制器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Carsim-Simulink联合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仿真模型是有效的,所设计的控制策略能满足系统要求,不仅使汽车在转向时拥有良好的轻便性,而且还改善了汽车在不同车速工况下的回正能力。
-
-
董笑天;
王骏滕;
冉汶洲
-
-
摘要:
当今全球化时代人们出行次数提高,出行时长增加。因此,对于行李箱便携性的提高,智能化的改造一直在进行。本文设计开发了一款新型动力行李箱,致力于提高人们携带行李箱出行时的舒适度与便携性。该新型动力行李箱的设计选择的主控芯片为STM32F103C8T6,配备检测控制模块为GY-521MPU-6050,通过A4950双电路电机驱动模块以驱动电动轮构成动力行李箱的动力系统。与普通拉杆箱或者行李箱相比可减少人们在拖动行李箱时消耗的能量,更加省力,变相减少了行李箱的负重,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
-
田锐
-
-
摘要:
一、系统概要方向盘2022款本田雅阁混动车辆配有电动动力转向系统(EPS)。驾驶员侧转向力通过转向器内的电机进行辅助,代替发动机从动油泵生成机油压力,这样EPS系统可改善发动机效率。EPS控制单元监测和控制EPS电机的辅助力,以适应行驶条件。低车速:高电动助力(易于操控);高速行驶:低电动助力(稳定行驶);低速到高速行驶:从高助力向低助力平稳转变。
-
-
-
-
邵杜昕
-
-
摘要:
本次毕业设计的任务为基于长安悦翔轻型轿车的主要参数,完成适栽于该车的电动助力型齿轮齿条转向器。本研究设计主要针对转向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学习,并基于当前现状,对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一定程度的探究与设想。首先,本文先对转向系统进行初步的讲解,重点关注其结构组成,需要满足的要求与相关功能,为后文深入研究做好铺垫。此外,本文收集并列出了市面上现行使用的几种常见转向器结构,通过对几类转向器价格、质量、功能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最后选定齿轮齿条式转向器作为本次毕业设计的研究课题。本次毕业设计研究的主要方向还是以学习、设计为主,首先对于齿轮齿条转向系统的空间整体布局进行设计,参照已有设计,本文选择了梯形转向器的布置形式,并加入了断开式设计的元素。依照本次课题所提供的汽车的相关基本参数,进行校核计算,确定此次设计转向系统的传动比,对于齿轮齿条的相关结构设计全都基于确定的传动比数值。最后分析转向系统中易磨损、折断、破坏的部位进行计算,校核,确定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设计计算完成后,使用CAD等二维设计软件完成本次设计转向系统所需要的装配图及零件图设计。
-
-
李勇;
赵文宇
-
-
摘要:
随着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技术日趋成熟和发展,EPS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乘用车和商用车上,特别在小载荷的商用车上逐步拓展。本文以一款轻卡车型开发为基础,详述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设计匹配设计,通过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的选型、匹配计算、电机性能参教确定、转向工作特性等关键技术的设计匹配与分析,以满足车辆对转向系统设计开发的要求。
-
-
贾金龙;
李俊峰
-
-
摘要:
针对某紧凑型SUV转向柱助力式电动助力转向系统(C-EPS)出现的动态异响问题,排查分析制定有效解决方案.通过试车等激励手段使问题复现,借助听诊工具判断异响位置,将差异件进行检测对比.针对差异点制定优化措施进一步实车验证,确定该异响为助力系统蜗轮蜗杆摆动量过大导致的Rattle.控制蜗轮蜗杆摆动量及中间轴摆动力矩可有效解决此问题.由简入繁抓住主要矛盾的排查思路对车辆异响后期开发有一定借鉴意义,将蜗轮蜗杆摆动量控制在0.2mm以内,十字轴摆动力矩控制在2.0-4.5N·m之间的解决措施对C-EPS开发有指导意义.
-
-
-
董赛;
丁惜瀛;
刘德阳
- 《第十四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中国·沈阳机器人大会》
| 2017年
-
摘要:
转向系统是汽车重要组成部分,控制汽车行进路线和方向,针对传统被动式转向系统存在人的操作手力达不到大角度转向时前轮转角极限值问题,采用电动助力转向EPS(Electric Power Steering)系统进行助力控制,EPS系统中电子控制单元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根据转向盘输入转矩和实时车速控制助力电机输出助力转矩,对驾驶员操纵手力进行补偿.搭建出EPS系统模型和二自由度线性车辆动力学模型,并采用模糊控制控制助力目标电流.经过MATLAB仿真分析,EPS系统能够有效提供助力,提高了低速行驶的灵活性和高速行驶的安全性.
-
-
高家兵;
岳伯陶
- 《2012安徽省汽车工程学会年会》
| 2012年
-
摘要:
在国内,对于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的采用多是在小排量、小载荷的乘用车和微型客车上,采用的EPS系统也全部是功率较小、电流较低的有刷电机系统.但随着EPS技术的逐步成熟,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向排量较大、载荷较大的车型上逐步拓展.本文从EPS对整车性能的影响角度,叙述了奇瑞A3车型首次开发大功率、大电流的无刷电机EPS系统的开发过程,重点评估了系统参数对助力效果的影响,回正控制和振动控制对整车性能的影响.最后还结合具体试验数据对系统的评价和试验匹配方法进行了说明.
-
-
-
程飞;
邓飞;
颜尧;
欧家福;
何耀华;
马田
- 《2008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
| 2008年
-
摘要:
随着节能减排政策的畅行,电动助力转向作为清洁、高效的系统必将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阐述了EPS的原理,建立了数学模型,深入分析了其控制原理,从系统总体、控制特性、传感器、转向电机几个方面提出了评价参数,结合某EPS进行了部分试验,为更好的完善EPS评价体系打下了基础。
-
-
-
苗坤洋;
荆州
- 《第十六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
| 2020年
-
摘要:
本文介绍了DP-EPS的优势,并基于新车型开发,探讨了一种针对DP-EPS助力电机及系统基本性能参数确定的匹配计算方法.目的是结合整车辅助驾驶、自动驾驶等技术发展需求,提供一种适用于前期开发的DP-EPS匹配计算参考,保证助力电机及基本性能参数设计的合理性,避免后期出现因参数设定不合理导致的设计变更.
-
-
-
杨磊;
陈慧;
刘庆
- 《2008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
| 2008年
-
摘要:
近年来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其助力电动机本身具有输出转矩脉动等问题,尤其在大助力转向时容易引起转向盘操纵力矩波动,大大影响了驾驶员的操作舒适性。传统的抑制电动机脉动的方法是基于电动机本身的设计与控制,往往会增加额外的电动机成本。rn 本文从EPS整个系统的扰动抑制观点出发,研究了抑制电动机脉动的策略,运用鲁棒控制的方法得出了鲁棒控制器,并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
-
-
南楠;
陈慧;
刘庆
- 《2008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
| 2008年
-
摘要:
本文针对车辆操纵稳定性的设计需求,提出了一种分段式曲线形助力特性的设计方法,并进行了仿真试验验证。结果表明,与常见的直线或折线形助力特性相比,本文设计的曲线形助力特性能兼顾转向系统对中间位置路感及转向轻便性的要求,能适用于不同车型EPS助力特性的设计与实车标定的需要,具有物理意义明确、调整方便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