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电凝术

电凝术

电凝术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502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内科学、耳鼻咽喉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92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349970篇;相关期刊237种,包括中国临床保健杂志、医学临床研究、腹腔镜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四届微创血管外科国际研讨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山东中医药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2008年中医外科学术年会、第八届全国血管外科学术会议等;电凝术的相关文献由1429位作者贡献,包括吴丹明、王成刚、易巍等。

电凝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92 占比:0.14%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49970 占比:99.86%

总计:350472篇

电凝术—发文趋势图

电凝术

-研究学者

  • 吴丹明
  • 王成刚
  • 易巍
  • 周玉斌
  • 葛素兰
  • 贾琪
  • 郭永泽
  • 刘茹
  • 孙雨莘
  • 孟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秋鹤; 吐尔逊娜依·阿布都热依木; 常成
    • 摘要: 目的观察射频电凝联合臭氧自体血回输治疗Ⅱ型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CRPS Ⅱ)的效果。方法收集本院疼痛科就诊的CRPSⅡ患者41例,根据疼痛的的部位和性质,行射频电凝联合臭氧自体血回输,同时肌注依降钙素。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7、14、30 d患者VAS评分,患肢小腿中下胫前位置的皮肤温度、血流动力学指标(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血沉、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的变化情况;并以VAS减分率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与治疗后1 d、7 d、14 d、30 d时VAS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 P<0.01,且随时间延长VAS评分逐渐降低,疗效稳定;治疗前、治疗后皮肤温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 P<0.05,皮肤温度治疗后升高;血流动力学各指标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 P<0.05,治疗后明显降低,患者血液循环明显改善;疗效评价优28例(68.3%),良8例(19.5%),可4例(9.8%),无效1例(2.4%)。优良率87.8%(36/41),总有效率97.6%(40/41)。结论射频电凝联合臭氧自体血回输能明显改善CRPSⅡ患者疼痛症状,改善血液循环各指标,可作为CRPS Ⅱ的有效治疗方式。
    • 郭淑侠; 姜俊芝; 代永友; 王超; 梁雪; 汪波
    • 摘要: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可吸收材料微填塞填压出血点治疗老年动脉性鼻出血可行性、有效性及预后,并与传统电凝止血治疗法进行比较。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21年11月在阜阳市肿瘤医院就诊行手术治疗的96例老年动脉性鼻出血患者纳入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48例)与对照组(48例);2组均采用局部麻醉手术,其中观察组患者在鼻内镜下定位出血点后行可吸收生物胶喷洒出血点、可吸收止血纱布填压;对照组采用电凝止血,并用明胶海绵保护创面;治疗后随访3个月,对比2组患者的治愈率、术中疼痛程度、术后粘连、术后鼻腔干燥或麻木不适例数、术后黏膜恢复速度。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的治愈率低于对照组,但观察组患者术中疼痛感、术后鼻腔干燥或麻木不适例数、术后粘连例数均低于对照组,且复查见观察组黏膜恢复速度更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动脉性鼻出血的治疗,鼻内镜下可吸收材料微填塞出血点和电凝止血均可以作为治疗手段,可吸收材料微填塞对鼻腔黏膜损伤更少,但治愈率有待提高。
    • 李寅; 王勇杰; 曹阳; 周国阳; 姚远; 王林
    • 摘要: 目的报告双极电凝模式用于脑血管重建术分离供体动脉的体验,探讨其与传统分离技术的差异。方法与结果手术器械包括呈双极输出的高频电刀[电凝功率60~70 W(分离)或4~8 W(止血)]、短双极电凝镊(体长12 cm、尖端直径<0.50 mm并涂抹超强抗粘涂层)和短微型吸引器头(长15 cm、直径0.50 mm)。标记颞浅动脉走行,依据术式划定切口(以不损伤颞浅动脉根部为宜);固定皮瓣,电凝镊(功率70 W)尖端由动脉根部分离、离断浅层和周围组织,显露动脉,以食指末端反复核对血管搏动性和走行;缝线打结并离断动脉末端,预留一段较长缝线。术者一手持蚊式钳夹缝线,轻拉予血管抬离皮瓣的张力,另一手继续以电凝镊分离血管深面组织、离断沿途小分支,操作过程中电凝镊不得触碰血管;全程保持动脉湿润,维持舒张状态,血管痉挛者可以法舒地尔湿棉片包裹供体动脉,使其快速扩张。结论完整分离供体动脉、保证桥血管血流通畅是脑血管重建术获得成功的首要条件,与传统分离技术相比,双极电凝模式采用头端尖锐的高功率短双极电凝镊,不仅分离效率高、安全性良好、对皮瓣损伤小,且所获桥血管有效长度更长、顺应性更佳。为避免电凝镊产生的热能波及损伤目标动脉,分离过程中镊尖务必与血管保持安全距离,可留有少量软组织附着于血管;若供体动脉或其小分支断端出血,可调整电凝功率至6 W,镊尖轻触出血点止血。双极电凝分离血管对术者技术水平要求较高,需反复练习方可进行实际操作。
    • 陈海波; 蒋英浩; 施成飞
    • 摘要: 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20年1月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术中发生医源性脾损伤4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40.8%)发生于胃手术,15例(30.6%)发生于结肠手术,14例(28.6%)发生于其他手术中;脾损伤程度I级40例、Ⅱ级9例.发现脾损伤后,即在创面局部置生理盐水纱布球湿敷,用大功率高频电凝将脾脏损伤创面组织固化而血止,电热凝固止血时间3~20 min,49例患者均成功止血并保脾.提示,大功率高频电凝湿敷创面止血法处理术中意外I、Ⅱ级脾损伤简单可靠,无需特殊器械.
    • 王跃生; 张敬; 李小芹; 于志丹; 周方
    •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肠息肉经结肠镜电切除术后电凝综合征(PPECS)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为儿科内镜医师提供防治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内镜中心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23例行内镜下肠息肉电切术后发生PPECS患儿的临床资料.并采用简单随机数字法选取同期由同一位内镜医师完成的手术115例作为非PPECS组.总结PPECS的发病率、临床特征及处理方案,发生PPECS的高危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3例患儿术后出现PPECS,发病率为1.1%(23/2 083),患儿术后均出现腹痛、发热;年龄(3.5±1.5)岁,年龄≤3岁19例(82.6%);肠息肉直径≥25 mm的18例(78.3%).PPECS组的内镜操作时间[(56±15)比(24±8)min,t=18.086,P<0.01]、分块切除比例[78.3%(18/23)比17.4%(20/115),x2=17.358,P<0.01]、病变直径大小[(38.4±3.7))比(15.8±4.3)mm,t=15.127,P<0.01]、息肉分布右半结肠[47.8%(11/23)比23.5%(27/115),x2=7.035,P<0.05]、广基息肉比例[78.3%(18/23)比25.2%(29/115),x2=29.259,P<0.01]均明显高于非PPECS组;PPECS组白细胞计数[(17.4±4.5)× 109/L 比(8.5±1.2)×109/L,t=6.085,P<0.05]、C反应蛋白[(25.8±3.6)比(1.1±0.6)mg/L,t=5.531,P<0.05]明显高于非PPECS组.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病变直径≥25 mm(OR=7.554,95%CI 3.135~20.158,P=0.001)、广基息肉类型(OR=5.676,95%CI 1.153~9.596,P=0.002)及病变位置位于右半结肠(OR=5.845,95%CI 1.737~9.297,P=0.008)均是影响PPEC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PECS以息肉术后发热、腹痛及白细胞升高为特征.病变直径大小≥25 mm、广基息肉类型及病变位置位于右半结肠是PPEC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王玉; 盛洁; 靳灵鸽; 蒋子文; 卢丹
    • 摘要: 目的 探讨双极电凝止血和缝合止血,对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LOC)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OEC)患者卵巢储备功能(OR)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12月至2017年8月,于北京妇产医院接受LOC的159例中、重度OEC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术中采取的止血方式,将其分为电凝组(n=74,采用双极电凝止血)和缝合组(n=85,采用缝合止血).对2组患者术前双侧卵巢囊肿直径及血清抗苗勒管激素(AMH)水平,以及术后1年双侧卵巢直径及血清AMH水平,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本研究经北京妇产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文号:2016-KY-044-01).所有受试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 ①2组OEC患者年龄、人体质量指数、修正的美国生育学会(r-AFS)评分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2组OEC患者LOC术前及术后1年血清AMH水平比较,以及术前双侧卵巢囊肿直径及术后1年双侧卵巢直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极电凝止血和缝合止血,对OEC患者LOC术后1年的OR影响无明显差别.
    • 姚东伟; 刘雪军; 宋群; 刘晓
    • 摘要: 目的 探讨并比较经尿道半导体激光汽化术与经尿道电凝术治疗出血性放射性膀胱炎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7月至2019年9月在本院诊断为出血性放射性膀胱炎患者42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1例,分别行经尿道半导体激光汽化术和经尿道电凝术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尿管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总有效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半导体激光组的平均手术时间、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尿管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电凝组(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凝组治疗有效率为52.4% (11/21),半导体激光组治疗有效率为85.7%(18/21),半导体激光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电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尿道半导体激光汽化术治疗出血性放射性膀胱炎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贺辉辉; 张辉; 张文进; 程锦; 吕国伟; 吴星
    • 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使用微血管减压术联合电凝术的治疗效果及其对应激指标、疼痛缓解的影响.方法:采用信封法将117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微血管减压术联合电凝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疼痛缓解情况、应激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VAS评分、NE、Cor、MPO水平、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的疼痛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微血管减压术联合电凝术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可以尽快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降低手术创伤氧化应激反应,减少并发症发生.
    • 任芳芳; 王章锋
    • 摘要: 目的分析支撑喉镜下双极电凝联合药物局部注射治疗咽喉部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0例咽喉部血管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研究组采用支撑喉镜下双极电凝联合药物局部注射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支撑喉镜下单纯药物注射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的总有效率、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达到显效以上疗效所需的治疗次数。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P<0.05);研究组中达到显效以上疗效所需的治疗次数为(1.15±0.37)次,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4±1.26)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5,P<0.001);研究组术后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低于对照组的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3,P<0.02)。结论支撑喉镜下双极电凝与药物局部注射联用治疗咽喉部血管瘤,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所需的手术次数较少,值得临床医师予以采纳及推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