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译论
中国传统译论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68篇,主要集中在语言学、常用外国语、汉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8篇、专利文献5887篇;相关期刊54种,包括国际公关、东岳论丛、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等;
中国传统译论的相关文献由65位作者贡献,包括夏晓荣、张志云、杨丹等。
中国传统译论
-研究学者
- 夏晓荣
- 张志云
- 杨丹
- 胡静
- 薛宁宁
- 刘学政
- 张柏然
- 苏艳
- 赵巍
- 郑贞
- 郝丽华
- 钱时敏
- 陈婷
- 陈菲菲
- 魏莉芳
- 丁如伟
- 丁婕
- 万翠
- 仲亚军
- 任东升
- 侯松
- 刘宓庆
- 刘性峰
- 刘政仙
- 刘梦杰
- 刘洪辉
- 刘爽
- 刘皓秋
- 刘翠娟
- 吕晖
- 吴志杰
- 孔祥立
- 孙帮根
- 张婷
- 张思永
- 张思洁
- 彭萍
- 曾文雄
- 朱利平
- 李思乐
- 李金树
- 杜莉莉
- 杨晓波
- 杨立学
- 柯子刊
- 梁丽梅
- 梁春凤
- 武梦娇
- 滕珑
- 王建国
-
-
刘梦杰;
任东升
-
-
摘要:
构建中国特色翻译理论,不仅要促进中国传统译论向现代译论转换,同时要在理性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以建构面向新的翻译实践的翻译理论。陈大亮教授的专著《文学翻译的境界:译意·译味·译境》在现代视野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译论的关键范畴,提出文学翻译的三种境界:译意、译味、译境,建构了翻译境界的理论体系,体现出译学理论的中国主体性与创造性,是中国特色翻译理论的重要成果,其研究思路对中国传统译论的现代转换与建构有诸多可资借鉴之处。
-
-
滕珑
-
-
摘要:
汉唐时期出于佛经翻译的需要,在中国开始了大量的翻译实践。此后,出于不同的时代目的,我国的翻译活动日趋丰富,在历代优秀译者与学者的努力下,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中国传统译论。中国传统译论立足于本国翻译实践的土壤,在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与需求下,对于我国的翻译活动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本文旨在回顾梳理中国传统译论的主要脉络,理清其指导意义,并结合翻译实践对其进行深刻反思。
-
-
苏艳;
丁如伟
-
-
摘要:
王宏印先生是我国较早从事中国传统译论研究的学者之一。他采用“清理、阐释、转化”三步渐序研究法,秉承“古今对话、中西共存”的理念,采用“以今释古、中西会通”的路径,对中国传统译论进行现代诠释,力求促成中国现代译论的诞生。此外,他还致力于中国传统译论研究的师业传承,推动中国译学研究发展。其研究成果为今后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借鉴以及理论参考,也为年轻学人的成长提供了有益启迪。
-
-
苏玉鑫
-
-
摘要:
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我国先后经历了四次翻译高潮,为世人留下了大量的翻译作品。不仅如此,众多翻译活动的亲历者还以多种形式将自己翻译时的心得、体会,或经验、教训,或针对翻译问题而产生的争论等记录下来,并不断总结、提炼,形成了数量可观的、有关翻译方法或对翻译认识的文献资料。此类文字,经年累月,如条条涓涓细流,逐渐汇聚成中国传统译论文献的海洋,展现着中国译论的发展轨迹,为翻译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宝贵资源和财富。
-
-
朱利平
-
-
摘要:
由朱志瑜、张旭和黄立波等主编的《中国传统译论文献汇编》,从贯通古今、化合中西的文化视角,以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阐释中国传统译论的生成演进之道,颇具研究特色。这部文集共辑录1950年以前发表的文献资料891篇,对于梳理中国1700多年的翻译史,颇具借鉴意义。借助这部力作,学界可以厘清参与者如何在论争和妥协中解决特定的翻译问题,形成独特的翻译规范,继而重新解读中国传统译论及其对现代中国翻译的启示。鉴于此,该书将成为中国翻译和中国翻译史研究的工具书、中国现代译论构建的垫脚石。
-
-
吕晖
-
-
摘要:
纵观中西方传统译论,都不乏将翻译与绘画相类比的论述,这为中西译论的对话与融通提供了交流的平台。本文首先历时梳理中国传统译论、西方古典译论中与绘画范畴相关的著说和表述,然后从类比基础、类比元素、类比视角方面分析中西传统译论中绘画元素融入的相似和差异之处,以期会通中西传统译论与画论的结合和对话,并进行相互阐发和当代转化。
-
-
-
刘爽
-
-
摘要:
本文主要对中国传统译论中的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进行研究,分析传统译论的基本特点以及不同的发展时期,从而提出翻译实践的发展方式,意在促进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融合发展,希望对相关工作人员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
轩慧芳
-
-
摘要:
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在20世纪90年代把全球的翻译研究引入了“文化转向”,而中国传统译论早于西方一百多年进入“文化转向”.从明末清初开始,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士大夫们关注翻译的选材及迫切性,企图通过翻译达到“超胜”西方科技的目的.晚清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企图通过翻译达到“富国强兵”,以维护当时的封建统治.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企图通过翻译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进而变革中国的封建制度.“五四”及民国时期,翻译被视为改革当时社会文化、推动社会变革的有力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