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话语形态

话语形态

话语形态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30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文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4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7629篇;相关期刊109种,包括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社科纵横、学术界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当代外国文论及其跨文化旅行”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年会、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第十五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话语形态的相关文献由131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宁、李良、王韡龙等。

话语形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4 占比:1.60%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7629 占比:98.32%

总计:7759篇

话语形态—发文趋势图

话语形态

-研究学者

  • 周宁
  • 李良
  • 王韡龙
  • 亢凤华
  • 彭静
  • 李斯特
  • 李长国
  • 王钟琴
  • 罗建华
  • 胡友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志军; 易小邑; 李丽能
    • 摘要: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我党在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凝结而成的重要思想,具有深厚的实践根基与高远的理论深度,并成为我党发展职业教育的一贯方针与政策底色。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话语内涵经历了“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几种历史形态的演变。在新的历史时期,“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需要以“服务·适配”型办学理念为核心,强化职业教育基点的适应性;以“模式·要素”改革为突破口,增强职业教育过程的适应性;以“指标·主体”建设为重心,提升职业院校办学质量评价机制的适应性。
    • 欧庭宇
    • 摘要: 政党形象是政党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形象在对内层面是中国共产党自身担当和人民拥护程度外化的客观表现,在对外层面是国际受众对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的主观反映。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新时代对外话语体系,为建构党的政党形象国际话语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发展思路。按照话语要素的构成,可以从话语主体、话语资源、话语形态、话语平台、话语评价等维度入手,来推动建构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国际话语。
    • 王欣玥; 周芸帆
    • 摘要: 意识形态话语是洞察“思想的上层建筑”的视窗。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形态是由主导话语、公共话语、日常话语相互联系作用形成的多维立体形式,最典型的是弱链—扁平形态、立体—集聚形态、中心—圈层形态。话语形态以意象化的方式呈现了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关系和权力秩序,并生动地揭示了网络与社会的关系活动。在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形态演化的依据是网络话语权力关系,标志是马克思主义话语的领导地位和主导方式的变化。因此,优化引导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形态的发展,重点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的话语领导,优化马克思主义话语内容的供给和创新,加强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并以此引导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全局的均衡、正向发展。
    • 林斌; 孙愈中
    • 摘要: 纪录片在进行中外文化交流时是一个比较理想的传播载体,它对增强国际话语权、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智利著名纪录片导演帕特里克·古兹曼曾经说过:“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本文认为,在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进程中,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为题材的纪录片要有效拓展国际传播空间,其路径建构应该是:用全球视野的创作思路选择拍摄题材,把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元素推向世界,以中外互通的话语形态赢得世界认同,让新旧媒体的深度融合拓展传播平台。
    • 杨小滨
    • 摘要: 胡续冬的诗学气质在中国当代诗人中是罕见的。在相当程度上,他也是被忽视的,远远没有与他同代的许多创作美学上不如他激进的诗歌同侪那样获得广泛的专业研究或公众讨论--或许,讨论相对简单直接一点的作品总是更为简便。这也就暗含了一个前提:胡续冬的写作是一种复杂的写作,甚至是有难度的写作--尽管难度本身并不保证作品的质量。那么,这就同他的诗歌作品表面呈现的样貌并不一致,因为他的风格保持着一种草根的话语形态,并无艰难或晦涩的隐喻,也并无费解的谜团。不过,胡续冬的诗又是充满了修辞的,当然这种修辞绝不意味着任何意义上的矫饰--至少他始终维持着某种日常的语调和基本上口语化的句式。正是在这种日常形式与转义语言之间的尖锐张力使得胡续冬的诗作既远离了枯涩的学院体模式,又拒绝臣服于浅白的通俗体写作--而这,恰恰正是难度所在。
    • 赵珂昂
    • 摘要: 在开展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中国题材英语纪录片具有独特的媒介功能,其在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向世界讲述中国好故事和传播中国好声音等方面的作用非常大。许多由国内创作者独立拍摄和中外合作拍摄的英语纪录片,不但内容选择注重中外融通,话语形态以国际表达为主,而且传播空间由传统的电视频道拓展到了网络平台。要加快中国题材优秀纪录片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步伐,就必须通过精心分析英语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特征,有针对性地做好此类作品的创作拍摄,从而增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坚守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 吴投文; 熊杜娟
    • 摘要: 作为中国新诗史上的一位现代派诗人,吕亮耕将自己不同阶段的生存状态熔铸于创作中,使其诗歌在抗战前、抗战中、抗战后三个阶段呈现出三种不同的话语形态。抗战前,吕亮耕的诗歌创作主要抒写个体精神流亡的孤寂感以及对于自由国度的向往,形成了其个体象征话语;抗战中,吕亮耕投入了抗战文艺的洪流,精神境界日益提高,作品的人民性内涵更显丰富,其诗歌创作也由个体象征话语形态向集体抗战话语形态转变;抗战胜利后,吕亮耕的诗歌创作主要聚焦于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揭露与反思,表达了对中国美好社会前景的期盼,形成了其诗作的社会反思话语形态。三种不同的话语形态体现了吕亮耕诗歌创作的丰富性,也体现了他对诗歌审美意蕴的多样化选择。
    • 李萌昀
    • 摘要: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存在这样一类知识书写:具备知识的外表,却不一定具备知识的实质;不是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总结,而是服务于小说情节的文学建构;源自现实中的知识观念,却又进行了艺术化的演绎。这类“知识”并非真实的知识,而是小说家出于艺术需要所构拟出来的“伪知识”,也即知识设定。本文聚焦于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伪知识”,辨析其含义、类别和构拟动机,描述其话语形态和文本呈现方式,并对其文学功能进行初步的探讨。
    • 张伟
    • 摘要: 声音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表意符号体系介入文学活动由来已久。相对书写文学而言,奠定文学初级话语形态的正是作为听觉符号的口语样式。在科技的逻辑框架内,声音符号打破了音源的时空阈限,实现了符号表征与音源的有效分立,在超越音源时空规限的表征场域中实现了意义的有效供给。
    • 王萌
    • 摘要: "走向现代"是20世纪中国画自身运动所形成的新传统,由于社会历史进程的飞速发展和时代转换的巨大容量,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体现为不同呈现形态,而这个新的文化遗产也逐渐内化为水墨内部的动力,形成一种文化自觉,指引着艺术家们在时代中寻找自我与艺术史发生关系的可能方式。自1978年以来,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社会转型也激发起前所未有的文化变迁和创造活力,随着艺术探索的深入,"水墨"的话语形态开始出现,对于媒介自身自觉意识的开启预示着一种创造性形态的发生,属于水墨自身艺术问题的现代性现象得以在这40多年中建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