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地区
潮汕地区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968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中国史、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62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2782篇;相关期刊469种,包括岭南文史、文史知识、潮商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国工业经济学会2006年年会暨“自主创新与创新政策”研讨会、中国首届国际食管癌学术会议暨第七届全国食管癌学术会议、'2000全国中药研究暨中药房管理学术研究会等;潮汕地区的相关文献由1091位作者贡献,包括肖泽鑫、丁洁华、唐为萍等。
潮汕地区—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2782篇
占比:92.96%
总计:13750篇
潮汕地区
-研究学者
- 肖泽鑫
- 丁洁华
- 唐为萍
- 陈树思
- 吴悦宏
- 柳泽鑫
- 苏新华
- 郑喜胜
- 冷东
- 胡宏东
- 苏烨
- 郑道序
- 陈福刁
- 陈雪峰
- 隗芾
- 黄挺
- 黄素龙
- 何曼瑜
- 张丽纯
- 文志华
- 曲小锋
- 沈财利
- 燕宪涛
- 王浩
- 苏章城
- 蔡选光
- 陈友义
- 冯金平
- 刘传滨
- 刘庆和
- 刘朝吉
- 吴二持
- 吴健民
- 吴国钦
- 师建中
- 房建昌
- 李克
- 李敏
- 李莉
- 杨惠文
- 杨群熙
- 林伟贤
- 林晓娜
- 林煜
- 梁润雄
- 洪立纯
- 王娟
- 王海鹏
- 王炜中
- 等
-
-
白英
-
-
摘要:
潮州木雕,又称潮州金漆木雕,是一项中国民间雕刻艺术,发源于广东潮汕地区得名,起源于唐代,繁盛于明清,与东阳木雕并誉中国两大木雕体系。常见于建筑装饰、神器装饰、家具装饰等,以其饱满繁复、精巧细腻、金碧辉煌的艺术特征而著称,2006年,潮州木雕被正式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
陈春娱
-
-
摘要:
中华文化的根脉在乡村,民俗文化是乡村重要的传统文化,是一种传承性的社会交往行为,研究和发现乡村民俗文化的资源价值符合乡村振兴的发展趋势。有史以来,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移民文化的多元交互形成了潮汕揭阳地区深厚的历史积淀,文章以揭阳市港畔村老厝区为例,通过植入真实项目来探究如何传承民族文化、乡土文化、乡土技术等民俗文化资源,从乡村民俗景观入手解密中国乡村振兴背后的设计逻辑。
-
-
杨静;
王梓懿
-
-
摘要:
孔美村属揭阳市惠来县隆江镇辖村,历史文化发展悠久。“孔田得福”系列产品结合当地传统文化,对孔美村农产品进行包装设计,整体包装以潮汕地区特有的土地神形象“福德老爷”为设计主元素。包装设计选用复古风格,以插画形式进行表现,用时尚活泼的风格展现孔美村传统文化色彩。设计中福德老爷以生动的形象与产品葛根粉相结合,既点明产品本身,又使农产品包装突出当地特色。
-
-
蔡少曼;
温宥越
-
-
摘要:
通过1980—2013年潮汕地区6期基于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GIS分析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33年间潮汕地区建设用地扩张的变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经济统计数据、政策因素对该地区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结果表明:1980—2013年整个潮汕地区的建设用地面积扩张了1230.87 km^(2),建设用地面积扩张速度在不同时期各不相同,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当地建设用地扩张,以占用耕地为主,占用比例高达72.19%,但2000年后耕地侵占量明显下降。水域在1980—1995年潮汕地区建设用地扩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贡献了期间仅次于耕地的建设用地扩张面积来源。近年来林地和草地被侵占的面积总量和比例呈现上升趋势。经济和人口是潮汕地区建设用地扩张的最主要驱动力;此外,耕地保护和“三旧”改造政策的实行有效地制约了潮汕地区建设用地扩张及其对耕地的侵占情况。在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当地政府应因地制宜地引导建设用地扩张并重点保护耕地资源。
-
-
苏烨
-
-
摘要:
潮汕菜声名远扬,令人赞不绝口。潮汕地区的海鲜生腌、鱼生鱼饭以及各类饭前高汤都展现了潮汕人民对鲜的极致追求,这正体现了潮汕地区崇尚清淡,追求和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但有一种潮汕美食例外——潮汕卤鹅,那股浓烈的香味足以唤醒关于潮汕的所有味觉记忆。步入潮汕小巷,黄色灯光映照的卤鹅摊档星罗棋布。隔着玻璃摊位挡板,油光锃亮的卤鹅诱惑着过往的每位食客。对于每个土生土长的潮汕人,潮汕卤水的香味搭配厚而不柴的肉,这种口感是一生最想念的味道。
-
-
吴构松
-
-
摘要:
多元融合的潮州民系发育了潮人族群文化,形成了潮人独特的文化心理,这些文化心理大量投射在潮汕地区地名上,是地名丰富文化内涵的重要部分。探析潮汕地名中体现的潮人文化心理,有助于破解潮州民系文化密码,丰富潮州地名文化研究。潮汕地区地名主要蕴含崇宗追远、尚雅弃俗、敬神乐群、感恩扬善、革旧立新等潮人族群文化心理。
-
-
叶文茵;
周晶晶;
吴芷莹
-
-
摘要:
在文化日益全球化、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中之重,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唢呐文化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以潮汕地区为例,通过探讨潮汕地区唢呐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的阻碍:人才培养体系和唢呐文化市场未呈产业化问题,同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理论,针对现状提出一系列唢呐文化产业化和走向国际化的创新发展路径,为实现岭南唢呐文化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
-
苏烨
-
-
摘要:
“食在广州,味在潮州。”潮州人味蕾的敏感大多体现于对“鲜味”的追求,才有了广为流传的“广州菜,无鸡不成席;潮州人,无鲜不成宴”的美谈。潮州鱼生便是潮州人追求至鲜的例证。潮州人凭借一条鱼、一把刀,成就了一道简单却不平凡的美味--潮州鱼生,而潮州鱼生也凭借极致的刀工、轻薄的形态、极鲜的口感,在潮汕地区流传千年,成为横贯古今的极致风味。
-
-
-
-
摘要:
举办国际潮团联谊年会,汕头有独特优势。“三会齐办”,全球潮人创商机、谋共赢。此次在申办第二十二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的同时,汕头还申办并已获得第十届国际潮商大会主办权。此外,汕头也与深圳市侨商智库研究院商定,届时还将举办第八届华人华侨产业交易会。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国际潮商大会、侨交会“三会”齐办,将发挥出强大的整合作用,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潮团代表及知名人士,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交融、科学知识和技术的交流与沟通,把全球潮汕人的大联合、大团结推向一个新高度,不仅能叙乡情、谋共赢,还将发挥汕头作为广东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为潮汕地区发展赋能,聚合各种资源,带动潮汕四市共同发展。
-
-
刘泳涛;
万永建;
陈映强;
王洁瑜;
林伟彬
-
-
摘要:
利用2009—2018年地面台站常规雨量观测资料以及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潮汕地区暖区暴雨进行分型,并对各型环流形势和物理量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潮汕地区暖区暴雨可以分为切变型、低涡型、南风型和回流型,其中切变型和南风型暖区暴雨是主要类型,这与南亚高压、高空急流、高空槽等大环流形势有关;低涡型、回流型暴雨出现次数较少。切变线、低空急流、低涡、(西)南风风速脉动和风向辐合可作为潮汕暖区暴雨中低层天气系统的主要预报着眼点。不同类型暖区暴雨物理量特征关注点亦不尽相同:切变线暖区暴雨可分析其925 hPa水汽通量散度;南风型暖区暴雨可关注湿对流有效位能Cape值。
-
-
-
-
-
-
赵洪娟
- 《山东省民俗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山东民俗学与民间文学”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在中国中古时期,陆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条古丝路逐渐兴盛发展起来,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与宗教对中国中古时期节日风俗的变迁及新节庆的产生均有重要影响.潮汕地区现今仍极为盛行的"出花园"成人礼与祆教(琐罗亚斯德教)成人礼在习俗、成人年龄、日月重合的仪式举行时间等方面及其相似,本文将通过考证孩童十五岁"出花园"成人礼之源起,探究中亚祆教文化对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影响,这对重新认识中国古代文化、宗教风俗与丝路国家的关系及推动我国与丝路国家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
-
丁德超
-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第七届青年学者论坛》
| 2011年
-
摘要:
陶瓷作为潮汕地区的著名特产,在国内外享有盛誉.1860年汕头开埠通商之后,国内外市场对陶瓷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多,刺激了潮汕地区陶瓷业的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枫溪和高陂为中心的陶瓷业生产中心,同时在生产形态和技术管理方面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并且依靠便利的交通运输,以汕头港口为纽带销售至海内外各个地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之后,潮汕陶瓷业被迫走向衰落的局面.尽管如此,陶瓷业仍然在潮汕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陶瓷业的兴盛不仅扩大了农民的收入来源,活跃了附近的农村市场,而且促进了专业化市镇的形成,进而影响到近代潮汕的社会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