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中国首届国际食管癌学术会议暨第七届全国食管癌学术会议
中国首届国际食管癌学术会议暨第七届全国食管癌学术会议

中国首届国际食管癌学术会议暨第七届全国食管癌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05
  • 召开地:郑州
  • 出版时间: 2005-09-16

主办单位:中国抗癌协会;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河南省抗癌协会

会议文集:中国首届国际食管癌学术会议暨第七届全国食管癌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 食管癌手术前分期是选择合理手术适应症的关键。本文通过将食管癌术前超声内镜(EUS)和CT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以探讨EUS和CT对食管癌术前分期的临床价值。方法: 于2002年7月至2004年1月对51例食管癌手术患者行术前EUS检查及术后病理检查,按UICC(1997)17NM分期标准分期,将EUS和CT分期结果和手术病理分期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①术前EUS检查T、N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82.4%(42/51)、88.0%(45/51);术前CT检查T、N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52.9%(27/51)、51.0%(26/51);将EUS与CT联合应用(EUS+CT),其T、N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86.3%(44/51)、90.0%(46/51)。②三种检查方式分期结果与病理分期结果一致性统计结果:EUS检查T、N分期的kappa分别为0.700(P<0.001)、0.763(P<0.001);CT检查T、N分期分别为0.275(P=0.002)、0.006(P=0.964);EUS+CT检查T、N分期分别为0.769(P<0.001)、0.801(P<0.001)。③各组问差异的统计结果为:EUS与CT为PT=0.001(X2=10.079)和PN<0.001(X2=16.730);EUS+CT与EUS为PT=0.586(X2=0.297)和PN=0.750(x2=0.102)。结论: EUS对食管癌术前T、N分期诊断准确率较高,可作为术前T、N分期的主要方法;EUS在食管癌术前T、N分期诊断价值高于CT;EUS和CT联合应用与EUS相对照,未能显著提高食管癌T、N分期的诊断准确率。
  • 摘要:目的: 研究术前放疗在食管癌综合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调查术前放疗后手术治疗的654例病人,分析术前放疗病例的手术、病理、术后生存的情况,总结术前放疗的疗效。结果:术前放疗后X线造影疗效评价Ⅰ级共63例(9.6%),Ⅱ级共155例(23.7%),Ⅲ级共333例(50.9%),Ⅳ级共103例(15.7%)。手术切除率97.4%,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9.2%、1.9%(1985~1992)、14.7%、1.6%(1993~1999)。放疗反应Ⅰ~Ⅲ级的百分比分别为28.8%、34.8%、32.7%,淋巴结阳性率为17%。总5年生存率为29.4%,放疗反应Ⅰ~Ⅲ级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20.8%、32.1%、43.2%。结论: 食管癌术前放疗后放疗反应是远期生存的重要预后因素,不同反应的5年生存率存在显著差异,术前放疗后手术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 摘要:目的: 多原发癌又称重复癌其界定分为两大类:1.发生于不同组织或器官,2.发生于相同的组织—多中心发源的肿瘤。进一步分析还包括同时性和异时性。目前国内对重复癌的诊断依据基本采用Warren和Gatesl932年提出的标准。近30年来随着消化道内镜的广泛普及,特别是内镜下碘染色技术的推广,食管癌早诊水平大幅度提高,与此相伴随是对癌前病变的认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0年WHO总结了近年国际病理和遗传学界的研究结果,编辑出版了消化系统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一书《简称:WHO新分类》。WHO新分类将不典型增生称为上皮内瘤变(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或腺瘤(adenoma),本文从经典的重复癌诊断和WHO肿瘤新分类两个标准,分析食管癌高发区食管贲门重复癌和重复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病情况。rn 方法:分析对象为河北省磁县台城乡40-69岁的人群,根据课题设计要求,直接采用内镜碘染色普查。食管黏膜碘染色后或贲门区发现阳性或可疑病灶,咬检2-块;未发现可疑病灶则在食管距门齿25CM处(任何方位)以及贲门脊根部,交界线下2CM内,12点钟方位各咬取一块活检。应普查2992人,除外禁忌症,实际普查2013例,男性973例,女性1040例,中位年龄47.0岁,普查率为73.8%。所有普查对象的资料用SPSS软件建立数据库。根据WHO新分类标准,将食管鳞状上皮的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黏膜内癌和贲门腺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黏膜内癌划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IN)。对食管和贲门病理同时为HIN的作为重复HIN诊断,食管贲门重复癌仍采用Warren标准。rn 结果:共检出食管HINl07例,其中鳞状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53例,原位癌50例,黏膜内癌4例;贲门HIN 20例,包括腺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17例,黏膜内癌3例;早期浸润性食管鳞癌和贲门腺癌分别为14例和17例。以Warren的诊断标准统计,食管贲门重复癌2例,患病率0.1%(2/2013),占食管贲门原位癌、黏膜内癌和早期浸润癌总检出的2.2%(2/88);食管贲门重复HIN 4例,患病率0.2%(4/2013),占HIN总检出的3.1%(4/127)。rn 结论: 磁县40-65岁人群食管贲门重复癌和重复HIN患病率分别为0.1%和0.4%;重复癌占食管贲门癌的2.2%,重复HIN占HIN的3.1%。结论目前食管贲门重复HIN的研究报道尚没有,文献报道食管贲门重复癌占全部食管贲门癌中的0.4%-0.7%,但临床报道的基本是中晚病人。WHO对不典型增生新的两级分类标准是对肿瘤的诊断水平更提高了一步。我们这次的研究分析有两个特点:一是直接采用内镜碘染色提高了早诊率,二是选择了40-65岁的一个队列分析。因此食管贲门重复癌和重复HIN更反映高发区的实际患病情况。过去贲门癌是划分在食管癌统计,80年代中期依照国际疾病分类项目编码原则将贲门癌归人胃癌。食管癌高发区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包括贲门癌的胃癌发病率超过了食管癌。那么研究早期食管贲门重复癌,对了解食管癌高发区的病因,肿瘤的发源方式及诊断和治疗都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在这个研究当中以新的国际诊断标准为依据,也是当前国际学术交流所需要的。
  • 摘要:目的: 探讨改水对林州市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于1996-1998年调查了林州市10个乡344个村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将调查村按照改水类型分为标准改水村[深机井(井深≥100米)集中供水,改水≥6年]、非标准改水村[深机井(井深<100米)集中供水,改水<6年;或不包括山泉水的非机井水]、未改水村(只饮用山泉水),并在调查村采集水样以蚕豆根尖细胞微核实验检测其突变性。结果: 标准改水人群食管癌发病率(73.07/10万)和死亡率(58.86/10万)显著低于非标准改水人群(123.21/10万,110.57/10万)和未改水人群(150.93/10万,115-59/10万);各乡标准改水村人口百分比与各乡食管癌发病率(r发=-0.9273,P<0.01)和死亡率(r死=-0.97576,P<0.01)呈负相关;随着改水时间的延长,标准改水村人群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标准改水村饮用水所致蚕豆根尖细胞的微核数显著低于未改水村(t=5.2098,P<0.01)和非标准改水村(t=2.6324,P<0.01)。结论: 改水后林州市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结果支持氮循环病因假说。
  • 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食管癌病例与对照组血缘亲属食管癌患病风险(RR)大小,寻找食管癌疾病家族中危险亲属人群。为食管癌病因研究提供新线索。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逐层分析食管癌病例与对照组各血缘亲属食管癌患病危险度(RR)的大小及差异。结果:(1)山西食管癌病例组Ⅰ级亲属食管癌患病危险度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Ⅰ级亲属中主要是父母亲食管癌患病危险度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血缘亲属中父系和母系亲属逐层分析可见。食管癌病例组父系与母系食管癌患病危险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分析显示,食管癌病例组父系中男性亲属,母系中女性亲属,即父系中祖父、父亲、叔伯,母系中外祖母、母亲、姨姨的食管癌患病危险度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山西食管癌家族史发病危险因素主要是父亲及其兄弟、母亲及其姐妹若患食管癌,其下代患食管癌风险要大。
  • 摘要:目的: 利用Cox模型(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探讨食管癌放射治疗后与生存和复发相关的预后因素同时探讨CT分期临床应用的合理性。方法:对具有完整资料的7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选择CT分期在内的7个可能对预后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按照CT分期标准将有完整CT资料的70例患者分为两组(ⅡA期组和Ⅲ期组),ⅡA期和Ⅲ期患者三年生存率分别为50.00%和28.95%,三年生存率ⅡA期患者高于Ⅲ期患者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A期和Ⅲ期患者三年局控率分别为57.71%和29.63%,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按α=0.05标准,将可能与预后有关的因素一性别、年龄、分期、病变位置、病变长度、组别、近期疗效进入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得出与三年生存率有关的因素为:分期、病变位置、近期疗效。与三年局控率有关的因素为:年龄、分期和病变位置。结论:CrI'分期为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放疗后的预后因素,它在非手术食管癌的治疗中能在一定程度上代替食管癌病理分期,指导临床治疗。
  • 摘要:目的: 探讨胸段食管癌临床分期的准确性并结合病理TNM分期进行对比分析。方法:58例可切除胸段食管癌,术前行钡餐造影、胸部CT扫描和腹部超声波检查,根治术后病理均为鳞状细胞癌。病理TNM分期:Ⅱa期28例占48.3%,Ⅱb期2例占3.4%,Ⅲ期27例占46.6%,Ⅳ期1例占1.7%。术前临床TNM分期:Ⅱa期6例占10.3%,Ⅱb期21例占36.2%,Ⅲa期22例占37.9%,Ⅲb期6例占10.3%,Ⅳ期3例占5.2%。采用方差分析和相关性检验统计两种分期的相关性和符合性。结果:(1)术后病理T分期与术前临床T分期的相关性不明显r=0.233,P=0.079;而术后病理N分期与术前临床N分期具有显著性相关r=0.285,P=0.030。简化临床分期后,Ⅱa和Ⅱb合并为Ⅱ期、Ⅲa和Ⅲb合并为Ⅲ期,两种分期相关性检验,相关系数r=0.289,P=0.028,有显著性相关。(2)病理TNM分期中Ⅱa期28例,其中临床分期为Ⅱa期者仅5例占17.9%,病理Ⅱb期的2例中没有1例为临床分期的Ⅱb期;病理Ⅲ期27例中含临床分期Ⅲ期者19例占70.4%。(3)术后病理淋巴结转移者30例占51.7%,术前CT片显示淋巴结肿大者33例占56.9%,二者具有显著性相关r=0.388,P=0.003。病理TNM分期和临床TNM分期均呈现分期越晚转移淋巴结个数越多,同样钡餐造影的病变长度也随期别越晚,病变长度越长,且有统计学意义。(4)临床T分期与CT片显示的肿大淋巴结个数和术后病理淋巴结转移的个数均具有显著性相关r=0.289,P=0.028和r=0.298,P=0.023,然而病理T分期与淋巴结转移未显示相关性。结论: 两种分期系统有一定相关性和符合率,但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是病变局部T分期和早期病例的符合率较差,内窥镜超声介入可能会有所帮助。
  • 摘要:目的: 通过研究由慢性食管炎症引起的基底膜病理学改变过程中,β1整合素表达变化,ERK/MAPK传导通路的激活状态,和食管上皮的增殖相关抗原Ki67、PCNA的表达变化。初步探讨基底膜改变在食管癌发生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对436标本进行基底膜PAS特殊染色,观察炎症分数和对基底膜改变类型进行总结分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分别对其中129例进行基底膜组分LN、ERK/MAPK传导途径中p-ERK,增殖相关抗原PCNA、Ki67进行染色。利用人工显微切割技术获取的47例食管新鲜组织分别进行β1整合素蛋白水平Western-blot和mRNA水平RT-PCR检测分析。结果: 慢性炎症时基底膜形态学改变可分为:点状缺失、灶状缺失、带状缺失、增厚分支、变薄等病理学类型;单纯增生和非典型增生上皮以分支增厚、变薄为主。原位癌上皮以灶状缺失为主,浸润癌组织则以带状缺失为主。β1整合素western blot和RT-PCR阳性灰度值在原位癌上皮和浸润癌组织最高,非典型增生上皮和单纯增生上皮次之,正常上皮表达最低(F=26.80,F=3.83,P值均<0.01)。各种改变类型基底膜上皮细胞p-ERK、Ki67表达总体存在明显差异(F=14.31,P<0.01),以基底膜带状缺失和灶状缺失上皮细胞表达最高,完整型表达最低。结论: 食管粘膜慢性炎症时基底膜的改变可引起的β1整合素异常表达,然后激活ERK/MAPK传导通路,导致食管上皮的增殖相关抗原Ki67、PCNA异常变化,这一过程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摘要:为了认真总结和评价食管癌病因学预防研究的效果,林州市政府委托河南省抗癌协会组织省内外各学科有关肿瘤专家,研究制定了林州市食管癌病因学预防效果科考实施方案和研究计划,经过一年多各单位、多学科的协作研究,已完成各项研究计划,本文现将林州居民食管癌的流行趋势和各种致癌、促癌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的对照研究结果进行简述。
  • 摘要:本文分析了食管癌研究的背景,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尽管几代科学家对河南食管癌高发区进行了多学科长期研究。但是,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未得到有效控制,食管癌的发病因素,发病机制尚待阐明。笔者对河南省食管癌高发区人群现场研究的意义进行了介绍,并对食管癌变多阶段演进的分子机制研究、高易感性的分子机制研究、食管癌临床防治研究的特色进行了说明。
  •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的回顾了河南省食管癌病理学研究的历史,重点介绍了知名病理学家沈琼教授的研究工作,包括食管癌的细胞学诊断、早期食管癌的病理学分型及食管癌的阻断学研究等。之后,介绍了河南省食管癌病理学研究的近期进展。包括:1.食管癌的形态定量学研究。2.Langerhans细胞与食管癌发生关系的研究。3.凋亡与食管癌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4.食管癌相关免疫组化标记物的研究。5.食管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6.食管癌的端粒酶活性表达及反义寡核苷酸技术对食管癌的治疗研究。7.乙酰肝素酶与食管癌浸润转移关系的研究。8.相关分化基因NDRGI在食管癌的表达及诱分化治疗研究。
  • 摘要:目的: 分析1965—2003年底外科治疗食管癌和贲门癌的进展情况并总结其经验。将食管癌防治研究概况作报导。rn 方法:将39年间外科治疗食管癌和贲门癌15707例分为4个阶段,最初阶段从1965—1978年手术3155例为A组,第2阶段从1979—1990年手术5952例为B组,第3阶段1991—1998年手术3863例为C组,最后阶段1999—2003年手术2737例为D组。对这4组进行分析比较。rn 结果:本文患者总的切除率为92.5%,食管癌和贲门癌切除率分别为94.8%和85.8%,其中食管癌A、B、C、D组切除率分别为95.7%、93.9%、95.7%和98.3%,贲门癌患者分别为82.1%、84.0%、90.6%和95.0%。总手术死亡率为1.5%,A、B、C、D组手术死亡率分别为4.4%、1.5%、0.5%和0.5%。总5年生存率31.6%,A、B、C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27.0%、29.1%、和32.0%,D组患者过5年者较少未统计。A、B、C、D组患者的病期、病变部位、病变大小、手术方法、综合治疗以及手术并发症均有明显的差别。收集1974—1998年河南省人口死亡回顾调查资料和居民死亡登记报告,分析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多学科的协作对食管癌的研究成就。rn 结论:(1)手术技术不断提高,手术适应证逐渐扩大,切除率和5年生存率不断提高,并发证发生率和死亡率逐渐下降;(2)食管癌均应作次全食管癌切除胃经食管床作颈部吻合,可以减少食管断端残遗癌和远期残留食管再发癌;(3)Ⅲ期以上食管癌患者行综合治疗(放疗和化疗)可能取得较好效果;(4)颈段食管癌应归属头颈外科,因为头颈外科医师对咽喉部位解剖熟练,治疗效果好。食管癌的主要病因是亚硝胺及霉菌,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及不良的生活膳食习惯是辅助因素,经过多年的执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战略方针,河南省食管癌发病率有逐年下降趋势。我院胸外科从1965年3月—2003年底对食管癌和贲门癌外科治疗15707例进行总结,这些资料曾几次为文报导,不同时期医疗内容也有很大变化。现将39年期间外科治疗食管癌和贲门癌15707例分为4个阶段,以便分析比较,最初阶段从1965—1978年手术3155例为A组,第2阶段从1979—1990年手术5952例为B组,第3阶段1991—1998年手术3863例为C组,最后阶段1999—2003年手术2737例为D组。河南省林县食管癌发病率之高,名驰中外,现将河南省食管癌研究概况作一报导,以飨同道们。
  • 摘要:1998年1月至2001年12月,本文将210例食管癌病人随机分三组采取不同方式进行的后程加速超分割照射,并对其进行疗效比较。结果表明3种后程加速超分割照射方式差异不明显,后程加速分割剂量为2GY/次(B组)组应慎重选择。笔者认为短期内较大的分割剂量、较高的总剂量可能是食管癌病人放疗后出血穿孔的原因之一。同时,食管癌的分割剂量是一个需要更多关注与研究的课题。食管癌放射治疗后局部未控或复发为首要失败原因,其次为转移、穿孔、出血等,并非所有病例都是单因素起作用,部分病人是两种原因并存。本研究组病例均有类似情况,多以局部复发、未控合并转移、穿孔或出血等。另外,随着食管癌放射治疗局控率的提高,其局部复发或未控的几率与转移率较为接近,且部分病人二者同时并存,提示在注重提高局控率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如何降低食管癌的转移,针对晚期食管癌采取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模式应更为关注。
  • 摘要:探讨中晚期食管癌动脉内灌注化疗的疗效、临床应用价值和提高疗效的措施。方法:本组80例,男52例,女28例,年龄39~82岁,平均53岁。均经X线食管钡餐造影及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鳞癌患者。全部病例均采用Seldinger技术行相应食管节段的供血靶动脉选择性插管和造影,并经导管灌注化疗药物。结果: 80例食管癌患者经灌注化疗后肿瘤完全缓解(CR)26例,部分缓解(PR)42例,无变化(NC)11例,进展(PD)1例,总有效率(CR+PR)为85%(68/80)。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87.5%(70/80)、38.8%(31/80)、21.3%(17/80)、15%(12/80)。本组3年以上存活者,均为经治疗后达达CR患者,提示在灌注化疗应尽可能巩固性治疗使病灶达CR。结论:食管癌动脉灌注化疗近期疗效显著,可作为成为食管癌综合治疗的1种主要的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但其中远期生存率仍很低,应与手术、放疗等相结合以进一步提高疗效。
  • 摘要:观察奈达铂和替加氟联合治疗食管癌临床疗效,并与奈达铂和氟脲嘧啶(5-FU)联合化疗方案疗效作比较。方法:65例食管癌患者应用奈达铂加5-FU((A组)/替加氟(B组)两种方案治疗,5-FU/替加氟给药方式为500mg/m2d1~5 q21d。结果:A、B两方案治疗食管癌的有效率(CR+PR)分别为51.35(19/37)和78.57%(22/28),B方案有效率明显高于A方案有效率(P<0.05)。B方案中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及静脉炎的发生率低于A方案(P<0.05)。结论:研究证明奈达铂加替加氟是治疗食管癌更安全、更有效、更易行的化疗方案。
  • 摘要: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27、60、70、90α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及Western印迹法,观察HSP27、60、70、90α在168例食管鳞癌和42例切缘食管粘膜中的表达,并比较其阳性率。结果: 食管鳞癌和切缘食管粘膜中HSP27、60、70、90α的阳性率分别为62.0%和42.1%、92.7%和63.2%、57.9%和22.2%、33.7%和18.5%。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HSP27在食管鳞癌与切缘食管粘膜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阳性表达率随着食管鳞癌分化程度的降低而降低(p<0.05);HSP60、70在食管鳞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高于切缘食管粘膜(p<0.01);HSP90α在食管鳞癌与切缘食管粘膜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种HSPs的阳性表达率与食管鳞癌区域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食管鳞癌中存在着大、中、小分子量HSPs的表达,其中HSP27阳性表达率与食管鳞癌的分化程度呈正相关,HSP60、70在食管鳞癌中呈高表达,4种HSPs的阳性表达率与食管鳞癌区域淋巴结转移无关。
  • 摘要:目的: 探讨核黄素强化营养盐对食管癌前病变的效果。方法: 按地型、地貌和食管癌发病率基本一致,而分研究纰和对照组,采取随机双盲法研究,前后分别进行食管细胞素拉网研究。结果:研究组食管正常逆转人数为32人,逆转率为6.78%;对照组逆转人数为120人,逆转率为22.60%,P<0.001。研究组食管轻度增生,阴转为食管正常94人,阴转率为78.33%;对照组阴转人数为23人,阴转率为29.87%,P<0.001。研究组重度增生阴转为9人,阴转率为69.23%;对照组阴转5人,阴转率为31.25%,P<0.05。结论: 通过5年研究说明核黄素可能在人体具有阻断癌前病变向癌症逆转的作用,可能有阻断正常细胞逆转为癌前病变的作用,可能会使癌前病变阴转为正常细胞的作用。
  • 摘要:目的: 总结原发性食管腺癌的临床特征及病理,探讨其合理的诊断与治疗方式,进一步提高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1980年2月至2000年12月治疗的43例食管腺癌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本组原发性食管腺癌43例,占同期食管恶性肿瘤的0.76%(43/5638)。男性35例,女性8例,男女之比4.4∶1,高于同期食管鳞癌的1.8∶1。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无特异性表现。肿瘤位于食管胸中段12例,占27.9%;食管胸下段31例,占72.1%;与食管鳞癌好发部位显著不同。TNM分期:Ⅰ期2例,Ⅱ期11例,Ⅱb期16例,Ⅲ期14例。病理分型:髓质型19例,蕈伞型7例,溃疡型15例,缩窄型2例。术后病理:单纯腺癌14例,占32.6%;腺鳞癌22例,占51.2%;腺棘癌7例,占16.2%。均行左后外开胸食管胃部分切除,食管胃吻合。弓上吻合29例,弓下吻合14例。手术切除率100%,根治性切除39例(90.7%),姑息性切除4例(9.3%),残端阳性1例(2.3%),淋巴结转移率65.1%(28/43),高于同期食管鳞癌的31.6%。无手术死亡。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1.4%、46.5%、28.2%,较同期食管鳞癌的89.7%、68.2%、39.4%低。结论: 原发性食管腺癌是一种恶性度高,侵袭性强,淋巴结转移率高的少见食管恶性肿瘤,临床特征及影像学无特异性表现,预后较差。应重视其早期诊治,以外科手术为主,术后辅以化疗,提高其远期疗效。
  • 摘要:目的: 探讨食管癌切除颈部食管胃单层宽边吻合术的手术适应证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1977年8月至2004年12月间2269例食管癌切除颈部食管胃单层宽边吻合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痊愈出院2237例,临床治愈率为98.60%,围手术期死亡32例(1.40%)。术后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6%(126/2269例),其中主要并发症有:吻合口瘘9例(0.4%)喉返神经损伤18例(O.8%),吻合口狭窄12例(0.6%),乳糜瘘9例(0.4%),呼吸道并发症27例(1.2%),心律失常36例(1.6%)胃排室障碍6例(0.3%)。术后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者1024例,总转移率45.12%,分组标记证实颈、胸、腹3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12%(139/2269例)、42.84%(973/2269例)、18.36%(417/2269例),切端癌残留率6例(0.3%)。随访1853例,随访率86.11%,术后总的3、5、10年生存率为61.88%(1404/2269例).38.65%(877/2269例),11.98%(272/2269例)。结论: 食管癌切除颈部食管胃单层宽边吻合术具有:食管癌切除彻底,残端癌发生率低,可同时清除颈、胸、腹3组淋巴结,严重并发症少,吻合口瘘发生率低且安全,便于处理。
  • 摘要:背景和目的: 胸导管结扎术是食管癌切除术中预防和治疗乳糜胸的常用方法,但对于预防乳糜胸的作用存在争议,且胸导管结扎术对食管癌术后其它的并发症及预后影响的研究很少,本研究目的是评价预防性胸导管结扎术对预防乳糜胸的作用及其对并发症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至1996年5月在我院行食管癌根治术,并有准确记载是否行预防性胸导管结扎术共389例,分为结扎组171例和未结扎组218例,计算两组乳糜胸、其它并发症发生率及生存率,评价预防性胸导管结扎术的临床价值。结果:①乳糜胸发生率:结扎组和未结扎组发生率分别为1.17%(2/171)、0.46%(1/218),P=0.000。②并发症发生率:结扎组和未结扎组分别为18.1%(31/171)和11.5%(25/218),P=0.063;围手术期死亡率分别为1.75%(3/171)和0.92%(2/218)。P=0.658。③生存率:结扎组和未结扎组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74.3%、52.1%、42.1%、29.2%和74.3%、53.2%、43.1%、29.8%,P值分别为0.992、0.819、0.841、0.902;两组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P=0.464。结论: 预防性胸导管结扎术不能有效预防乳糜胸,而对食管癌根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预后无明显影响,本研究认为食管癌术中常规预防性结扎胸导管价值不大。
  • 摘要:目的: 通过对贲门癌手术中各项因素的分析,探讨影响食管贲门癌术后生存时间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7年6月—1999年5月间在本院手术的101例贲门癌患者,(1)单因素分析Kruskal—wallis检验;(2)Cox's模型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淋巴结转移站、Nm23基因的表达率和年龄与贲门癌的预后存在显著相关性。CD44,ras,p53表达与淋巴结的转移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结论: 淋巴结转移站、Nm23基因的表达可作为判定贲门癌手术预后独立指标。
  • 摘要:目的: 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及返流性食管炎是食管癌术后的三大主要并发症。国内文献报告吻合口瘘发生率为2.6%-6.4%,死亡率在38.1%-53.6%;吻合口狭窄率为0.5%-9.5%。为防止这些并发症的发生,改进吻合方式,提高吻合技术,降低其发生率是国内外胸外科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临床研究主要研究食管、胃粘膜肌层分层吻合手术治疗食管癌,降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及返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提高治愈率及生活质量。方法:临床资料男性50例,女性41例。年龄36-78岁。应用国产GF-1型管型消化道吻合器吻合食管胃粘膜层,可吸收3-0缝合线吻合食管胃肌层,胃壁“围巾”式套叠包埋吻合口。结果: 自2003年1月~2004年12月,临床已完成91例,全组无吻合口瘘,术后近期无中、重度吻合口狭窄和返流性食管炎发生。结论: 该术式设计新颖、先进,在预防食管胃吻合口瘘及狭窄和返流性食管炎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 摘要:目的: 探讨根治性放疗后复发性食管癌的外科治疗。方法: 对19例根治性放疗后复发食管癌进行手术切除。结果: 切除15例,探查4例。结论: 对放疗后复发食管癌的患者,对于病变范围不大,病变在中下段者远处无转移,全身情况良好,可考虑手术治疗。
  • 摘要:目的: 为探讨X线钡餐造影和B超检查对贲门癌切除可能性的估计,以便制定是否手术方案而减少患者痛苦和不必要的经济负担。方法: 从1986年起我们对450例贲门癌病人行X线钡餐对贲门、胃底前后位,必要时行左、右前斜位钡餐造影,以观察贲门肿块大小、管腔狭窄及周围侵犯程度,并经胃镜证实为贲门癌者。同期对590例经病理证实为贲门癌病人进行超声显像检查;按B超分型肿块型225例,侵润型200例,混合型115例。肿瘤长度<5cm 360例,5~7cm 150例,>7cm 80例,探查中见有淋巴结转移105例,肝转移24例,均为肝的单发或多发“靶环征”型异常回声区,胰腺转移4例,门静脉栓塞2例,20例胃壁严重侵润,胃体、胃窦均增厚、僵硬呈皮革胃改变。肿瘤向外浸润、粘连,可见肿瘤边缘周边回声不规则增厚,腹主动脉前壁模糊、毛糙、不光滑。结果: X线钡餐造影组450例中,手术切除298例,切除率为66.2%。B超探查组590例,切除500例,切除率为91%。结论: B超探查病变<5cm无明显外侵或淋巴结转移,切除率为94.4%,为手术的绝对适应症;病灶>5cm,胃左血管旁淋巴结肿大,数目>3枚,直径<1cm切除率为53.6%,明显低于前者(P<0.001),是手术相对适应症;有远处脏器转移者为手术禁忌症。统计处理:手术切除率B超组明显高于X线钡餐组,(P>0.001),超声影像估计贲门癌切除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作为选择适应症的常规方法。
  • 摘要:目的: 探讨胸腔镜(VATS)下微创外科治疗食管癌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分析VATS下40例Ⅰ~Ⅳ期食管胸上、中、下段癌手术治疗方法,效果及手术并发症。结果: 成功完成40例VATS食管癌手术,手术中平均出血约220ml,手术共清除淋巴结294枚,转移度15.3%;并发症发生率32.5%(13/40),无手术死亡;随访40例,失访3例;一年生存率34/40(85%)二年生存率22/27(81.48%)三年生存率14/21(66.67%)。讨论VATS下食管癌手术适应早、中期病变,对中晚期病变慎用或应做充分术前分期评估。淋巴结清扫满意,手术过程中对胸部软组织、骨骼及肋间神经损伤小,手术出血少,术后无创伤性胸痛,有效提高生存质量。随访生存效果满意本组统计1~3年生存率均高于常规剖胸手术。探讨改进操作方法程序,提高术者技能仍是重要的技术途径。
  • 摘要:目的: 食管癌和贲门癌切除术后发生食管胃大动脉瘘是较少见的并发症,尽管发生率低,但发病凶险,治疗困难,死亡率高,研究预防和治疗措施十分必要。本文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发生食管胃大动脉瘘的病因、诊断、治疗方法与预防。方法: 对18例术后食管胃大动脉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其中食管癌14例(食管中段癌7例,下段癌7例)、贲门癌4例。食管胃弓上吻合术的7例(其中2例胸顶吻合),食管胃弓下吻合术的11例(其中4例弓窝吻合)。手术至出血发生时间最短的11天,最长的93天。1例再次手术行瘘修补术后生存18天。18例全部死亡。结论: 发病因素从文献报道及我们的分析结果来看一般认为消化性溃疡、吻合口瘘的形成是食管胃大动脉瘘最主要的原因。感染、术前进行放射治疗、晚期癌瘤直接侵蚀主动脉导致血管壁变性,容易在外力作用下破裂、穿孔。治疗应采用手术,但方式方法值得探讨。认为对于胸腔感染的患者行吻合口瘘修补后不适宜重新行食管—胃吻合术,宜行食管游离颈部切口外置、胃断端部分切除重新缝合旷置、胃空肠造瘘术。血管内介入放支架封堵是在病情得到控制后为治疗食管胃大动脉瘘提供的可供尝试的手段手术中提高手术技术。改进食管胃吻合操作。避免吻合口瘘和食管胃消化性溃疡穿孔才能预防本病发生。
  • 摘要:目的: 回顾性分析总结我科1992年1月~2003年5月之间手术治疗的3519例食管癌和1495例贲门癌中出现的114例呼吸衰竭患者的原因和治疗经验。方法: 应用SPSS统计软件中的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及卡方检验(x2)对114例患者呼吸衰竭的原因及死亡风险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中主要由手术相关并发症引发的呼吸衰竭有40例(35.1%),主要由严重呼吸道感染诱发的呼吸衰竭有43例(37.7%),共占全组72.8%(83/114)。其他原因为麻醉清醒不完全或术中输液过量造成肺水肿、肺动脉栓塞、严重心律失常等。本组69.3%的呼吸衰竭患者术前肺通气功能基本正常。全部患者出现呼吸衰竭后送人重症监护病房抢救。其中112例患者经气管插管或和气管切开后行机械通气辅助呼吸。术后三天以内插管或和气管切开者共80例(70.2%)。抢救成功70例(61.4%),死亡44例(38.6%)。单因素和经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发现: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者、术后并发症种类愈多者、术前肺功能差者,术前放疗者、术后第二天以后开始插管者、辅助呼吸时间愈长者、呼吸衰竭合并肺炎或肾衰者,呼吸衰竭后的死亡危险性显著增加。前三者为显著独立致死因素,相对风险度分别为:2.50、2.37、1.68。而与年龄、性别、手术治疗方式、术前有无合并疾病史、术前是否预防应用抗菌素等因素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术后发生的呼吸衰竭大部分为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和呼吸道感染所致的继发性呼吸衰竭。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者;术后并发症种类愈多者;术前肺功能差者;呼吸衰竭后的死亡危险性显著增加。手术操作精细和防止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是避免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发生术后呼吸衰竭的最重要的措施。术后严密观察各项生命指征和及时插管或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辅助呼吸是减少术后呼吸衰竭死亡的有效措施。
  • 摘要:目的: 食管癌和贲门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河北省南部为高发区,鉴于地理位置,我科食管癌和贲门癌最多,总结半个世纪外科治疗经验和各种教训,开展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以进一步提高远期疗效。rn 方法: 分析自1952年9月至2005年5月五十多年来行手术治疗食管癌和贲门癌20000例的临床资料和长期随访结果,提高早期诊断方法的研究,及手术前后的综合治疗情况和效果。rn 结果: 1、食管癌和贲门癌20000例,切除18003例,切除率90.02%,切除死亡360例,死亡率2.00%。其中食管癌11745例,切除率91.78%,死亡率2.61%,贲门癌8255例,切除率87.51%,死亡率1.09%。早在20世纪50年代切除率仅为63.30%,死亡率高达20.17%,至70年代分别为90.10%和4v06%,90年代以后切除率已提高到96%以上,死亡率降到1.5%以下。主要并发症吻合口瘘发生率由17%下降为1.5%以下,经积极诊治其死亡率由33.3%下降到1%。2、远期随访结果,食管癌5、10、15、20年生存率分别为27.69%、21.18%、16.29%、10.76%。贲门癌分别为18.22%、11.40%、7.65%、4.70%。影响远期生存结果的主要因素是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早期食管癌(0-1期)5、10年生存率为73.87%、67.27%,明显高于中晚期食管癌。无淋巴结转移者5、10年累积生存率为59.79%、53.94%,有淋巴结转移者仅为20.64%、17.45%(x2=154.30,P<0.001),淋巴结转移个数也与预后有关,有2个以上淋巴结转移者,术后生存率明显下降。3、综合治疗,手术前放射治疗无论是非随机还是随机分组研究结果,均表明术前放疗可提高切除率,降低T分级和淋巴结转移率,未增加手术并发症,但对5年生存率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别。35岁以下青年人食管癌,术前放疗可明显提高生存率,术前放疗5年生存率为40.82%,同期未放疗者为22.86%。术前快速放疗可缩短疗程,降低癌细胞增值活性.随机对比研究未增加手术难度和并发症,5年生存率有所提高。术后放疗对Ⅲ期患者特别是有癌残留和/或局部淋巴结转移者,有益于提高生存率,对根治性切除术后放疗非随机和随机对比研究结果均提高5年生存率。近年来开展了对贲门癌应用5-氟尿嘧啶进行术中化疗及肿瘤周围局部注射,随机研究5年生存率提高约10%。4、提高食管癌和贲门癌早期诊断水平,主要依靠内镜检查结合食管粘膜碘染色和指示性活检,可疑者定期复查,使早期癌占同期手术比例由早年0.8%提高到近年的4%左右。rn 结论:1、食管癌和贲门癌外科治疗五十多年技术日臻完善,并发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远期生存率虽有所提高但并不令人满意。2、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应提高内镜诊断水平,手术治疗要重视淋巴结清除。3、对Ⅱ、Ⅲ期患者应行综合治疗,以提高生存率,根据分期怎样制定治疗方案值得进一步商讨,并应进行前瞻性研究。
  • 摘要:目的: 根据2000年WHO肿瘤的高级别(HIN)和低级别(LIN)上皮内瘤变新分类标准,探讨食管癌高发区患病情况。方法:以40~69岁的2013例胃镜普查人群为样本,分析患病率、患病年龄,及食管与贲门患病优势比(OR)。结果: 食管HIN和LIN患病率分别5.3%、16.3%;贲门分别为1.0%、2.5%;食管与贲门HIN患病OR=5.59,95%CI(3.46~9.06),LIN患病OR=7.50,95%CI(5.51~10.07)。食管和贲门HIN患病平均年龄53.6岁、52.5岁,P=0.09,LIN分别为52.5岁和51.8岁,P=0.55。结论: 磁县高发区食管HIN和LIN患病率分别是贲门的5.6倍和7.5倍,食管和贲门的HIN及LIN平均患病年龄无统计学差异。
  • 摘要:目的: 分析遗传因素在潮汕食管癌病因中的作用,计算南澳岛食管癌分离比及一级亲属遗传度。方法: 采用病例-群体对照研究的方法,于2004年2~5月在南澳肿瘤监测登记系统人员的协助下,逐例人户调查了南澳岛2003年全部新发食管癌(包括贲门癌,以下同)病例共82例和2004年初部分病例(11例)共计93例的一级亲属中食管癌发病情况。结果: (1)食管癌病例一级亲属中食管癌的发病率(0.925%)高于群体发病率(0.117%)。与群体发病率比较,病例一级亲属标准化发生率比(SIR)为1.4728(P<0.025);(2)食管癌病例在各家族中不按二项式分布,呈家族聚集趋势;(3)分离比为0.11(0.0771-0.1429),小于0.25,提示食管癌不是按单基因遗传的;(4)食管癌一级亲属的遗传度为41.69%。结论: 揭示遗传因素在潮汕地区南澳岛食管癌发病中可能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
  • 摘要:目的: 探讨食管癌高发区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与食管癌、贲门癌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以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方法,分析294例食管癌病人、257例贲门癌病人和293例正常对照的MTHFR基因C677T基因型及其与食管癌、贲门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结果:在正常对照中,MTHFR 677CC、CT、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1.5%、48.8%和29.7%,在食管癌病人中分别为15.3%、45.6%和39.1%(x2=7.172,P=0.028);在贲门癌病人中分别为18.3%、45.1%和36v6%(x2=3.069,P=0.216)。多因素分析发现,携带677TT基因型的个体发生食管癌的风险是677CT或677CC基因型的1.577倍(95%可信区限1.103~2.253),发生贲门癌的风险是1.281倍(95%可信区限1.056~1.555)。结论:MTHFR单核苷酸多态是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和贲门癌的遗传易感性因素。
  • 摘要:目的: 探讨EphA2基因的表达与食管癌发生及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食管癌组织及其正常粘膜中EphA2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 E-phA2mRNA的表达在食管癌组织和其正常粘膜中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且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EphA2蛋白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其正常粘膜(p<0.05),在深层浸润组的表达明显高于浅层浸润组(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但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 EphA2蛋白的高表达可能与食管癌的癌变及侵袭转移的发生有关,但与EphA2mRNA的表达无关,推测这可能是由于翻译水平上调或蛋白质稳定性增高所致。
  • 摘要:目的: 探讨信号传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STAT3)信号通路在食管鳞癌细胞系中是否存在以及不同类型的食管鳞癌细胞系中STAT3信号传导通路的组成性激活情况。方法: 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两株食管鳞癌细胞系中STAT3蛋白、P-STAT3蛋白(STAT3蛋白的活化形式)、VEGF蛋白和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并采用凝胶电泳迁移率(electrophoreticmobility shift assay,EMSA)法检测两株食管鳞癌细胞核中STAT3与DNA的结合活性。结果:食管鳞癌细胞中存在激活的STAT3信号传导通路,通路蛋白STAT3、P-STAT3及其下游靶目标VEGF、BCL-2在细胞中均表达,蛋白在细胞核中具有较高的DNA结合活性。结论:本研究发现STAT3信号通路在两种食管鳞癌细胞系中均有组成性激活,提示STAT3信号通路可能在食管鳞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 摘要: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标记微血管密度的CD105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鼠抗人CD105和VEGF单克隆抗体,通过免疫组化SP技术对49例食管鳞癌手术切除标本的微血管密度(MVD)及VEGF进行检测。结果: 食管鳞癌组织中MVD与VEGF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5);食管鳞癌组织MVD及VEGF的表达均与食管鳞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食管鳞癌组织学分级无关;食管鳞癌组织MVD与浸润深度有关,而VEGF的表达则与其无关。结论:CD105标记的MVD与食管鳞癌组织的浸润深度有关,MVD及VEGF的表达均与食管鳞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CD105标记的MVD能更好地反映食管鳞癌的浸润转移潜能。
  • 摘要:目的: 检测人食管鳞癌组织中VEGF-C的表达与鳞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从而探讨VEGF-C与肿瘤淋巴道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59例人食管鳞癌手术标本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食管鳞癌组织中VEGF-C的表达及定位特征。结果: 在59例食管鳞癌组织中,VEGF-C染色阳性表达42例,阳性率为71.19%,阳性颗粒主要定位于肿瘤细胞胞质内。VEGF-C的表达在发生淋巴结转移组中明显高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0,P<0.05),而VEGF-C的表达与性别和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75,P>0.05、t=0.77,P>0.05),病理学分级上尽管VEGF-C的表达Ⅰ、Ⅱ和Ⅲ级逐级增加(分别为63.64%、65.00%和88.24%),但相互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3.39,P>0.05)。结论: VEGF-C能刺激淋巴管的生成,有利于人食管鳞癌淋巴道转移,其在食管鳞癌中选择性的表达与食管鳞癌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VEGF-C检测可作为预测淋巴道转移及预后的指标之一。
  • 摘要:To study the expression of N - myc downstream regulated gene 1(NDRG1) in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 Method;The S -P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 was employ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of NDRG1 in 49 cases of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mucosa adjacent to cancer and normal mucosa of esophageal carcinoma. Results: 1)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 in the positive expression rate of NDRG1 protein in cancerous tissues, mucosa adjacent to cancer and normal mucosa ( P > 0. 05) ,but protein expression levels were different. In normal mucosa , mucosa adjacent to cancer and cancerous tissues, the expression rate in low expression level( + ) were: 8.2% ,65.3% ,81.6% ; the expression rates of high expression level( + + ) were: 87.7% ,13.0% ,8.1% , and they had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 ( P <0.01). 2) The protein expression rates of different differentiation levels( High level to low level) of e-sophageal carcinoma were 85.7% ,91.3% ,91.7% , they had no difference (P> 0.05).3)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 of protein expression rates in esophageal carcinoma no matter they had or hadn,t lymphnode metastasis. Conclusions; The protein expression of NDRG1 is lower in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d hasn,t related to the differentiation levels of esophageal carcinoma and with or without lymphnode metastasis . The low expression of NDRG1 may be related to the occurring of esophageal carcinoma.
  • 摘要:综合文献和我们自己的材料总结HPV和人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如下:1.国内外食管癌发生率有明显地区性差异;2.HPV是嗜上皮性,多感染鳞状上皮;3.HPV可感染食管癌,癌旁和正常粘膜鳞状上皮;4.HPV16和18型可诱导食管上皮永生化;5.永生化上皮细胞可用小剂量的TPA,As2O3丁酸,亚硝胺和钴60放射线促进恶性转化;6.HPV诱导永生化和恶性转化的过程,是较漫长的演变过程;是经多阶段,多因素,多基因的作用的结果。
  • 摘要:本文介绍了食管癌的外科治疗现状与淋巴切除方式,指出除了综合治疗临床随机试验需要先行化疗、放疗或化放疗外,手术应是对食管癌能予切除阶段患者的首选治疗,并简述了以手术为主综合治疗食管癌的机理与现状,提出今后食管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应有计划的随机分组,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积累大量的病例,以得出可靠的疗效结论。
  • 摘要:食管癌的首选治疗是手术治疗。不能手术切除或由于内科原因不能手术的患者,放射治疗为标准治疗。但放射治疗食管癌的疗效并不满意。本文对近年来的进展进行分述,主要涉及以下方面:单纯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合并化疗治疗食管癌、放射治疗与手术综合治疗。
  • 摘要:食管小细胞癌(UEC)是一种少见的食管恶性肿瘤,生物学行为独特,以早期血道、淋巴道转移及尤为不良的预后而异于其他类型食管癌,治疗效果不佳,少有长期生存者。为分析其生物学性质,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标记CK、NSE、Ki67、E-cad、TS、TP、ERCC1等分子标志,并与分化型食管癌(DEC)作比较。研究认为UEC和DEC均属食管癌性病变,但生物学行为和分子标志表达等存在明显差异,考虑其极其不良的预后及化疗、放疗敏感的特性,有必要继续进行深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摘要:对食管癌的治疗而言,远处转移已成为左右中晚期食管癌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而预防和治疗肿瘤全身转移,化疗是目前唯一确切有效的方法。但目前缺乏一种行之有效的化疗药物和方案,本试验的目的就是检测靶向治疗新药STT571对食管癌细胞株的体外杀伤作用。使用Western blot分析检测两种细胞株CE-48T,CE-109的PDGFR-α和PDGFR-β的表达,然后应用MTT法测出STl571对两种细胞的IC50值,以Annexin V/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表明STI-571对PDGFR-β表达阳性食管癌细胞株可诱导细胞凋亡,在体外有明显的杀伤作用,为进一步进行体内试验奠定了基础。
  • 摘要:目的: 河北南部是食管癌高发区,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胸外科从1952年9月建科至2002年8月共手术治疗食管癌与贲门癌17149例,为单组病例数的世界首位。本文旨在总结该院过去50年食管癌与贲门癌术后并发症的诊治经验。方法:检索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胸外科历年来发表的有关食管与贲门癌的文章,总结了不同时期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从1952年至2002年食管癌与贲门癌术后主要并发生的发生率逐渐降低(吻合口瘘5.0%~3.4%;肺部并发症3.2%~1.5%),手术死亡率从4.6%降到了1.0%。结论: 在过去的50年中食管癌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逐渐降低,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加强手术前后管理是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手术死亡率的关键。
  • 摘要:目的: 探索对食管癌各种传统手术方式的改进。方法: 1、剖左胸食管下段癌根治术:左第七肋床进胸,离断第六肋,弧形广泛切开膈肌;替代胃食管床内作食管胃弓上吻合。2、右胸、上腹切口食管中下段癌根治术:腹腔内作膈肌脚区淋巴清除;保留纵膈胸膜或应用后胸壁壁层胸膜所成形的胸膜瓣,将胃封闭在纵膈食管床内。3、三切口食管中段癌切除术:剖右胸保留纵膈胸膜或人工成形胸膜瓣,还其完整的食管床,替代胃管于食管床内;若替代胃置于胸骨后,先在胸腔内前纵膈上下钝性分离,颈部分离离断左侧颈前肌。4、左胸、左颈二切口食管中下段癌切除术:在第七肋床进胸,离断第六肋,弧形广泛切开膈肌,置胃于食管床内达颈部吻合。5、双侧颈淋巴清扫,应用以肩胛舌骨肌下和食管气管旁为重点的局限性清除。结果: 改良1,增加了胸腹腔的暴露有利于肿瘤彻底切除和淋巴清扫,食管胃床内弓上吻合,减少胸胃对心肺影响和吻合口瘘的发生。改良2,腹腔内清除膈脚旁淋巴结较右胸内操作容易和彻底,胸胃固定于食管床内减少了术后胸胃过度膨胀,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改良3,胸内操作胸骨后分离方便效果好,尤其在上纵膈;切断颈前肌减轻了胸骨入口狭窄和食管胃吻合处成角,减少了吻合口瘘的发生。改良4,除胸腹增加暴露外,食管置床内避免了胸胃膨胀。改良5,避免广泛两颈清扫和导致颈胸部的淋巴回流障碍,而致肺部的并发症。结论:各种术式改良增加肿瘤切除淋巴清扫的彻底性,减少了术后并发症,改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 摘要:目的: 探讨食管癌气管、支气管、隆凸浸润早期的CT诊断和术后病理的相关性,提高术前CT食管癌T4分期的准确性。材料与方法:49例颈段及胸上、中段食管癌患者术前行颈、胸部CT扫描,将CT扫描结果与术后病理对照,分析颈段及胸上中段食管癌气管、支气管及隆凸受侵早期术前CT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及与术后病理相关性。结果: 49例颈段及胸上、中段食管癌中,颈段21例,胸上、中段28例。术前CT显示肿瘤侵及气管、支气管及隆凸35例:颈段18例,术后病理证实14例受侵;胸上、中段17例,术后病理证实14例受侵。术前CT诊断未受侵14例:颈段3例,术后病理证实1例受侵;胸上、中段11例,术后病理证实3例受侵。CT对颈段及胸上、中段食管癌气管、支气管及隆凸浸润早期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3.3%、33.3%、76.2%和82.4%、72.7%、78.6%,术前CT诊断与术后病理对照的列联系数分别为0.52、0.77。结论: 术前CT对食管癌气管、支气管及隆凸浸润早期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胸上、中段高于颈段;与术后病理有一定相关性。术前CT检查对食管癌气管、支气管隆凸浸润早期的诊断,并不能作为放弃手术治疗的依据。
  • 摘要:目的: 探讨食管癌贲门癌切除食管胃机械吻合术后重建食管与胃食管反流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50例食管癌术后患者进行了食管胃的压力测定,其中25例尚行了24h食管pH监测和内镜检查及病理学检查,以及35例贲门癌术后患者进行食管胃压力测定,其中20例行24h食管pH监测,15例行内镜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结果: 测压结果显示:吻合口与吻合口下方的静息压相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吻合口上方静息压增高,食管癌组平均为4.28mmHg,贲门癌组平均为3.46mmHg,经比较食管癌组和贲门癌组吻合口上方和吻合口下方差异有显著性(P<0.05)。值得注意的是食管癌组压力值(4.28mmHg)和贲门癌组压力值(3.46mmHg)远低于正常括约肌的静息压(10~45mmHg),因此其抗反流作用的程度是有限的。食管癌组和贲门癌组食管24hpH监测表明食管的酸暴露时间延长,食管酸暴露时间百分比平均分别为11.76和13.88,为正常人的9倍和11倍,反流次数增加,最长反流时间达32min和38min,说明手术后的胃食管反流是客观存在的。内镜检查和病理检查,80.0%的食管癌和86.7%的贲门癌有异常现象及食管炎征象,进一步证实术后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反流性食管炎。结论: 1)食管癌贲门癌切除食管胃吻合术后存在胃食管反流。2)反流的发生不因机械吻合或手工吻合而异。3)反流的发生与术后时间的长短无关。4)24h食管pH监测是最敏感的观察方法。5)半卧位睡眠是预防反流的有效方法。6)反流的治疗主要应用促动力药和粘膜保护剂。
  • 摘要:目的: 探讨非开胸食管拔脱切除颈段食管癌及胃上提、结肠上徙代食管的治疗经验以及喉功能保留的适应证。方法: 以手术为主辅以放化疗的综合治疗组29例,其中T2N03例,T2N13例,T3N06例,T3N17例,T4N05例,T4N15例,均为鳞状细胞癌,行非开胸食管拔脱切除颈段食管癌,21例保留喉功能,重建食管用胃上提(22例)或结肠上徙(7例)。清扫颈部(24例)及上纵隔气管食管旁(14例)淋巴结,甲状腺叶切除术15例,术前或术后肿瘤患者给予放疗;单纯放疗组23例,T2N02例,T2N11例,T3N07例,T3N14例,T4N05例,T4N14例。结果: 综合治疗组3、5年生存率分别为51.85%、37.50%,其中T2期分别为4/4、2/3,13、4期分别为10/23、1/5,喉功能保留率72.41%,术后拔管率76.19%,并发症发生率为27.59%;单纯放疗组3、5年生存率分别为23.81%、20.00%。结论: 颈段食管癌可以行非开胸食管拔脱一期切除肿瘤及周围受侵组织,并尽可能保留喉功能。利用胃上提、结肠上徙重建食管,联合放射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术后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