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学术年会
201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学术年会

201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辽宁丹东
  • 出版时间: 2016-09-09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会议文集:201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以阑尾周围脓肿为例,拟在讨论清营汤的透热转气之法,旨在探讨运用“透热转气”法的时机问题,阐释应在清营养阴之时,还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加入具有宣透作用的药物,以去其壅塞,排除障碍,使气机宣畅,让热邪有出路,使营内之邪热外透到气分而解,如此则能扭转病机,缩短病程,提高疗效.
  • 摘要:文章综述了糖尿病足的多学科协作治疗,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基础上的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具有广泛的临床基础。目前关于糖尿病足的中医辨证分型有多种方式,在临床中将糖尿病足的辨证分型简化为湿热毒盛证、气血两虚证。治疗过程中患者的中医证型亦经常发生变化,随着病情的有效控制,往往由湿热毒盛证转变为气血两虚证,此时在中药治疗方案上亦必须进行相应的改变。此种辨证分型的方法便于临床上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及选择适当的治疗方药。针对湿热毒盛证、气血两虚证糖尿病足分别采用具有清热解毒或祛腐生肌功效的中药外敷,结合“蚕食”清创,是中医外科经典的治疗方法。现代医学针对糖尿病足创面更注重创面床的准备,尽可能清除坏死性负担,将细菌负荷降到可控的水平,维持适度的炎症,并随创面愈合进程而改变或调控修复细胞的生物学行为,使之形成期望的组织。这些方面将极大地改善慢性创面的病理状态,从而促使创面向生理性愈合转变或为进一步治疗打下基础。在创面床的准备过程中较小的创面有可能通过创面收缩和上皮化愈合,而较大的或复杂的创面则改善了局部条件,为手术修复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在(血管)外科的协调下,多学科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糖尿病足的临床治疗,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截肢率、促进创面愈合,提高糖尿病足患者的生存质量。
  • 摘要:糖尿病足溃疡是糖尿病的一个严重的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因糖尿病足溃疡住院治疗在世界范围都是常见的,糖尿病足溃疡的发病原因是多元化的,部分病人的糖尿病足溃疡的治疗结果是截肢,为预防糖尿病足溃疡的恶化,应遵守标准化治疗策略,同时也要加强相关领域多学科的合作,针对个体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达到降低截肢率的目的.
  • 摘要:慢性丹毒、慢性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以及慢性乳腺炎均为中医外科常见疾病,若发病急性期治疗失当,常可迁延难愈,形成慢性病变.而采用温阳法治疗这几种慢性病均有较好疗效.慢性丹毒在治疗上,采用内服以温肾健脾,化瘀通脉为治疗原则处方的中药汤剂,外用金黄膏等消肿止痛膏药。治疗主要用桂枝、肉桂、附子温阳散寒,川楝子、延胡索理气止痛、桃仁、红花活血通脉,茯苓、泽泻祛湿理中,邪郁久多暗耗阴血,导致血虚致瘀,因此在生血补血药中加入当归可补血活血,且重用虫类药如全蝎、蜈蚣等以加强通络作用。针对慢性下肢浅静脉炎患者本虚标实之病理特点,治以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法。常用药物熟地黄、杜仲、当归、牛膝阴阳双补,在补益阴血同时温补阳气,肉桂、细辛、桂枝温经通络,丹参、红花活血通络,炒白芥子、元胡助阳化气,散寒止痛。慢性乳腺炎多因急性期过用清热解毒药或大剂量使用抗生素后,热毒虽退,结块虽有缩小,疼痛轻微,但余邪未净,致气血凝滞、痰瘀凝结,形成僵块。针对慢性乳腺炎发病的病机特点,治疗上采用温阳通络,化瘀散结之法。常使用药物肉桂、桂枝温经通络,川楝子、延胡索理气止痛、桃仁、红花活血通脉,因患者多为哺乳期,往往有继续哺乳的要求,故临床少用细辛、附子以及虫类等有小毒的药物。
  • 摘要:目的:建立胆道梗阻再通大鼠模型,观察胆道梗阻再通后肝功能及肝脏PERK表达变化情况,探索茵陈蒿汤对肝脏的保护作用机制.rn 方法:选择64只成年雄性SD大鼠,分为两组:①梗阻性黄疸再通模型+生理盐水灌胃组(ORW组);②梗阻性黄疸再通模型+中药灌胃组(ORC组).于梗阻后第7天解除梗阻,两组均于梗阻解除后1d、3d、5d、7d每个时相点处死大鼠8只.留取血液标本:检测AST、ALT、TBIL及DBIL含量;肝脏组织PERK蛋白表达、基因表达以及肝组织病理变化情况.rn 结果:生化指标:ORW组及ORC组解除梗阻后AST、ALT均呈下降趋势,ORW组下降趋势表现更加明显(P<0.05).ORW组及ORC组自解除梗阻后TBIL、DBIL均呈下降趋势,ORC组的下降趋势更加明显(P<0.05).肝组织病理:ORC组及ORW组自第3天起,肝细胞变性坏死灶减少,肝组织内炎性细胞含量逐渐减少,纤维组织细胞增生减轻;ORC组肝细胞在病理学改变优于ORW组.肝组织中PERK:两组PERK蛋白的表达量整体上均呈下降趋势(P<0.05),并于第7天时达到最低点,各时相点ORC组PERK表达水平低于ORW组.肝细胞中PERK基因表达也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rn 结论:梗阻性黄疸大鼠模型解除梗阻后给予茵陈蒿汤可以调节PERK mRNA的表达,进而减少因PERK高度表达引起的肝细胞损伤,改善肝脏因梗阻引起的肝功能异常.
  • 摘要:探讨中医药在胆结石预防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并分别就胆结石的中医病因病机、中药对胆结石的预防和治疗作用、胆结石中医辨证分型进行了详细的综述,认为西药治疗胆囊结石症的临床效果欠佳,副作用相对较大,且治疗费用昂贵.那么积极研究高效、低毒、多靶点、多途径、多层次整合发挥作用的中医药疗法,对于预防和治疗胆囊结石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自血管内皮因子被发现以来,其促进血管生长的特异性已被广泛的重视,人体组织的生长离不开血管的滋养,而肿瘤的生长也靠血管来为其提供养分,血管内皮因子被证实有促进肿瘤血管的生成、肿瘤细胞的生成、增加肿瘤淋巴管的数目促进肿瘤的转移的作用,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为靶点控制肿瘤的生长的药物临床已经运用.VEGF作为特异性最强的促进新生血管生成的因子,其在肿瘤组织血管生成和生长的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改善肿瘤组织新生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其淋巴管的数量,促进肿瘤的淋巴转移也己得到试验的证实。以VEGF及其抗体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在临床也已经作为抗肿瘤的重要手段。肿瘤组织表达的血管生成因子不同的亚型都可能产生不同的血管生长因子,这就导致了长期使用某一种血管因子的抑制剂可能导致其他血管因子过度生长。VEGF不仅能促进肿瘤组织的血管生长,也能促进正常人体组织内的血管生长。
  • 摘要:目的:探讨益气化瘀中药对糖尿病大鼠肉芽增生期创面TGF-β/ALK5/Smad2/3通路的影响.rn 方法: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益气化瘀组、益气组、化瘀组、模型组、正常对照组.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和外科方法建立糖尿病大鼠全层皮肤缺损模型,运用Westernblot技术手段分别检测各组肉芽增生期创面成纤维细胞ALK5/Smad2/3的表达水平.rn 结果:糖尿病模型组ALK5/Smad2/3明显高于正常组,益气化瘀组及其拆方组能不同程度的抑ALK5/Smad2/3通路,且益气化瘀组更优于其拆方组.rn 结论:糖尿病创面难以愈合及瘢痕形成的机制可能与ALK5/Smad2/3通路有关,益气化瘀中药可能通过抑制ALK5/Smad2/3通路,加速创面愈合,减少瘢痕形成.
  • 摘要:目的:杂交应用多种外治法治疗难愈性臁疮,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在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的同时,采取中西并举,刀药结合,综合应用中医蚕食清疮法,经皮缝扎法,血管介入,邮票植皮法,中药外敷煨脓长肉法治疗难愈性臁疮35例共45个疮面.结果:痊愈22个(48.9%),显效9个(20%);有效12个(26.7%);无效2个(4.4%).结论:难愈性臁疮需要多种外治法杂交应用,才能取得较好临床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腔内激光联合硬化剂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5年3月,大隐静脉曲张100例,随机分组.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手术安全性一致,治疗组降低了手术并发症.结论:腔内激光联合硬化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比较两组手术的安全性及并发症.硬化剂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美观.
  • 摘要:目的:探讨以疏肝理气、养肝柔肝和清肝利湿为治法的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一贯煎颗粒和龙胆泻肝颗粒对豚鼠胆囊胆固醇结石的影响和差异.rn 方法:75只豚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疏肝组、养肝组和清肝组,用高脂致石性饲料诱导建立豚鼠胆固醇结石模型,其中疏肝组、养肝组和清肝组分别灌胃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一贯煎颗粒和龙胆泻肝颗粒治疗.8周后观察各组结石形成率、胆囊组织形态学变化、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总胆固醇浓度和胆汁总胆红素、钙离子浓度.rn 结果:5组豚鼠结石形成率分别为0、88.89﹪、20﹪、26.67﹪、28.57﹪(p﹤0.01).模型组除总胆红素外各项指标均出现异常,三药物组胆囊粘膜炎症反应明显减轻;血清ALT、AST和TC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其中养肝组AST下降最显著(p﹤0.01),疏肝组TC下降最显著(p﹤0.01);胆汁TBIL浓度无明显变化(p﹥0.05),其中仅清肝组Ca2+下降明显(p﹤0.05,p=0.037).rn 结论:以疏肝理气、养肝柔肝和清肝利湿为治法的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一贯煎颗粒和龙胆泻肝颗粒均可降低豚鼠胆固醇结石模型成石率,改善胆囊组织病理结构和与结石形成有关的生化指标,但其作用之间存在差异.
  • 摘要:皮肤给药是治疗疾病的一种重要给药途径,皮肤给药是中医外科学治疗疾病的重要特色.中医外科内治与外治相并重,因此没有外治法也就不是真正的中医外科了.传统的外科外治剂有膏、丹、丸、散、酊等.有非常深刻的科学和哲学内涵,但是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为了提高人们对外治法与外用药的适应性和依从性,应该对外治给药进行必要的理论研究及方法创新.本文对现代皮肤外用给药系统:膜-贮库型系统、骨架控释型系统、微贮库控释系统、胶粘控制系统的理论与中医外治法进行必要的联系和嫁接.对各种类型粉末药物有效成分释放进行分析,对传统外治药:硬膏、半硬膏、油剂、膏霜剂贮库特点进行对比,创新了柚子皮、丝瓜络、仙人草等新型贮库,探讨了经皮给药系统的优点及局限性.本研究的重点是:探讨一次用药可以在长时间使药物以恒定的速率进入体内,类似于长时间的静脉滴注,可以使得药物以人体内被清除的速率进入体内,以维持恒定的有效的血药浓度,避免了其他给药方法的药液浓度峰谷现象.
  • 摘要:目的:观察自拟中药面膜外敷治疗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寻常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其中两组均采用辨证论治给以口服中药治疗(用药相同),同时两组分别配合不同的外敷药物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维胺酯乳膏组总有效率为65.00%,自拟中药面膜组为87.50%,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内服配合外敷自拟中药面膜治疗寻常痤疮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摘要:湿疹是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病之一,多由于内外因素引起表皮及浅层真皮炎症,并有明显的渗出倾向.本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湿邪、热邪、风邪阻滞于肌表所致。急性期患者主要以湿热为主,常因饮食过度,脾失健运,湿热内蕴复感外邪阻于肌表而发病。亚急性患者多因体质赢弱,脾虚不运,湿邪困阻,肌肤失养所致。慢性患者多因湿热蕴久,血虚生风生燥所致。中医外治法治疗湿疹主要有穴位埋线、局部火针、穴位放血、湿敷、拔罐等治疗方法。治疗疾病时选择多种治疗方法灵活运用互相配合,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中医外治法不会对肾脏造成负担,特别适用于肝肾功能有缺陷的患者,以及哺乳期患者在没有办法内服中药的情况下均可用外治法来加以治疗。
  •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研究,总结此领域当前研究热点话题及梳理知识结构.rn 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关于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相关文献.经Refworks格式转换后,利用CiteSpace软件生成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相关文献的作者、研究机构和关键词的共现图谱,并进行分析.rn 结果:图谱共有259位作者被纳入,形成3个作者团队,3个团队通过作者杨运宽有机的结合;图谱共有221所机构被纳入,其中有7所机构发文量≥5篇;形成后的图谱后共有239个关键词被纳入,其中有15个关键词出现频次≥20次.rn 结论:此领域研究者间缺乏沟通与联系,机构间缺少合作,在通过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科学试验设计不够严谨,存在方法学中漏洞.通过可视化图谱分析后已找出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可着重致力于远期疗效、生存质量分析及复发率的研究,对于已研究疗法中进行更深层面研究,并在已形成体系的疗法基础上探索出新型疗法.
  • 摘要:勃起功能障碍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治疗有其独特优势.李曰庆教授业医40余年,学验俱丰,对该病从心、肝、肾进行论治取得较好效果,本文主要围绕李教授从心、肝、肾进行论治的理论依据及用药经验进行论述,旨在对该病的治疗思路有所启发,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
  • 摘要: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王沛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辨证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经验和用药特点.提出乳腺癌的基本病理特点为肝郁、脾肾两虚为主,以及痰、气、邪毒瘀结;治则以疏肝散结为主,适当健脾补肾;治疗上用药独特、内外结合、整体调治、注重情志及饮食调节,在提高乳腺癌的治疗效果,以及预防复发、改善中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有明显的效果.
  • 摘要:介绍了艾儒棣皮外科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学术思想包括七个方面:熟读深思,实践创新;红升白降,传承丹膏;重视脾胃,节戒饮食;扶正祛邪,治痰为先;巧用药对,直达病所;喜用偏方,简便高效;身心疾病,注重疏导.临床经验包括四个方面:慢性溃疡,内外并治;红斑狼疮,脾肾为本;病分三期,巧治脱发;白疕湿热,三焦同调.
  • 摘要:疮疡是中医外科范围中最普遍最常见的疾病,张庚扬教授在多年从事中医外科的临床及科研教学工作总结,形成了中药药疮疡疾病的特色经验,对其总结,为疮疡病的治疗提供有效方法.对于疮疡病的辨证治疗,张庚扬教授治疗遵循疮疡早期,以消为贵;治疗疮疡,强调扶正固本等治则。并指导制订了用于疮疡病后期的外用药丹黄消炎液。张庚扬教授治疗疮疡病遣方用药特点为后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 摘要:楼丽华教授在炎性乳腺病的研究和临床方面,在全国独树一帜,采用“温通法治疗乳痈”在业内一直广为称颂.本文对楼氏治疗乳痈、粉刺性乳痈、以及炎性乳腺癌三种乳腺炎性疾病进行分析,并通过文献整理方法,从而提出楼氏温通法治疗炎性乳腺疾病的独特学术思想.
  • 摘要:查阅检索全国第1~5批名老中医对痛风的辨证论治经验,共统计37位全国名老中医,171篇文献,建立数据库.通过对文献中痛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的归纳整理,探索当代名老中医对痛风的诊辨规律.
  • 摘要:总结阙华发教授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经验.阙华发教授认为,根据气血津液理论,瘀血化水为本病的主要发病机理.主张以活血利水为主要治法,辅以通络、益气、理气之法.早期,湿瘀互结,侧重利湿消肿;后期,痰瘀互结,侧重化痰软坚、温阳散结.同时注重辨证、辨病、辨体质相结合;灵活运用扶正祛邪、标本缓急治则.
  • 摘要:对近十年中医药治疗甲状腺癌的文献进行调研、分析,从甲状腺癌的辨治思路、疗效研究、实验研究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认为中医药在甲状腺癌治疗的各个阶段均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及应用特色,对目前日益庞大的甲状腺癌术后患者群也能起到降低不良反应、减少复发转移、提高生存质量等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分段外痔切除缝合、内痔结扎并内括约肌松解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环状混合痔提供一种更好的手术方法.方法:将环状混合痔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采用分段外痔切除缝合、内痔结扎并内括约肌松解术;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外剥内扎术.结果:治疗组的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术后并发症临床发生率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分段外痔切除缝合、内痔结扎并内括约肌松解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疗效确切,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肛垫和肛管皮肤,有效地保护肛门功能.
  • 摘要:临床上受便秘困扰的患者多,在我国大多数慢性便秘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接受特殊检查不现实。提出便秘的诊治流程,应根据病情的轻重采取分级诊断、分层治疗的原则。分析了便秘的诊治误区,认为便秘是”小病”,不当回事,不经医生诊治,见秘治秘,认为水果都可防治便秘,对便秘的复杂性认识不清,只求一时疗效,缺乏根本治疗,错把便秘当”肠炎”治疗,对便秘的复杂性不了解,过多相信手术。
  • 摘要:便秘是一种以大便排出困难或者排便时间延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消化道运动功能紊乱性疾病,好发于老年患者,中医治疗便秘以整体观念为指导,对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而且中药具有疗效好、毒副作用少、成本低等优势,常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临床上对于老年便秘患者,应用辛润汤加减,可以增强患者肠功能运动,促进排便。Cajal间质细胞(ICC)是分布于胃肠道平滑肌和神经细胞之间的一类特殊细胞,它具有产生慢波,传导电兴奋和参与神经递质调节的重要功能。胃肠道肌肉层表达c-kitmRNA的细胞为ICC。ICC通过c-kit信号通路调节SP、VIP的分泌,可以增强肠道运动功能。CIC-2的激活,可以促进氯离子的分泌,钠离子进入肠腔,渗透压使水进入肠腔,从而增加肠道水分,起到治疗便秘的作用。辛润汤作为辛润法的代表方,辛润法也通过激活c-kit信号通路和clc-2起到润肠通便的作用。
  • 摘要: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是乳癌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肢的正常功能,造成患者生活不便,生存质量下降.艾灸法是中医外科一种常见的外治方法,可有效改善上肢水肿,提高临床疗效,具有独特优势.本文将对艾灸治疗乳腺癌术后引起的上肢水肿研究现状进行总结.艾灸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是属于中医外治法的范畴。中医外治法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肿胀有其疗效确切,经济安全的特点。同时艾灸通过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改善人体内环境,提高抗病能力。艾灸疗法以中医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为原则,通过特定穴位起到调节脏腑机能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利用艾灸改善乳腺癌手术后患侧上肢水肿同样是目前中医乳腺病科的一个研究方向,其疗效肯定并在本病上显示出很大的优势和发展前景。
  • 摘要: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常发生于产后1个月以内的哺乳妇女,尤以初产妇多见,占乳腺感染性疾病的75%,主要表现为乳房局部结块,红肿热痛,溃后脓出稠厚,伴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中药内服法可通调理机体整体状态来改善乳房局部反应,并且安全有效,产妇可以继续哺乳。中药外敷法,可以快速作用在乳房局部,降低脓肿形成率,减少切开手术对乳房外观的永久损伤。配合手法排乳、针灸、艾灸等治疗方法为母乳喂养提供了良好支持,并且其安全无毒,产妇可继续哺乳,有利于婴儿早期的生长和发育,较大程度上避免了患者承受手术之苦,且费用低、效果好,建议临床推广。
  • 摘要:本文根据国内外已发表的乳腺癌治疗相关文献,主要从乳腺癌治疗相关进展及治疗效果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为制订乳腺癌综合治疗的指南提供一些参考.乳腺癌的治疗是以西医为主的综合治疗,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等为主要治疗手段.中医作为辅助性预防治疗,适用于乳腺癌治疗的各个阶段,对西医治疗乳腺癌是有益的补充,目前研究虽然直接杀灭肿瘤不如西医明显但却可以减毒增效,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尤其对降低乳腺癌的复发转移率有一定辅助预防作用,中医预防乳腺癌有明显作用,可以预防降低乳腺癌的发生率,降低乳腺癌的复发转移率,提高患者生存率,延长无疾病生存时间及总生存时间,同时可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一般病历资料,了解其发病特点、临床特征,提高对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认识,为优化临床治疗提供借鉴.rn 方法:对广安门中医院外科2013-2015年115例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症状体征及其他相关因素等,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分析.rn 结果:发病者女性居多,平均发病年龄波动在33.04±6.59岁.发病女性初潮年龄与全国普查女性初潮年龄无明显差异,其中有孕产经历者居多.较多患病女性发病时距生产时间为1~4年.经产患者平均哺乳时间11.76个月.七成患者来本院就诊前曾在外院接受治疗,其中29例患者接受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治疗方法.单侧乳房发病居多,多数患者为乳房两个及两个以上象限范围发病.乳房病变表现大多数以患侧乳房疼痛、乳房红肿、肿块、脓肿、破溃/窦道症状部分或所有症状相兼,并存在不同程度的乳房疼痛.病变侧乳房乳头凹陷、乳头分泌物、病变侧乳房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体温升高、关节疼痛、皮肤皮疹或下肢结节红斑症状也见于患者.62例患者初次就诊时行催乳素检查,其中9例患者催乳素异常升高.rn 结论:IgM治疗前后的差异不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IgA、IgG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
  • 摘要:乳腺增生病,中医又称为"乳癖",是乳腺组织的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良性增生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单侧或双侧乳房疼痛并出现肿块,乳痛和肿块与月经周期及情志变化密切相关.乳房肿块大小不等,形态不一,边界不清,质地不硬,推之活动.笔者就近几年中西医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及实验研究概况综述如下.中医认为乳癖的病因病机是由于情志不遂,久郁伤肝,或受到精神刺激,急躁恼怒,导致肝气郁结,气机阻滞于乳房胃络,乳络阻塞不通,“不通则痛”,而引起乳房疼痛:肝气郁久化热,热灼律液为痰,气滞、痰凝、血瘀,即可形成乳房肿块。中医药对乳腺增生的治疗方式有很多,并且在行气止痛、消肿散结、调理冲任、活血化瘀、化痰软坚及调畅情志上的功能和疗效值得肯定。现代医学对乳腺增生的治疗主要是内分泌治疗或手术治疗,常用药物分类为激素制剂如雄激素、黄体酮,激素受体拮抗剂如三苯氧胺,抑制催乳素制剂如澳隐亭、达那唑,以及碘制剂、维生素A、E、B6等。
  • 摘要:乳岩在现代医学中称之为乳腺癌,是女性常见肿瘤之一,临床表现为乳房部出现无痛,无热,皮色不变,而质地坚硬的肿物,或推之不移,或表面不光滑,凹凸不平,或乳头溢血,晚期溃疡,凹似岩穴,凸如泛莲.本文通过对古今中医文献的阅读,寻找乳岩炎性样变的相关病因病机,从而对中医治法进行探索归类研究.古今医家多认为,乳腺癌的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在于:正气不足,情志失调,肝气郁结、冲任失调、毒热蕴结。肝气郁结,肝经失于疏泄,气血壅滞,则乳络不畅、乳房结块。中医药则能够通过辨证施治改善乳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放、化疗的毒副作用,调节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生长,延长患者的带瘤生存期。中医治疗作为乳腺癌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可以贯穿乳腺癌治疗的全过程,在早期乳腺癌治疗中可以延缓肿瘤的发展,在中晚期乳腺癌的治疗中,中医药日渐发挥出其辨证施治、调补结合、处方灵活等独特优势。
  • 摘要:目的:浆细胞性乳腺炎(plasma cell mastitis,PCM)是一种良性的乳腺慢性炎症性疾病,单纯手术治疗具有创伤大、易复发等局限性,各种诊治方法优缺点不一.rn 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采用小切口切排清创联合“清消法”中药治疗肿块型伴部分脓肿形成的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观察其临床疗效.rn 结果:小切口切排清创联合“清消法”中药治疗肿块型伴部分脓肿形成的浆细胞性乳腺炎,可明显缩短病程周期,对乳房外形影响小,患者接受程度较高.rn 结论:小切口切排清创联合“清消法”中药治疗肿块型伴部分脓肿形成的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近期观察具有满意的临床效果.对于该治疗的复发情况,有待于后续的随访结果.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的39例该类型的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观察小切口切排清创联合“清消法”中药治疗肿块型伴部分脓肿形成的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近期观察具有满意的临床效果.
  • 摘要:目的:实验观察柴芍乳癖颗粒对模型兔增生乳腺组织Ki-67、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其治疗机理.rn 方法:56只雌兔,抓阄挑出10只为正常对照组,肌注生理盐水;其余为模型制备组,序贯肌注雌孕激素,病理验证造模成功后,将模型制备组随机分为5组:模型对照组、乳癖散结颗粒组和柴芍乳癖颗粒低、中、高剂量组.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予生理盐水,乳癖散结颗粒组予其水溶液(0.56g/kg)、柴芍乳癖颗粒低、中、高剂量组予柴芍乳癖颗粒水溶液(0.47g/kg,0.94g/kg,1.88g/kg)灌胃,每日灌胃1次,连灌3月.末次灌胃24h后处死,取第2对乳腺组织,免疫组化法检测Ki67、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rn 结果:(1)与模型组相比,乳癖散结颗粒组和柴芍乳癖颗粒中、高剂量组Ki-67的表达水平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模型组相比,乳癖散结颗粒组和柴芍乳癖颗粒中、高剂量组Bcl-2表达减弱,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柴芍乳癖颗粒低、中、高剂量组Bax表达增强,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rn 结论:柴芍乳癖颗粒能降低增生乳腺组织中Ki-67的表达,下调Bcl-2的表达水平,上调Bax的表达水平,对兔乳腺组织病理性增生发挥较好的治疗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乳腺病学对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认识,总结中医药诊治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体会.方法:以中医疮疡学、中医乳腺病学理论为指导,以临床诊治认识及经验为依据,对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中医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分期分型、内外治法、护理调摄进行探讨。结果:中医药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存难点、疑点,但已显现“保乳”、“少疤”、“效佳”,“少复发”的特点.结论:中医对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认识亟待完善,使命任重道远,中医药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具有优势及广阔前景.
  • 摘要:中医药是乳腺增生病的重要治法.中医学认为肝气郁滞与乳腺增生病的形成、发展关系密切,在治法中重视疏肝且疗效显著.大量现代临床研究证实了疏肝法对于乳腺增生病的疗效并从多角度阐释了其中的机制,为诠释中医药的抗增生机制和开发抗乳腺增生新药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从中医辨证论治的角度而言,疏肝法适用于肝郁证候的乳腺增生人群,而临床肝郁证常与气滞、血瘀、痰凝、肾虚等证候相伴出现,因此在临床研究中可根据辨证,进一步将乳腺增生患者分为肝气郁滞、肝郁血瘀、肝郁痰凝、肝郁肾虚四种证型进行对比研究。在深刻领悟疏肝法治疗乳腺增生的中医理论基础上,合理应用现代医学的研究模式和技术手段,努力揭示疏肝法治疗乳腺增生的科学本质。
  • 摘要:目的:比较中医透药结合穴位脉冲疗法与口服“乳癖散结胶囊”中成药治疗乳腺增生性疾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rn 方法:选择女性乳腺增生性疾病门诊患者,采取非盲法、随机、平行对照研究.治疗组60例,采取中医透药结合穴位脉冲疗法;对照组60例,采取口服中成药“乳癖散结胶囊”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1个月.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乳房疼痛、乳房增生肿块进行评分并检测性腺激素:促卵泡性腺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孕酮(P)、雌二醇(E2)、睾酮(T)、催乳素(PRL)变化.rn 结果:治疗组在乳房疼痛缓解、肿块缩小及分布减少方面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痊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一致.两组黄体期治疗前与正常值比较,E2、PRL均有不同程度增高,P、T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治疗组E2、PRL下降程度及P、T回升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rn 结论:中医透药结合穴位脉冲疗法治疗乳腺增生性疾病临床疗效显著,尤其针对乳房严重疼痛的患者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少.
  • 摘要:目的:观察补肾中药防治乳腺癌AIs治疗引起的骨代谢异常的临床疗效及其与ERα基因rs9340799、rs2234693位点SNPs的关系.rn 方法:选取110名存在腰膝酸软、关节僵硬症状的接受AIs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对ERα基因rs9340799、rs2234693位点进行单向测序.给予补肾中药汤剂治疗6个月,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清骨代谢生化指标、腰椎骨密度,记录疼痛VAS评分、调查相关症状、观察不良反应及肿瘤有无进展.rn 结果:ERα基因rs9340799、rs2234693位点各基因型受试者治疗后BGP水平的变化存在差异(P<0.05),A/A型、T/T型组中治疗后BGP升高的人数比例(41.4%、43.5%)分别高于A/G+G/G型、C/T+C/C型组(17.3%、20.3%);两位点SNPs与PINP的变化亦具有关联(P<0.05),G/G型、C/C型组PINP升高的人数比例(15.4%、21.1%)低于A/A+A/G型、T/T+C/T型组(45.4%、42.2%);两位点SNPs与治疗后β-CTX的变化均无明显关联(P>0.05).两位点SNPs与治疗后VAS评分的改变及主要症状的改善均具有相关性(P<0.05).rn 结论:ERα基因rs9340799、rs2234693位点SNPs与补肾中药对血清骨形成相关指标、VAS评分及主要相关症状的改善均有关联.治疗后A/A型、T/T型受试者中各项指标改善的人数比例最高,G/G型、C/C型受试者中各指标改善的人数则相对较少.研究尚未发现补肾中药对骨吸收的调节作用与ERα基因多态性相关.
  • 摘要:体表慢性溃疡发病时间长,迁延不愈,给日常护理和经济上带来沉重负担,严重时可导致截肢,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健康.中医外治法在针对肢体慢性溃疡的治疗上有独特优势,了解中医外治法中各种方法治疗慢性溃疡的作用机制,合理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针对难治性溃疡的不同病机辨证施治,积累了许多中医药外治经验,可对于难治性溃疡的治疗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提高了难治性溃疡的治愈率。
  • 摘要:用典型病例加以说明痈疽的治疗过程.痈疽溃脓后,对于身体气虚者,应及时补托,补足正气,托毒外出,袋脓形成后,治宜手法排脓,配合提毒药线引流,使脓出畅通,毒有出路。同时服用补中益气丸,取其补气托毒的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溃脓后,当腐去大半之时,以局部外治为主,宜用生肌散等,具有解毒生新的功效。本病例报道了痈疽治疗的完全经过,强调了痈疽各发病阶段中药及中成药的合理配合使用,肯定了经中医内服、外治及火针排脓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 摘要:尚德俊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经过反复的观察临床应用效果,创立许多临床疗效显著的外用方药.下肢静脉疾病主要有静脉回流障碍和静脉血液倒流两大类疾病,由于下肢静脉功能不全,静脉高压、瘀血,以致静脉瘀阻,瘀血留滞脉络,发生肢体肿胀、沉重、胀痛、疲累等.尚德俊教授认为这些病症都可以应用熏洗疗法,能够促进侧支循环建立,扩张血管,改善肢体的血液循环和微循环,同时能够促进静脉和淋巴回流,消除下肢瘀血肿胀,减轻肢体瘀血状态。
  • 摘要:目的:对早泄辨证分型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总结中医证候变化规律.方法:采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检索1990年1月至2011年7月发表的早泄中医证候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文献25篇,早泄证候分布以肾气不固、心脾两虚、肝气郁结等为常见证型,所占比例为15.32%、11.29%、9.68%.结论:早泄辨证分型以肾气不固、心脾两虚、肝气郁结为主,治以益肾固涩、补益心脾、疏肝理气为多.
  • 摘要:目的:观察柴芍二仙汤联合他达拉非片(每日5mg)治疗勃起功能障碍(ED)的临床疗效.rn 方法:将80例ED患者随机分为柴芍二仙汤联合他达拉非片组(治疗组)、单用他达拉非片组(对照组),各40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及停药1个月后随访时国际勃起功能问卷-5(IIEF-5)评分和中医证候评分(TCMSS)的变化.rn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85%,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个月后及停药1个月后随访时,IIEF-5评分及TCMSS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个月后,IIEF-5评分具有显著差异(P<0.05),TCMSS无显著差异(P>0.05),随访时,IIEF-5评分及TCMSS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1个月后及停药1个月后随访时,IIEF-5评分及TCMSS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rn 结论:柴芍二仙汤基于疏肝补肾活血之功,联合他达拉非片治疗ED的效果要明显优于单独服用他达拉非片,两者联合服用能明显提高IIEF-5评分,改善ED患者勃起功能,减轻相关中医证候,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运用.
  •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不可预见性心理应激对C3H/HeJ雌鼠乳腺的影响及疏肝解郁法对情志因素致乳腺疾病的干预作用.rn 方法:SPF级C3H/HeJ雌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实验第1-10周,空白组无干预,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给予慢性多重复合应激.实验第11-14周,空白组给予蒸馏水灌胃,模型组给予慢性多重复合应激及蒸馏水灌胃,中药组给予慢性多重复合应激及舒肝颗粒灌胃,西药组给予慢性多重复合应激及他莫昔芬灌胃.于实验0周、第10周、第14周后分别观察并记录小鼠生物表征变化;于实验第14周后处死小鼠,无菌条件下取小鼠乳腺及其周围皮肤用于组织学观察.rn 结果:第14周药物干预结束,肉眼观察个别小鼠乳腺突起明显,四组间有差异,西药组小鼠乳腺突起发生率较多.镜下乳腺组织病理观察,除空白组外其他三组均有不同程度的腺泡数目增多,导管扩张,管腔内有分泌物,细胞层数增多、细胞密集等增生改变.其中,模型组和空白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模型组增生程度明显高于空白组.中药组和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中药组增生程度低本研究中的C3H/HeJ雌鼠乳腺组织ER、PR大多数为阴性表达,Ki-67为高表达.rn 结论:慢性不可预见性心理应激可以增加C3H/HeJ雌鼠乳腺增生的发生率,说明慢性复合应激对乳腺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在慢性心理应激干预的过程中,舒肝颗粒可以降低乳腺增生的发生率.C3H/HeJ小鼠的乳腺雌激素核受体均为阴性表达,与人类乳腺雌激素核受体的阳性表达不同.巧合的是,C3H/HeJ小鼠乳腺Ki-67均为高表达.这和人类更年期的女性乳腺中ERα表达与细胞增殖标记之间呈负相关的现象吻合.Ki-67高表达可能是C3H/HeJ雌鼠自发乳腺癌的原因.
  • 摘要:目的:探讨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乳管镜下分型与中医证型相关性.方法:100例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均有活检病理证实和乳管镜检查,回顾性分析不同中医证型的乳管镜下特点.结果:100例中乳管镜下表现为Ⅰ型8例,其中6例为肝经郁热证,2例为正虚邪滞证;Ⅱ型42例,其中肝经郁热证5例,正虚邪滞证37例;Ⅲ型50例,其中肝经郁热证44例,正虚邪滞证6例.结论:浆细胞性乳腺炎乳管镜下分型与中医证型在本病的演变过程上趋于一致,乳头溢液患者行乳管镜检查可以对中医临床辩证提供更加细微的依据.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