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语
源语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239篇,主要集中在常用外国语、语言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94407篇;相关期刊180种,包括学园、华章、辞书研究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2烟台全国翻译学辞典暨译学理论研讨会等;源语的相关文献由264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娜、乔迎新、关文义等。
源语—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94407篇
占比:99.75%
总计:94643篇
源语
-研究学者
- 王娜
- 乔迎新
- 关文义
- 叶君武
- 何佳
- 何晴霞
- 关向峰
- 刘兰
- 吴开心
- 周德艳
- 孙媛
- 孙海琴
- 张保培
- 张喜荣
- 张娟
- 张怡
- 张春良
- 张晨凤
- 张爱玲
- 徐航
- 曹建春
- 朱靖波
- 杜涵
- 杨东益
- 杨海莉
- 王强
- 王燕
- 王瑛
- 王茹花
- 王言
- 祁春燕
- 秦琼芳
- 肖桐
- 蒙巧
- 郑伟
- 韩戈玲
- 高峰
- 黄静
- Na Mengjiao
- 于媛
- 于文华
- 于洋
- 付天军
- 付晓丽
- 任晓琳
- 任欢
- 伍先禄
- 何剑波
- 何婷婷
- 何红
-
-
于洋;
高峰;
贾爱明;
董妍妍;
李响;
尹雪梅
-
-
摘要:
本文以我国翻译家高健的翻译协调论为指导思想,结合中医哲学“天人合一”的核心理念,从“协调”的角度对中医文本英译的策略进行剖析,阐释翻译协调论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于中医文本英译的必要性,论证“协调”是平衡译者与作者、作者与读者、译者与读者双方都能接受的有效途径。通过对所列举中医典籍中的源语及其译文进行比较分析,阐述了形合与意合、归化与异化作为翻译协调论的主要手段在中医文本英译中的作用,结合汉英语言文化差异,论证了在中医文本的英译过程中,合理协调形合与意合、归化与异化、译者主客观性、译文形式与内容等关系,并根据实际需要动态地重构原文信息,对于有效提高译文的质量和可读性,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
-
李捷
-
-
摘要:
本文从目标语倾向原则讨论了地名的英汉互译问题.依据地名单一罗马化国际标准,全球地名译拼写统一使用罗马字.英语使用罗马字体系,汉语使用汉字体系,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码.为了更有效地将两种语系的地名翻译出来,本文提出了"目标语倾向原则".根据此原则,翻译英语地名时,应选用高频汉字,最好读音接近地名源语;将汉语地名以拼音形式转写成英语地名时,应以英语读音的形式来标注其读音,以便英语受众阅读,提高译文质量.
-
-
-
于文华
-
-
摘要:
"等效"作为翻译理论和实践的核心概念,一直受到翻译界学者的关注.本文较为系统地评述了20世纪中叶的几位学者对"等效"的定义、性质和实用性等问题的不同理解,旨在理性地审视翻译中"等效"的问题,并有效地指导翻译实践的开展.
-
-
-
-
-
-
-
-
张燕
- 《2002烟台全国翻译学辞典暨译学理论研讨会》
| 2002年
-
摘要:
本文阐述了本文中的"信"(此信)与"信、达、雅"中的"信"(彼信)字的区别,指出本文中的"信"是包含"信、达、雅"中的"信"的含义并且涵盖了所有的翻译所触到的各个层面:字词句、语法、篇章、风格、文体、个性化的语言等。本文通过分析、讨论几个有代表性的西方学者的翻译标准和中国学者的翻译标准,从而得出结论:无论是泰特勒的三原则,还是奈达的四个翻译标准;无论是严复的"信、达、雅",还是傅雷的"形似神似",都是对"信"的阐述和在各个层面上的展开论述。最终是对"信"的无限接近和再现。
-
-
张燕
- 《2002烟台全国翻译学辞典暨译学理论研讨会》
| 2002年
-
摘要:
本文阐述了本文中的"信"(此信)与"信、达、雅"中的"信"(彼信)字的区别,指出本文中的"信"是包含"信、达、雅"中的"信"的含义并且涵盖了所有的翻译所触到的各个层面:字词句、语法、篇章、风格、文体、个性化的语言等。本文通过分析、讨论几个有代表性的西方学者的翻译标准和中国学者的翻译标准,从而得出结论:无论是泰特勒的三原则,还是奈达的四个翻译标准;无论是严复的"信、达、雅",还是傅雷的"形似神似",都是对"信"的阐述和在各个层面上的展开论述。最终是对"信"的无限接近和再现。
-
-
张燕
- 《2002烟台全国翻译学辞典暨译学理论研讨会》
| 2002年
-
摘要:
本文阐述了本文中的"信"(此信)与"信、达、雅"中的"信"(彼信)字的区别,指出本文中的"信"是包含"信、达、雅"中的"信"的含义并且涵盖了所有的翻译所触到的各个层面:字词句、语法、篇章、风格、文体、个性化的语言等。本文通过分析、讨论几个有代表性的西方学者的翻译标准和中国学者的翻译标准,从而得出结论:无论是泰特勒的三原则,还是奈达的四个翻译标准;无论是严复的"信、达、雅",还是傅雷的"形似神似",都是对"信"的阐述和在各个层面上的展开论述。最终是对"信"的无限接近和再现。
-
-
张燕
- 《2002烟台全国翻译学辞典暨译学理论研讨会》
| 2002年
-
摘要:
本文阐述了本文中的"信"(此信)与"信、达、雅"中的"信"(彼信)字的区别,指出本文中的"信"是包含"信、达、雅"中的"信"的含义并且涵盖了所有的翻译所触到的各个层面:字词句、语法、篇章、风格、文体、个性化的语言等。本文通过分析、讨论几个有代表性的西方学者的翻译标准和中国学者的翻译标准,从而得出结论:无论是泰特勒的三原则,还是奈达的四个翻译标准;无论是严复的"信、达、雅",还是傅雷的"形似神似",都是对"信"的阐述和在各个层面上的展开论述。最终是对"信"的无限接近和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