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清前期

清前期

清前期的相关文献在1954年到2022年内共计37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9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36282篇;相关期刊243种,包括北京社会科学、社会科学辑刊、满族研究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福建省社科界第五届学术年会——福建历史学研究30年回顾与展望学术论坛、中国历代货币新收获学术会议、2004年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清前期的相关文献由320位作者贡献,包括尤世彪、邓涛、刘正刚等。

清前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69 占比:1.01%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6282 占比:98.98%

总计:36655篇

清前期—发文趋势图

清前期

-研究学者

  • 尤世彪
  • 邓涛
  • 刘正刚
  • 张杰
  • 吴建雍
  • 余也非
  • 兰雪花
  • 周琼
  • 崔欣
  • 朱眉叔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王娣
    • 摘要: 清前期,为了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统治,维护边疆稳定,清政府对东北地区的满语教育,特别是对汉人及八旗汉军的满语教育非常重视,兴办了大量的八旗官学、义学,在汉人中推广普及满语文教育。在东北地区通行满语的环境中,汉人主要通过八旗官学、义学、私塾、自学等形式学习满语,其中,八旗汉军子弟可以进入八旗官学、义学接受正规的满语文教育,担任各驻防城的下级官员,成为清政府的统治力量;众多的汉族流人、流民、民人等汉人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通过私塾、自学等形式学会满语与当地人沟通交流,融入满族社会。汉人的满语学习,架起了满汉沟通交往的桥梁,增进了文化交流,加快了东北地区的教育发展,促进了满汉民族融合,对于东北地区的开发与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 王华丽; 靳阳春
    • 摘要: 书院是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教化的重要承担者和实施者,是社会文化控制的重要力量。清前期汀州地方官员创建和复建33所书院,大部分是在雍正朝之后创建的,尤以乾隆朝居多。究其原因,一是清前期朝廷书院政策由消极压制逐步转变为支持倡建,汀州府积极响应朝廷政策;二是汀州府社会动荡不安,出于整顿社会秩序的需要大力建设书院;三是国家权力向乡村渗透,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在不断加强。清前期汀州书院的建设,是汀州地方政府把书院作为加强社会控制、稳固统治秩序、强化专制皇权的重要手段。
    • 王子涵
    • 摘要: 顺治初年,清廷在中原的统治尚不稳固。为了保证北京的安全,清廷仿照盛京旧制,在京城设置了用于军事报警的信炮,以便驻京八旗可以迅速聚集御敌。这一措施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的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信炮制度。学术界对这一制度的研究已较为成熟,但通过翻阅清代档案,仍可发现一些北京信炮制度尚不为人熟悉的内容。一、清初北京信炮的设置顺治元年(1644),清廷入关并定都北京。但当时清廷在关内的根基不稳,南方反清势力仍具备一定实力。
    • 韩燕仪
    • 摘要: 岸商是在清前期淮南盐贸易中为扬州运商处理江西、湖广公共口岸盐务的代理商。岸商出现的经济原因和经营条件、业务往来和信息传递、销售模式和营销策略充分体现了岸商的特征:岸商的出现是运商基于市场交通通讯条件作出的经营选择;岸商经营受到食盐专卖的制度约束;岸商需要遵守委托代理的商业规则;岸商是自负盈亏、灵活自主的经营主体。岸商是在国家专卖制度之下,依赖市场状况和商业规则而自主经营的商人群体。由此揭示出清前期官督商销的食盐贸易实际运作,是在官府监督下由不同盐商进行自主经营的体系。岸商的经营活动也说明,他们对运商具有强烈的依存关系,随着扬州运商的兴衰而兴衰。
    • 高颖
    • 摘要: 清前期,禅宗美学大规模融入陶瓷山水画并对其产生重要影响。清初,陶瓷山水画在“南北宗论”及“清初四僧”影响下而禅意盛行;清康熙中晚期,受“清初四王”影响,陶瓷山水画的禅意表达正统化;清雍正时期,陶瓷山水画受雍正帝痴迷禅宗影响而禅意浓厚。
    • 徐洁
    • 摘要: 从后金开始,努尔哈赤就接受明朝统治,认同“大中国”的框架。皇太极建立清朝,便已经明确了“大中国”意识。后继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诸位清朝皇帝建构了“大中国”概念,发展了“中国”认同意识。在清代,历史上以中原王朝统治区域为主的“中国”概念得到延展,使中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最终定型,“中华民族”实体在乾隆时期已经形成。
    • 杨双利
    • 摘要: 中国灾荒史的研究已有百年历程,清代灾荒史的研究成果颜为丰富。《清前期重大自然灾害与救灾机制研究》一书,对清前期重大自然灾害和救灾机制进行了系统总结与细部分析,在既往研究基础上实现了问题的新解法、概念的新解读、观点的新闸发、制度的新解释,并兼论历史评判与现实关怀,将清代灾荒史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 付永杰
    • 摘要: 顺治及康熙时期,清廷将杜规避作为制定地方官病假制度的唯一考量。雍正时清廷在题补缺激增,对熟悉当地风土之员的需求增大后,首次系统地作出留人才的规定,并在法律上将留人才提高到与杜规避并重的位置。乾隆时清廷在国家层面首次正视回籍医治是对官员人文体恤的重要体现,确立了以杜规避、留人才、展体恤共存并重为中心的病假制度,补足了以往此三项不能共存,欲图其一二必弃余项的短板。为此,清廷制定了较为缜密的法条,主要包括委员验看、重惩捏病、坐补原缺等。乾隆朝是清前期地方官告病及其相关政策最完善的时期,此时病假制度已着眼于如何预防官员患病。可见,乾隆时期是清朝立国以来给予官员人文关怀最鼎盛的时期,也说明清廷政策统筹能力、执政驾驭水平已达到相对成熟的阶段。
    • 张慧
    • 摘要: 本文以福宁府区域为考察范围,梳理出清前期福宁主政官员对该地方的治理情况,讨论其治理特点、原因及对当地的影响。顺治至康熙时期,主政官员的治理不显,这与当时整体大环境的动荡有关。雍正时期治理成效方才初显,乾隆时期则取得长足进步。
    • 尹建东; 王联智
    • 摘要: 清前期滇西南地区出现的社会变乱以及王朝的种种应对措施,促成了该区域社会全方位的互动和整合。在经历了改土归流、土司动乱、族群冲突等一系列社会起伏、动荡后,滇西南社会内部更多的是以经济、文化渗透融合的方式缓慢地发生变化,呈现出区域族群、社会逐渐整合进王朝国家的历史进程——“边疆内地化”的进程。这个过程虽然表现为清王朝“自上而下”的开发治理活动,但实际上它并不是王朝主动征服与地方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边疆社会与王朝之间的双向调适和彼此互动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清前期滇西南社会的政治生态及其变迁,反映了国家力量支配下边疆政治体系建构的内在逻辑,同时也是边疆社会文化与族群身份重构的具体表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