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退田还湖"的动力源于"围湖造田"妨碍水利。但何时妨碍水利,取决于湖泊水位升降;进而"退田还湖"的周期与极端气候事件紧密关联。尤其特大洪水以极端方式暴露"围湖造田"妨碍水利的严重性,更能引发社会诉求。"退田还湖"的完整过程包括禁围—拆围—界围三个阶段。但所见资料,大都止步于第一阶段。1930年代太湖"退田还湖"的典型性在于,在接连遭遇极端气候事件的冲击下,走完了三个阶段,即1931年大水之后,禁围;1934年大旱之后,拆围;1935年大水之后,界围。通过区域差异比较,"退田还湖"的成效既受制于地理条件,也取决于制度、体制与机制。从某种意义上说,"退田还湖"不仅是政府行为,更是财政意义上的,其成败是由国家财政能力决定的;同时,"疏浚整治"势必相辅而行。否则,即便"退田"也终将无法"还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