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涵化

涵化

涵化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245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民族学、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560794篇;相关期刊195种,包括广西社会科学、贵州民族研究、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建会30周年学术研讨会等;涵化的相关文献由300位作者贡献,包括祁进玉、常永才、贺腾飞等。

涵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4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60794 占比:99.96%

总计:561039篇

涵化—发文趋势图

涵化

-研究学者

  • 祁进玉
  • 常永才
  • 贺腾飞
  • 冯天瑜
  • 李建勇
  • 燕道成
  • 蔡骐
  • 刘成群
  • 刘文英
  • 吴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马紫琦; 裴永亮
    • 摘要: “涵化”亦称“文化摄入”,作为文化人类学在人类文化变迁角度的重要的研究领域,对“涵化”的相关研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逐步开展并逐渐深入。同时在博物馆界出现并广泛开展的“新博物馆运动”使人们认识到博物馆作为特殊的文化场所其本身具有的涵化能力。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现代博物馆要突破自身发展局限性,通过开辟新的发展思路、推进数字化建设、提高工作能力、提升博物馆服务质量和展览阐释能力等手段提高自身发挥“涵化”能力,努力为现代社会营造和谐发展的文化氛围。
    • 李虎
    • 摘要: 民歌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歌曲形式,也是每个民族劳动人民的传统歌曲之一。我国民歌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原始社会开始,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将狩猎、仪式、求偶等活动以歌曲的形式表达出来,如《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这就是一首经典的民歌,表达的是当时狩猎劳动的全过程。羌族民歌是我国各民族民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既是羌族民族文化特色的具体体现,也是记录羌族人民生产劳动、日常生活的重要载体,其演唱风格能够直接体现民族文化内涵。本文简要分析羌族民歌历史发展及其结构特征,分别对羌族民歌的演唱风格、基于羌族民歌演唱风格的涵化性进行深入探究。
    • 李晨灿; 邸敬存
    • 摘要: 许多地方高校新闻学专业存在“专业认同”之困。从“群体认同”视角切入,本文以为建构“专业认同”应该从知识、价值、情感三个维度着手。在教学上要回归常识,传授扎实基础知识、注重专业实践、培养精湛技能;教师则要回归学术,建构“教化权力”;新闻学教育则要回归“人文”,涵养价值与情感。在具体措施上,本文提倡推行学业“导师”制、强化师生互动;采取非常策略“培优”,以打通主流媒体就业途径;注重日常教育“仪式”,以“尊重”和“关爱”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 韦红硕; 杨丽文
    • 摘要: 针对桂东广府区乡土建筑的变迁历程,从文化涵化的视野出发,以桂东广府区乡土建筑为研究对象,结合文化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文化地理学等理论基础的多学科研究方法,总结桂东广府区乡土建筑变迁潜在的内生逻辑,并概括为人口、生活、生产、文化4个维度。研究发现桂东广府区乡土建筑的变迁蕴含文化涵化与文化认同现象,主要表现概括为“建筑形式干栏化”“建筑布局灵活化”“建筑材料多元化”的特征。研究表明,桂东广府区乡土建筑发生变迁的原因不仅是建筑层面的适应气候与地形,更是文化层面对桂西百越文化的认同。
    • 刘成群; 高云鹏
    • 摘要: 许有壬虽系北人,但生长于南方,深受南方文化环境的影响."延祐开科",许有壬成为首科及第者,因而对"延祐儒治"的指导者李孟充满景仰,同时也着手学习姚燧文章.在李孟、姚燧等人的引导下,许有壬不但对北方文脉有了深刻认知,同时还在促进北方文脉与理学的合流即建构北方学统层面起了一定的作用.许有壬虽然乐于推动南北文化的涵化,但他的北方儒学立场是十分明确的.
    • 李文钰; 海路
    • 摘要: 在《果洛教育空间的结构与功能》一书中,作者朱洵以果洛藏区的民族教育为研究对象,以结构与功能视角完整地呈现了果洛藏区的历史背景与教育现状,深刻分析了在落后的教育水平之下,果洛藏区学生却在国家认同、民族团结等重要国家观念中表现出更为积极、稳健的心态的原因。特别通过濡化、同化和涵化“行动三态”的理论框架,剖析了寺院教育、学校教育、媒体教育与“传统”身份认同、“国家”身份认同、“现代”身份认同之间的联系,指出博弈的关键是双语教育,并对果洛藏区的多元教育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其写作特色:一是历时与共时互文的整体构造;二是结构功能主义与“意识三态观”有机结合的理论视角;三是个案研究与主客位研究相互交融的研究方法;四是严谨不失活泼、平实不乏深刻的语言艺术。
    • 王紫涵
    • 摘要: 聚落空间形态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文化变迁是聚落空间形态演化的内核动力.位于"藏彝走廊"的硗碛藏族乡因其地理和文化的边缘性成为历史上民族交融的重要区域,其文化变迁呈现出和谐渐进的涵化状态.本研究通过地方志以及史料记载,梳理不同历史时期硗碛地区文化及聚落空间特征,总结出涵化驱动下硗碛地区聚落空间形态变迁的创新、共生和延续机制,为藏寨保护与开发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
    • 包世潭; 郭丽娜
    • 摘要: 近代法国文学界在中国诗歌法译实践中认识到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在意义和语言形式上均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认为"诗不可译".尽管如此,再现中国诗歌的意境和语言之美仍然是法国文学界的理想.18-19世纪中国诗歌法译有三种模式:传教士的索隐式翻译、专业汉学家的学术翻译和职业文学家的自由翻译.索隐式翻译是一种策略性偏离,汉学翻译力求忠实于诗歌原意,自由翻译则是创造性接受.从美学角度看,三种翻译模式之间并无明显界限,法国文学界对中国诗歌艺术的接受呈现涵化和本土化两个面相.涵化的典型案例是《玉书》发行,推动法国诗歌从格律体走向自由体;本土化表现为中国诗歌通过法语语言再现,意境符合译者所在时代的审美趣味.
    • 曾小珍
    • 摘要: "格义"是印度佛教东传初期中外佛教僧人运用于佛经翻译的一种译经方法.涵化是西方解释异文化间接触后发生文化变迁的一种理论.本文旨在通过比较分析格义与涵化这两个概念,得出一些关于中西文化交融过程中的反思,并通过对格义方法的运用和异文化间涵化的比较分析以期寻求一种异文化间和平共处的解释范式.
    • 李文钰; 海路
    • 摘要: 在《果洛教育空间的结构与功能》一书中,作者朱洵以果洛藏区的民族教育为研究对象,以结构与功能视角完整地呈现了果洛藏区的历史背景与教育现状,深刻分析了在落后的教育水平之下,果洛藏区学生却在国家认同、民族团结等重要国家观念中表现出更为积极、稳健的心态的原因.特别通过濡化、同化和涵化"行动三态"的理论框架,剖析了寺院教育、学校教育、媒体教育与"传统"身份认同、"国家"身份认同、"现代"身份认同之间的联系,指出博弈的关键是双语教育,并对果洛藏区的多元教育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其写作特色:一是历时与共时互文的整体构造;二是结构功能主义与"意识三态观"有机结合的理论视角;三是个案研究与主客位研究相互交融的研究方法;四是严谨不失活泼、平实不乏深刻的语言艺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