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体育人类学

体育人类学

体育人类学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63篇,主要集中在体育、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人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0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33302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拳击与格斗、体育科技文献通报、体育科学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0年民族体育学术大会、2017国际体育与健康学术论文报告会暨第八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五届全国民族体育学术研讨会等;体育人类学的相关文献由206位作者贡献,包括胡小明、谭广鑫、杨海晨等。

体育人类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0 占比:0.48%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3302 占比:99.51%

总计:33465篇

体育人类学—发文趋势图

体育人类学

-研究学者

  • 胡小明
  • 谭广鑫
  • 杨海晨
  • 倪依克
  • 万义
  • 仇军
  • 刘文燕
  • 张洁
  • 汪雄
  • 王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谭华
    • 摘要: 我与《民间武术与社区发展:一个北侗“功夫村庄”的体育民族志研究》一书的作者张忠杰相识多年。记得在2015年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年会“体育人类学”专题会议期间,张忠杰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苗族武术史料搜集、整理与研究》的开展刚起步,当时我们讨论研究了一些搜集武术史料的思路,建议他不仅要在正史和档案馆藏中去寻找史料,也要在一些文集、野史中寻找史料,更要到田野中去采集口述史料,而采集口述史则正是体育人类学研究的一项专长和优势。2017年,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中国体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研讨会在中央民族大学举办,张忠杰也参加了此次大会。
    • 倪依克
    • 摘要: 《作为文化块茎的传统武术:南部侗族黑虎拳的民族志研究》一书是民族传统体育学领域甚至整个体育研究领域中首部以文化块茎为理论主线的学术专著,预计会具有较为显著的创新价值。该书是跨越谱系和学科界限的经典理论,是在传统武术研究中与时俱进的试新与应用,可谓是“架骨明朗、肉血饱满”,难能可贵,亦是立新之举;该书在翔实的民族志田野调查中向我们展示了另外一种思考民族体育传承、发展的方式与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体育人类学的研究范式。
    • 刘雅宁; 杨长明; 于军洲
    • 摘要: 秋千,根据清翟颢《通俗篇》记载在齐桓公时期传入中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深受百姓喜爱。其中朝鲜族秋千是朝鲜族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之一,现今已成为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表演项目和竞赛项目,是一项具有表现女性特点的比赛。研究朝鲜族秋千的近代发展脉络,对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此项目具有积极作用。前后两次到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进行田野调查,并对朝鲜族秋千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从体育人类学视角出发,对朝鲜族秋千的近代化发展进行研究分析。
    • 王媖娴
    • 摘要: 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体育人类学在中国蓬勃发展,其成果主要集中于对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基础问题的探讨,以及以人类学的理论思辨或经验个案展开的民族传统体育研究。通过将中西体育人类学各自的发展历程进行比较,中国体育人类学在学术队伍与学科对话,前沿理论、方法的借鉴与生发,以及研究领域的定位三方面仍可进一步强化。在新时代背景下,宜在既有基础与特色之上,从打破学科壁垒、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加大对都市体育现象的关注、提升研究的应用价值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 潘嘉峪
    • 摘要: 目的:分析21世纪以来我国体育人类学研究领域的研究状况,便于相关研究者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问题。方法:该文以CNKI数据库中2000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我国体育人类学研究相关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Space对其进行知识图谱结构的可视化分析。结果:检索范围内我国体育人类学研究已发表的论文共141篇,年发文量呈马鞍式增长,波动较大,但整体呈上升趋势;21世纪以来,研究热点主要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人类学、人类学、民俗体育、田野调查等;研究前沿主题涵盖民族传统体育、田野调查、民族志等方面。结论:基于知识图谱分析,近年来我国体育人类学研究者从多学科、多领域开展了广泛研究;从研究内容来看,与其他领域的结合研究较多,如社会学、民族学等,但体育人类学的基础研究不足,有待加强构建和完善。
    • 郭军
    • 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厘清特纳的“仪式原动力理论”提出的田野基础,并归纳出该理论的核心观点,继而选取傈僳族“爬刀杆”为研究个案,通过参与观察、口述史、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撰写“爬刀杆”实践过程的民族志,以此为基础对特纳的理论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显示:特纳标榜的“仪式原动力理论”的“普适性”和“解释力”未能在本案中得到验证。研究认为,特纳的理论具有一定的缺陷,对傈僳族“爬刀杆”仪式的实践逻辑的研究丰富和补充了仪式原动力理论。
    • 孙德朝
    • 摘要: 地缘与血缘相结合的彝族“原生态舞蹈”——彝族蹢脚舞具有联结个体、群体和社会记忆凝聚性结构功能,蹢脚舞身体活动符号具有还原和呈现个体、群体和社会文化记忆特质。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考察法、口述史等研究方法,运用文化记忆理论对彝族蹢脚舞文化符号及文化记忆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彝族蹢脚舞与神话和英雄崇拜相依附——是彝族个体、群体身体记忆和身体社会实践的产物;彝族蹢脚舞与彝族图腾崇拜内在关联——是彝族个体、群体在生活框架中身体实践综合表征;彝族蹢脚舞与彝族“生命”“生存”“生活”地域人文环境相依托——是彝族个体、群体实现“三生”教育身体记忆社会实践的产物;彝族蹢脚舞与“宗教祭祀”“节日庆典”关系不可剥离——是彝族个体、群体实现“宗教祭祀”和“婚礼仪式”身体记忆社会实践的鲜活表达。彝族蹢脚舞贯穿了人类和谐的三大维度:在历史的纵向上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在社会化横向上贯穿了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在纵横交汇点则具有弥合人自我内心平衡和不平衡的记忆特质。
    • 耿兴敏; 高锋
    • 摘要: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具身认知等研究方法,对国内外拉班理论研究的主题热点进行梳理和探讨。结果呈现,拉班舞谱记录和自动生成、拉班动作分析、拉班舞动治疗、拉班教学实践5个热点主题,根据国内外拉班研究的前沿议题,结合体育人类学的学科特点,最终提出以拉班记谱法记录体育身体动作、以拉班动作分析解析身体动作情感、以身体动作探寻民族文化、以“教育体育”理念推行素质教育的体育人类学实践方略。拓展了体育人类学原有身体动作分析法的局限,为体育人类学尽快成为一门具有独立体系的学科提供学理支撑。
    • 摘要: 2022年8月3日,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体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河北体育学院承办,《体育学刊》《河北体育学院学报》协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体育文化建设”为主题的第五届中国体育人类学年会在河北石家庄顺利召开。体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王建民教授、华南师范大学谭华教授、北京体育大学熊晓正教授、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崔乐泉研究员、云南大学何明教授等国内知名专家和来自全国的体育人类学学者参加了本次年会。
    • 朱晓红; 白晋湘; 万义; 谌晓安
    • 摘要: 从体育人类学研究视角,运用田野调查、文献资料、动作分析等研究方法及符号学理论,追溯土家族原生态仪式“铜铃舞”的历史源流,解析其仪式程序及动作结构,并对“铜铃舞”文化符号的表征功能和意义进行阐释。研究认为:土家族铜铃舞在过去被形化为人神沟通交流的酬神仪式,是满足人类精神信仰与美好心愿的寄托,但从身体的表现形式分析,这种身体的实践过程实质为一个完整的民俗体育活动,其展现具有娱乐、表演、健身、健心和特殊性的民族文化形态,是凝聚族群文化记忆的一种身体活动,它维系着社会、群体与个人的身份认同。该研究对土家族民族体育文化研究的深化和拓展有着重要意义,旨为土家族身体活动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迪。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