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海洋政策

海洋政策

海洋政策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213篇,主要集中在海洋学、法律、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6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25822篇;相关期刊120种,包括东方法学、东南亚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山东省农业历史学会2015学术年会、丝路的延伸:亚洲海洋历史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二届中国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暨首届中国海洋文化经济论坛等;海洋政策的相关文献由217位作者贡献,包括金永明、王鼎杰、周怡圃等。

海洋政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6 占比:0.75%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25822 占比:99.18%

总计:26035篇

海洋政策—发文趋势图

海洋政策

-研究学者

  • 金永明
  • 王鼎杰
  • 周怡圃
  • 李宜良
  • 白斌
  • 党晓虹
  • 刘璐璐
  • 吴建每
  • 孙悦民
  • 张玉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旭东
    • 摘要: 清政府在清初的内外情势变化之下制定了一系列严厉的海禁政策来完成其政治上巩固统治、经济上争夺贸易控制权、军事上对抗东南沿海反清力量的总体战略。在法令颁布与政策执行之中,在禁海与开海之间,其权衡与反复的历史情况是极为复杂的。清初所实施的海禁政策对其统一进程的影响也是充满两面性的,但其治策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有其内在的逻辑合理性。不宜以后世形成的关于“开放”与“封闭”的观念来笼统地批判清初包括海禁在内的海洋政策
    • 单天雷
    • 摘要: 近年来,韩国在海洋非传统安全领域构建起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事安全管理以及海上治安多管齐下的实施架构,通过多部门间的密切协作,积极打造涉海综合治污体系、优化海事安全管理系统、强化海上治安管辖能力,同时积极推进双边和多边海洋非传统安全合作。然而,其政策实施也面临着来自国内政治运行的负面影响、涉海力量整合对域内海洋争端的激化、区域合作机制不完善以及国家间争议不断使互信水平难以提升等阻滞性问题,致使实践效能无法得到完全发挥。
    • 梁思琪; 董阳; 李琦
    • 摘要: 2022年7月,《科学》(Science)中“政策论坛”(Policy Forum)栏目共计刊发4篇文章,主题聚焦海洋政策、科研基础设施、水文治理以及全球卫生等领域,可以概括为3个主要方面。一是关于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倡导。当前,研究型企业正在呈现开放性、可及性的特征,同时,快速响应类研究(如新冠肺炎疫情)和跨国复杂性问题(如供应链)的大量涌现,迫切需要其开展组织模式和业务流程的深度转型,积极参与共建“开放研究共享空间”(Open Research Commons,ORC),基于公私合作机制.
    • 陈榕猇
    • 摘要: 苏哈托时期诞生的“群岛观”和佐科维的“全球海洋支点”构想都深刻影响着印尼海洋政策的构建路径和取向.这些印尼政治精英的海洋战略构想不仅植根于印尼历史上的海洋意识和海洋文化,并且与地区秩序、区域大国和中等强国身份,以及国内政治背景等现实利益诉求息息相关.从“海洋的领土化”的“群岛观”到“领土的海洋化”的“全球海洋支点”构想的转变,不仅标志着印尼政治精英的海洋意识和海洋战略构想路径的变化,而且也是近年来印尼在应对与周边国家海上冲突和争端时所采取的政策和举措的深层动因.
    • 林旭鸣; 刘璐璐
    • 摘要: 2020年,海内外学者以中文发表、出版的海洋史论著(含研究生学位论文),共约428篇(部),研究内容涵盖了海洋政策与海防、海洋权益与开发、海洋人群与海洋社会、海洋贸易与物品、海洋文化与信仰、海洋史料等问题,研究空间超越传统的中国海域、东亚海域,远及南太平洋、地中海、印度洋、大西洋海域,均取得可喜成果。本文择要加以介绍,疏漏、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 何自扬; 卢暄
    • 摘要: 随着我国近年来海洋事业的快速发展,各项海洋管理规范与法律法规相继出台,我国海洋政策的演变成了受关注的研究领域.国内现有研究多从国家角度出发探讨我国海洋事业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历程,而对省域范围海洋政策演变的研究有所不足.海南省作为我国最年轻且四面环海并肩负有经略南海使命的省份,其海洋政策具有独特性.海南从1988年建省至2020年,其海洋政策的关注领域经历了由单一向多元的转变,从过多关注海洋利用逐步向全面关注各项海洋事务转变,反映了海南省对海洋事业发展逐步重视的趋势.
    • 李晓敏
    • 摘要: 世界主要海洋国家中,美国最为重视海洋科技发展战略规划。进入21世纪,美国发布了两个引领其海洋科技事业发展的"十年"计划,第一个是《绘制美国未来十年海洋科学路线图:海洋研究优先计划及实施战略》(2007—2017),第二个是《美国海洋科学与技术:十年愿景》(2018—2028),它们为美国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海洋科技发展确定了方向。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两个"十年"计划无论是发展目标、发展路线还是发展重点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发展目标以海洋科技服务于国家发展为核心;明确提出了"一个系统""两个主题""三个关键"的发展路线;发展重点转变为海洋科学技术在理解海洋、促进经济繁荣、保障海上安全、守护人类健康和发展具有适应能力沿海社区中的应用。借此,本文围绕海洋强国建设需求,对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的海洋科学技术发展提出了四点建议:加强前瞻性海洋技术研发,加快海洋研究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海洋科学技术在促进经济发展和保障海上安全中的作用;发展协同高效的海洋生态环境技术体系,提升对海洋生态灾害和海上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及应急处置能力;最大化利用海洋大数据,提高海洋感知、预测与决策支持能力。
    • 张晏瑲; 王宇
    • 摘要: 海洋事务信息公开是保障海洋事务利害关系人权益的必要措施,是繁荣海洋经济的重要推动力和国家制定海洋政策的重要环节。从政府信息公开相关立法和海洋信息公开法律及实践状况两个方面,对中国海洋事务信息公开的现状进行分析,梳理国际上具有丰富海洋治理经验的国家在海洋事务信息公开方面的相关规定及做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海洋事务信息公开的发展方向。中国应更加注重海洋信息主动公开的效果,提高政府处理公众反馈信息的透明度,加强海洋事务相关信息公开与互联网结合,提高海洋信息共享的成效。
    • 金永明
    • 摘要: 中国的海洋法制度进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各个阶段的法律制度均具有不同的特征,它们对确保中国的海洋安全、推进改革开放、履行国际义务和形成中国海洋法制度体系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些海洋法制度的成形离不开一些重要海洋政策的互相结合和运用,其为中国海洋争议问题的稳固和解决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尽管我国依据习惯海洋法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基本形成了中国海洋法制度体系,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外国军舰在领海内无害通过的事先批准或事先通知的规定,对毗连区内的安全事项的管制和处罚的规定,专属经济区内军事活动的限制性实践,对一些重要问题和术语的模糊性等,受到他国的法律挑战.实际上,这些问题均是国际社会中有争议性的问题,因为无法就这些问题达成妥协和共识,所以只能采取模糊性和折衷性的规定,从而引发不同甚至对立的国家实践.要解决这些分歧和冲突,不仅需要各国对相关问题的丰富实践并修改国内海洋法制度,也需要通过双边和国际层面的努力以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国际海洋法体系,以实现"依法治海"的目标.为此,中国需要自发和自觉地转换角色和定位,审议和研究国内海洋法制度,并为构筑符合时代要求的国际海洋法新制度做出持续的贡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