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政策
海洋政策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213篇,主要集中在海洋学、法律、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6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25822篇;相关期刊120种,包括东方法学、东南亚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山东省农业历史学会2015学术年会、丝路的延伸:亚洲海洋历史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二届中国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暨首届中国海洋文化经济论坛等;海洋政策的相关文献由217位作者贡献,包括金永明、王鼎杰、周怡圃等。
海洋政策—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5822篇
占比:99.18%
总计:26035篇
海洋政策
-研究学者
- 金永明
- 王鼎杰
- 周怡圃
- 李宜良
- 白斌
- 党晓虹
- 刘璐璐
- 吴建每
- 孙悦民
- 张玉强
- 徐建飞
- 徐磊
- 施展
- 李令华
- 李巧稚
- 李琳
- 林禹诚
- 汪品先
- 洪成勇
- 王万盈
- 王日根
- 石莉
- 程传周
- 胡志勇
- 英格玛·奥特森
- 贺义雄
- 贾宝林
- 郭雨晨
- 陈鸿衡
- 高攀
- 黄凤兰
- ElizabethQuerna
- uncelb1
- 丁力
- 万明
- 丘君
- 伍业锋
- 何广顺
- 何自扬
- 侯典芹
- 侯建平
- 俞丽虹
- 俞婷宁
- 冯武勇
- 刘叶美
- 刘均国
- 刘广东
- 刘康
- 刘彬
- 刘晗
-
-
吴旭东
-
-
摘要:
清政府在清初的内外情势变化之下制定了一系列严厉的海禁政策来完成其政治上巩固统治、经济上争夺贸易控制权、军事上对抗东南沿海反清力量的总体战略。在法令颁布与政策执行之中,在禁海与开海之间,其权衡与反复的历史情况是极为复杂的。清初所实施的海禁政策对其统一进程的影响也是充满两面性的,但其治策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有其内在的逻辑合理性。不宜以后世形成的关于“开放”与“封闭”的观念来笼统地批判清初包括海禁在内的海洋政策。
-
-
单天雷
-
-
摘要:
近年来,韩国在海洋非传统安全领域构建起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事安全管理以及海上治安多管齐下的实施架构,通过多部门间的密切协作,积极打造涉海综合治污体系、优化海事安全管理系统、强化海上治安管辖能力,同时积极推进双边和多边海洋非传统安全合作。然而,其政策实施也面临着来自国内政治运行的负面影响、涉海力量整合对域内海洋争端的激化、区域合作机制不完善以及国家间争议不断使互信水平难以提升等阻滞性问题,致使实践效能无法得到完全发挥。
-
-
梁思琪;
董阳;
李琦
-
-
摘要:
2022年7月,《科学》(Science)中“政策论坛”(Policy Forum)栏目共计刊发4篇文章,主题聚焦海洋政策、科研基础设施、水文治理以及全球卫生等领域,可以概括为3个主要方面。一是关于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倡导。当前,研究型企业正在呈现开放性、可及性的特征,同时,快速响应类研究(如新冠肺炎疫情)和跨国复杂性问题(如供应链)的大量涌现,迫切需要其开展组织模式和业务流程的深度转型,积极参与共建“开放研究共享空间”(Open Research Commons,ORC),基于公私合作机制.
-
-
陈榕猇
-
-
摘要:
苏哈托时期诞生的“群岛观”和佐科维的“全球海洋支点”构想都深刻影响着印尼海洋政策的构建路径和取向.这些印尼政治精英的海洋战略构想不仅植根于印尼历史上的海洋意识和海洋文化,并且与地区秩序、区域大国和中等强国身份,以及国内政治背景等现实利益诉求息息相关.从“海洋的领土化”的“群岛观”到“领土的海洋化”的“全球海洋支点”构想的转变,不仅标志着印尼政治精英的海洋意识和海洋战略构想路径的变化,而且也是近年来印尼在应对与周边国家海上冲突和争端时所采取的政策和举措的深层动因.
-
-
林旭鸣;
刘璐璐
-
-
摘要:
2020年,海内外学者以中文发表、出版的海洋史论著(含研究生学位论文),共约428篇(部),研究内容涵盖了海洋政策与海防、海洋权益与开发、海洋人群与海洋社会、海洋贸易与物品、海洋文化与信仰、海洋史料等问题,研究空间超越传统的中国海域、东亚海域,远及南太平洋、地中海、印度洋、大西洋海域,均取得可喜成果。本文择要加以介绍,疏漏、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
-
何自扬;
卢暄
-
-
摘要:
随着我国近年来海洋事业的快速发展,各项海洋管理规范与法律法规相继出台,我国海洋政策的演变成了受关注的研究领域.国内现有研究多从国家角度出发探讨我国海洋事业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历程,而对省域范围海洋政策演变的研究有所不足.海南省作为我国最年轻且四面环海并肩负有经略南海使命的省份,其海洋政策具有独特性.海南从1988年建省至2020年,其海洋政策的关注领域经历了由单一向多元的转变,从过多关注海洋利用逐步向全面关注各项海洋事务转变,反映了海南省对海洋事业发展逐步重视的趋势.
-
-
李晓敏
-
-
摘要:
世界主要海洋国家中,美国最为重视海洋科技发展战略规划。进入21世纪,美国发布了两个引领其海洋科技事业发展的"十年"计划,第一个是《绘制美国未来十年海洋科学路线图:海洋研究优先计划及实施战略》(2007—2017),第二个是《美国海洋科学与技术:十年愿景》(2018—2028),它们为美国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海洋科技发展确定了方向。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两个"十年"计划无论是发展目标、发展路线还是发展重点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发展目标以海洋科技服务于国家发展为核心;明确提出了"一个系统""两个主题""三个关键"的发展路线;发展重点转变为海洋科学技术在理解海洋、促进经济繁荣、保障海上安全、守护人类健康和发展具有适应能力沿海社区中的应用。借此,本文围绕海洋强国建设需求,对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的海洋科学技术发展提出了四点建议:加强前瞻性海洋技术研发,加快海洋研究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海洋科学技术在促进经济发展和保障海上安全中的作用;发展协同高效的海洋生态环境技术体系,提升对海洋生态灾害和海上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及应急处置能力;最大化利用海洋大数据,提高海洋感知、预测与决策支持能力。
-
-
张晏瑲;
王宇
-
-
摘要:
海洋事务信息公开是保障海洋事务利害关系人权益的必要措施,是繁荣海洋经济的重要推动力和国家制定海洋政策的重要环节。从政府信息公开相关立法和海洋信息公开法律及实践状况两个方面,对中国海洋事务信息公开的现状进行分析,梳理国际上具有丰富海洋治理经验的国家在海洋事务信息公开方面的相关规定及做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海洋事务信息公开的发展方向。中国应更加注重海洋信息主动公开的效果,提高政府处理公众反馈信息的透明度,加强海洋事务相关信息公开与互联网结合,提高海洋信息共享的成效。
-
-
-
金永明
-
-
摘要:
中国的海洋法制度进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各个阶段的法律制度均具有不同的特征,它们对确保中国的海洋安全、推进改革开放、履行国际义务和形成中国海洋法制度体系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些海洋法制度的成形离不开一些重要海洋政策的互相结合和运用,其为中国海洋争议问题的稳固和解决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尽管我国依据习惯海洋法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基本形成了中国海洋法制度体系,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外国军舰在领海内无害通过的事先批准或事先通知的规定,对毗连区内的安全事项的管制和处罚的规定,专属经济区内军事活动的限制性实践,对一些重要问题和术语的模糊性等,受到他国的法律挑战.实际上,这些问题均是国际社会中有争议性的问题,因为无法就这些问题达成妥协和共识,所以只能采取模糊性和折衷性的规定,从而引发不同甚至对立的国家实践.要解决这些分歧和冲突,不仅需要各国对相关问题的丰富实践并修改国内海洋法制度,也需要通过双边和国际层面的努力以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国际海洋法体系,以实现"依法治海"的目标.为此,中国需要自发和自觉地转换角色和定位,审议和研究国内海洋法制度,并为构筑符合时代要求的国际海洋法新制度做出持续的贡献.
-
-
金永明
- 《中国海洋研究会2017年学术年会暨第四届中国海洋发展论坛》
| 2017年
-
摘要:
中国因历史、地理、科技和意识等原因,积累了较多的海洋问题.为解决这些海洋问题,中国提出了具体的海洋政策,包括优先使用政治方法解决海洋争端,兼顾他方立场提出"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合作制定规则、管控危机、资源共享的基本政策,坚持"双轨思路",提出"和谐海洋"理念等.它们蕴含丰富的文化要素,体现了中国文化以和为贵的特质.同时,中国的这些海洋政策,不仅具有国际法的基础,而且经实践检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符合国际海洋发展趋势.为此,国际社会应积极支持中国的海洋政策,使中国在搭建海洋平台、加强海洋合作、提供公共产品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维护海洋安全和秩序、实现人类与海洋的和谐共处作出更多的贡献,以确保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维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的国际法制度和国际秩序,这是国际社会的重大责任和应有职责,也是传承中国文化的应有之义.
-
-
白斌;
英格玛·奥特森
- 《“丝路的延伸:亚洲海洋历史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历史时期中国港口的形成与发展较多受到地理环境与腹地经济因素变化的影响,但是到国家海洋政策侧重海防安全的明代,政策变迁对港口地位的影响日益明显.地处中国沿海中部的宁波港的地位在海洋政策的影响下经历了从对外贸易商港到专通日本贸易港口,再到国际走私贸易港,最终成为国内贸易中转港的剧烈变迁.明代宁波港口地位的大起大落是国家海洋政策对港口经济发展干预的直接显现.究其原因,国家海洋政策形成因素的变化直接决定了其对港口影响的深度.当这一外部因素消失后,港口地位会在区域地理与经济因素的支撑下恢复到原有水平.
-
-
白斌;
英格玛·奥特森
- 《丝路的延伸:亚洲海洋历史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历史时期中国港口的形成与发展较多受到地理环境与腹地经济因素变化的影响,但是到国家海洋政策侧重海防安全的明代,政策变迁对港口地位的影响日益明显.地处中国沿海中部的宁波港的地位在海洋政策的影响下经历了从对外贸易商港到专通日本贸易港口,再到国际走私贸易港,最终成为国内贸易中转港的剧烈变迁.明代宁波港口地位的大起大落是国家海洋政策对港口经济发展干预的直接显现.究其原因,国家海洋政策形成因素的变化直接决定了其对港口影响的深度.当这一外部因素消失后,港口地位会在区域地理与经济因素的支撑下恢复到原有水平.
-
-
刘广东
- 《第十一届军事海洋战略与发展论坛》
| 2014年
-
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的海洋政策经历了从主权宣示,近岸防御;有限自卫,近海防御;有所作为,近海纵深防御,远海合作的演变过程.本文揭示了中国海洋政策演变的内在逻辑,深刻反思了中国海洋政策的演变过程,前瞻了中国海洋政策的走向.中国作为地区大国,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平解决与邻国的海洋争端,始终是中国海洋政策的立足点和落脚点。由于不同时期的国际环境和形势、对外关系状况以及国内情况的不同,中国的海洋政策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特点。总结经验教训,检视得失,有助于对中国海洋政策有一个科学、全面的认识,有助于制定新的海洋政策做出符合逻辑的、符合国家整体安全战略的科学设计和路径选择。
-
-
-
-
党晓虹
- 《山东省农业历史学会2015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明清时期,在沿海地区人地矛盾加剧、海洋群体壮大、东方海洋贸易网络形成等历史背景之下,渔团、渔帮、渔民公所等海洋民间组织逐渐发育,并成为海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海洋产业的发展状况、国家海洋政策的变迁以及海洋民间组织成员的观念与素质等因素直接影响了这一时期海洋民间组织的发展.明清海洋民间组织是在专制政权高压下姗姗起步的,海禁、开海的反复上演,使民间海洋组织历经了曲折的发展轨迹,海洋民间组织在渔业发展、渔民自身的内在需求、现代社团观念和政府的外在推动等作用力的推动下,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局面。虽然诸如渔民公所、鱼行等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异化并反过来沦为盘剥渔民的工具,但仍然不能过分低估了明清海洋民间组织在推动沿海经济社会发展、表达底层群体诉求以及维护渔民权益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尤其是这些组织所体现出的海利性和向海洋进发的无畏精神,恰恰是农业内陆人民所不具备的,这也间接地造就了一批“海域认同为先”的海洋移民,为加强中外科技文化交流、传播中华文明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当然,有一点是明清封建政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正是在海洋民间组织以及涉海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明清海洋渔业、贸易业等蓬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传统农业的经营范围,在当时,对扩大城乡人口的食物来源,增加农民的收入,缓和人多地少的矛盾等,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
-
王万盈
- 《第二届中国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暨首届中国海洋文化经济论坛》
| 2014年
-
摘要: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海洋政策的频繁变动直接影响着宁波港港口功能的转换,"海禁"政策的推行和日趋保守的贸易政策迫使宁波港开始转向沿海贸易和内河贸易,宁波港也一度出现沿海贸易尤其是帆船贸易快速发展的盛况,其在东南沿海港口的重要性日益显现.该时期的宁波港不仅是清代沿海经济交流的重要平台,更是商业船帮的重要聚居地,而西方列强对宁波港的长期觊觎,也从另一侧面显示宁波港地位的重要.
-
-
-
宋德星;
白俊
- 《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2014年学术年会》
| 2014年
-
摘要:
作为陆海复合型国家,印度的海洋战略传统深受南亚次大陆内部政治生态、所处的地缘安全环境和海洋实践活动的影响,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历史变化,即印度的印度洋时代或日经典时代、西方的印度洋霸权时代或日达·伽马时代和现当代三个时期.在海洋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印度海洋战略传统和海洋安全思想,已经深深嵌入印度的战略文化之中,并对每一时期印度的海洋安全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发挥着根本性的影响.鉴于印度海军的行动区域非常之广,2004年印度颁布的《印度海洋学说》明确区分了印度的海上核心利益区和次要利益区,并为印度的“蓝水海军”战略勾勒出了三个发展层次,即海面、水下和空中力量建设,对新时期印度海军角色和任务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具体地讲,就是军事角色、外交角色、维稳角色和人道主义角色。在2007年出台的《自由使用海洋:印度海上军事战略》中,印度提出了要以强大、平衡的海军为基础,通过积极的政治、外交、军事手段,主动塑造印度洋地区事态。据此,印度在加强海上军事力量建设的同时,正积极地与印度洋沿岸国家和区域外大国构筑一种伙伴关系网,以增强印度的影响力和拓展海洋战略空间。印度于2004年签署了亚洲打击海盗和海上抢劫的地区性协议,2008年主动发起了印度洋海军论坛,并于同年筹组了南亚地区港口安全合作组织等。毫无疑问,非军事力量建设作为海军力量的有力补充,将为和平时期印度的海洋战略利益追求提供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