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海禁

海禁

海禁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16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贸易经济、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6篇、相关期刊127种,包括法制与社会、求索、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海禁的相关文献由168位作者贡献,包括李金明、秦超超、陈尚胜等。

海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6 占比:100.00%

总计:166篇

海禁—发文趋势图

海禁

-研究学者

  • 李金明
  • 秦超超
  • 陈尚胜
  • 汪丽媛
  • 洪富忠
  • 傅崐成
  • 向俊宇
  • 张钰梅
  • 曹雪
  • 李冬君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宣
    • 摘要: 明朝以前,我国香料多依赖域外输入,并且仅限于宫廷和贵族之间流通使用。到了明朝,香料才真正实现全民化和日常化。究其原因,一是明太祖朱元璋颁布海禁政策,增加了香料通过朝贡贸易的输入量;二是民间海外贸易被阻止后,明朝政府鼓励百姓种植香料,使得本土香料的产量大幅增加;三是合香技术进一步发展,香料成本降低,使全民用香逐渐成为一种风尚;四是明朝商品经济空前发展,商帮兴起,交通运输便捷,使得香料贸易大为繁荣,进一步促进了香料的世俗化。
    • 陈尚胜; 鲍海勇
    • 摘要: 明初自实行"海禁"政策后,海上走私活动一直零星存在,但到成化、弘治时期(1465-1505)东南沿海的走私活动则开始活跃。与以前主要为沿海卫所军卒不同,这时期形成了由普通商民、海防军官、沿海豪势、册封使节、权贵人物等多种势力参预走私贸易的复杂局面。虽然明政府通过增补新的条例打击走私,普通商民的走私活动被有所扼制,但闽粤沿海豪势和权贵势力的走私活动却在抬头,并向规模化方向发展。与权贵利用出使占城机会前往满剌加贸易不同,闽粤走私商人则多与来广东朝贡的番商交易,由此形成内商走私贸易与外商朝贡贸易相互依存的局面。而成弘时期闽粤商民的走私贸易,也重塑了中国在东亚海洋贸易体系中的角色。
    • 吴旭东
    • 摘要: 清政府在清初的内外情势变化之下制定了一系列严厉的海禁政策来完成其政治上巩固统治、经济上争夺贸易控制权、军事上对抗东南沿海反清力量的总体战略。在法令颁布与政策执行之中,在禁海与开海之间,其权衡与反复的历史情况是极为复杂的。清初所实施的海禁政策对其统一进程的影响也是充满两面性的,但其治策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有其内在的逻辑合理性。不宜以后世形成的关于“开放”与“封闭”的观念来笼统地批判清初包括海禁在内的海洋政策。
    • 李睿
    • 摘要: 倭寇问题贯穿了明王朝始终,但缘何在嘉靖时期最为猖獗,演变为极为严重的边患问题?原因有四:(一)朝廷厉行海禁政策,断绝对外贸易;(二)海上走私贸易猖獗,形成逐利集团;(三)朝廷内部权臣专政,一直有内廷官员庇护海上走私集团;(四)明军军备废弛,助长了倭寇嚣张气焰。倭寇作乱严重影响了江苏、浙江、福建一带的政治和经济发展,破坏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平靖倭乱有利于恢复秩序,发展生产。但平倭的过程中,明朝政府内一些具有深识远虑的官吏认识到,“海禁”既不可能阻止海上走私贸易的兴起,也无法抵御倭寇的侵犯,反而迫使沿海民众与倭寇朋比为奸,走私盛行,为害甚重。后来明廷取消“海禁”且开关通商,使得私人海上贸易合法化,“倭患”迎刃而解,百姓安居乐业。
    • 殷铭谦
    • 摘要: 日本彩绘瓷是日本瓷器中最璀璨夺目的一部分,它的出现,不仅是日本本土陶瓷技术进步的象征,而且也是当时世界陶瓷业发展的侧写.本文从日本彩绘瓷出现的历史背景入手,分析得出日本彩绘瓷的出现和繁荣与当时中国彩绘瓷的萧条相关.
    • 廖粤; 罗志欢
    • 摘要: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陈瑸先后主政台湾、福建,并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担任福建巡抚。其在灵活处理台湾海防与海禁的关系中,表现出极强的海防意识,并找到了有效的应对之策,清廷对其提出的策略多有采纳,对制定台湾海防策略有很大的指导性作用。学界研究其治闽、治台期间事迹,多褒颂其为官之操行,甚少涉及其在台湾海防方面的功绩与贡献。通过梳理其主政期间所采取的海防之策,以及其对清廷海禁政策的灵活处理,可窥探康熙年间台湾的海防与海禁的关系和变化趋势,进一步理清台湾陷入两难困境的背后原因:一是与台湾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有关,二是与全国边防体系的部署有关。
    • 隽军宁
    • 摘要: "闭关锁国"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概念。我们在教学中常常简单表象地通过"海禁"、"一口通商"、"十三行"、"防夷条款"等措施来说明"闭关锁国",这是否确切呢?一、"闭关锁国"的表象化和简单化认识1."海禁"为什么不能说明"闭关锁国"?材料1:(康熙二十三年)上曰:"先因海寇,故海禁不开,今海氛廓清,更何所待?……直隶、山东、江南、浙江、福建、广东各省,先定海禁处分之例,应尽行停止。"
    • 郭晶
    • 摘要: “闭关锁国”,大多数是统治者为了国内统治的稳定而采取的举措。而明代,一个中国人介入了两个日本使团的纠纷,最终给中国带来一场小规模战争,直接导致了明中期严厉的"海禁"政策。这个人就是宁波人宋素卿。宋素卿原本姓朱,幼年被叔父抵债给日本人,得以往来于中日之间,从而精通两国语言和商情,直到后来得到日本封建领主细川家的重视,从而多次出使中国。
    • 陈昆; 孙秀冰
    • 摘要: 朝贡贸易与海禁是驱动明代朝贡体系的两架马车,规范了明代的对外关系,于是明朝建立了以海禁和朝贡为基础的官方贸易制度.明朝政府通过海禁打击私人贸易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海外贸易的官方垄断地位,但民间海上贸易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破坏朝贡贸易制度,在这种情况下,明朝的统治者不得不开放海禁.明代实行海禁时期是东西方联系日益密切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最佳时机.明朝政府不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自由贸易,也给本国商人各种限制和打击,造成了中外商人之间的不平等竞争,弱化了中国商人走向世界的能力,使中国错失了走向世界的良好时机.
    • 张嘉
    • 摘要: 十四世纪,东西方之间的交流大增,开放成为发展的新趋势。但明朝背道而驰,借口倭寇,实行了“海禁”政策,目的是为了维护华夷秩序。且民间贸易仍屡禁不止,“海禁”很快就被废除。明朝也迅速融入到早起全球化的背景中,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白银体系进一步确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