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海洋安全

海洋安全

海洋安全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259篇,主要集中在外交、国际关系、法律、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5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414720篇;相关期刊150种,包括国际安全研究、国际展望、国际问题研究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2015年第十一届中国海洋论坛、中国航海学会救捞专业委员会2012年年会暨第七届中国国际救捞论坛、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海洋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亚太地区战略形势与和谐海洋建设学术研讨会等;海洋安全的相关文献由323位作者贡献,包括吴子岳、杨震、薛宸楠等。

海洋安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5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2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14720 占比:99.94%

总计:414966篇

海洋安全—发文趋势图

海洋安全

-研究学者

  • 吴子岳
  • 杨震
  • 薛宸楠
  • 金永明
  • 胡杰
  • 于江涛
  • 卞秀瑜
  • 吕勇
  • 孙弘超
  • 孙志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关孔文; 闫瑾
    • 摘要: 海洋安全治理是当前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议题之一。随着海洋风险的日趋复杂化,海洋安全不仅包括以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作为主体的要素,也因海洋环境保护和“蓝色经济”发展等议题的引入而使得安全要素范畴不断扩大,专业化趋势日益加强,且不同安全议题的互动愈加频繁。现行国际治理秩序存在明显局限性,包括国际制度约束松散、权力政治逻辑显著、传统安全要素与非传统安全要素交织、国家应对能力建设不足、生态环境系统失衡等,难以应对层出不穷的海洋安全议题。中国以多元行为主体界定海洋安全治理,以多层次治理模式建构海洋安全治理框架,以恰当手段联动完善海洋安全治理路径,并以短、中、长期目标结合方式,确定海洋安全治理的基本原则。中国正加强应对海洋安全风险的能力建设,从理念、政治、经济、生态环境等维度优化海洋安全治理,推动全球海洋安全治理秩序的发展和完善。
    • 张海文
    • 摘要: 海洋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有机组成部分,海洋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看,我国海洋安全面临着复杂的新形势和新挑战,需综合施策予以应对,法治应对是其中必然之选。提升维护国家海洋安全的法治化水平,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统领,统筹谋划国家海洋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海洋法律体系,加强涉外法治能力建设。
    • 杨震
    • 摘要: 海洋不仅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公共空间,也是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随着其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上升,来自海洋的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也呈现出递增态势,全球海洋治理开始成为各国关注的问题。如何使当代海洋治理走出困境,成为决定人类命运前途的重大战略问题。中国的“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为解决这个重大问题提供了方向和理论方面的依据。
    • 李雪威; 单天雷
    • 摘要: 韩国的海洋安全热点议题集中分布在朝鲜半岛“近海U形危机地带”和阿拉伯半岛“远洋U形存在地带”,以及南海、印度洋一线连接两个U形地带的“海上战略通道地带”。为此,韩国着力打造“双U形”海洋安全战略体系。在韩国对美需求度上升以及对华竞争感强化的作用下,韩国对“印太战略”的态度出现转变,其在印太海域不断强化“双U形”海洋安全战略体系的构建也受到国内外诸多现实因素的影响。未来,韩国将根据自身海洋安全实践的现实反馈,强化两个U形地带及其“中间地带”所共同构成的海洋安全战略体系,在继续向南北双线延伸的同时,有效评估并平衡中美韩三边海洋安全互动,以期实现该体系战略效能的最大化。
    • 曾祥裕
    • 摘要: 近年来,欧洲大国明显加大介入印度洋局势,纷纷推出本国“印太战略”,在印度洋地区加强军力部署和安全介入,加大区域机制参与力度,深化海上安全合作,旨在扩大自身经济利益、提升地缘政治影响力、助推大国战略。欧洲大国的介入导致印度洋地区进一步军事化,扩大了印度的战略优势,协同了美国的“印太战略”。上述政策也面临一系列制约,包括资源投入有限、多个战略方向难以兼顾、战略协调成效不足、各战略支点面临复杂挑战等。因此,短期内欧洲大国在印度洋地区将难有大的作为,虚实结合的综合策略会得到更大重视,扶持印度来维持地区均势将成为欧洲大国的主要策略。
    • 张琪悦
    • 摘要: 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追求海洋善治与良性发展,提倡普遍、平等、包容的观念,实现维护国家海洋利益与促进全球海洋治理的协调统一,成为中国积极参与海洋议题设置的话语权与规则制定的主导权的表现。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与维护海洋安全存在辩证统一性,其倡导各国和平利用海上力量,管控大国竞争引发的潜在风险,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有效应对共同面临的海洋安全威胁。未来中国将进一步完善理念构建,搭建从理论构建到制度设计再到实践落实之间的桥梁,推动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国家发展规划相对接,与国际社会已达成普遍共识的全球治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结合,参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广过程,增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可度与影响力,为推动全球海洋治理塑造中国方案。
    • 张颖
    • 摘要: 海洋安全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维护正当海洋权益,是构建世界公正合理的海洋秩序的前提和基础。构建合作共赢的海洋安全秩序,有利于中国更好维护海洋权益。就国家层面而言,海洋安全是中国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地区层面而言,中国的海洋安全认知拓展了中国周边安全和周边外交的范畴;就全球层面而言,中国的海洋安全实践是中国提供全球海洋公共产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重要尝试。中国海洋安全的实践路径,以确立海洋安全战略目标、基于区域及跨区域经贸合作的安全保障、价值观认同实现海洋安全合作以及海洋终极安全为理念逻辑,通过建设"海洋强国"、发展"海上丝绸之路"以及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实践维度加以推进。
    • 汪文杰; 许佳立; 黄贤青; 贾东宁
    • 摘要: 海上船舶一旦遇到大气波导,可使船载电子信息系统之间的短波通信距离增大数倍,同时通信距离范围内的部分区域会出现电磁盲区。本文围绕海洋安全保障需求,开展了大气波导协同观测技术研究,阐述了海上大气波导对超视距传输与探测的重要性。通过对大气波导的形成机制和影响机理进行研究,系统化概述了蒸发波导、表面波导和抬升波导的观测原理及常规观测方法。通过分析研究传统大气波导的观测方法,发现其在观测手段、观测精度、观测范围和观测成本方面存在局限性。基于此,本文提出一种多物理场协同探测的大气波导观测方法,通过集合海上浮标网、船联网、星联网和岸基网等各类观测仪器和设备,可实现海上大气参数的实时获取,构建海上大气波导预报系统,形成海上大气波导大范围、高精度、实时性预报,为海上超视距雷达探测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 摘要: 海洋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空间和宝贵财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现蓝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海洋可持续发展、稳定海洋安全关系等,是全人类共同的职责和使命。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和海洋强国建设的稳步推进,中国在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方面已形成一定的知识积累,并开展了多方面的实践。
    • 李昕蕾
    • 摘要: 近年来,全球海洋环境危机发生的频度与烈度不断上升,其强破坏性、难预测性、跨国扩散性和连带性等特点,导致任何国家都无法独立应对,需要从全球层面开展危机合作与治理协调。全球海洋环境危机可分为灾害性、生态性和资源性三类,面对各类新型海洋环境危机的出现,治理规范与国际标准存在许多空白,因此海洋环境危机治理已成为全球规则竞争的焦点。同时,气候变化加剧、人类开发国际海底步伐加快、南北国家危机应对能力差距拉大等都使全球海洋环境安全管理陷入复合困境,凸显为危机系统纽带性与治理碎片化、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南北协同与技术博弈等一系列矛盾。建筑共商、共建、共享的海洋命运共同体,中国需要持续加强参与全球海洋环境危机治理的能力建设,不断推进危机治理新领域的标准与规则制定,以最终建立系统性、长效性的全球海洋环境危机协作机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