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
印尼的相关文献在1973年到2020年内共计4184篇,主要集中在工业经济、贸易经济、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125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51篇;相关期刊1197种,包括东南亚纵横、世界热带农业信息、国际木业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十五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7环境遥感学术年会--自然灾害遥感专题研讨会、2005天灾预测研讨会等;印尼的相关文献由2186位作者贡献,包括孟永庆、王忠田、吴崇伯等。
印尼
-研究学者
- 孟永庆
- 王忠田
- 吴崇伯
- 顾时宏
- 周吉仲
- 黄艳(译)
- 潘玥
- 谢龙莲(译)
- 尹鸿伟
- 林梅
- 管宁
- 冉君
- 赵金川
- 姚苏凌
- 张凌空
- 张炳辉
- 李晓渝
- 王永昌
- 琴言
- 郭隽奎
- 刘慧
- 卢琨(译)
- 庞晓华
- 沈燕清
- 温北炎
- 缪圣赐(摘译)
- 卢泽回
- 孙天仁
- 方学辉
- 施雪琴
- 李向晖
- 杨昕华
- 武政文
- 汪敏锋
- 王以俊
- 王雨
- 红枫
- 许利平
- 邱清风
- 郑淑娟(译)
- 郭广荣
- 韦红
- 高发全
- 佚名
- 修木
- 刘学青(摘译)
- 刘爱兵
- 刘磊
- 吕珂可
- 吴耀庭
-
-
周开媛
-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 2020年
-
摘要:
论文分析了印尼棉兰的族群文化背景与华人社会概况,阐述了棉兰华人的地主公信仰与拿督公信仰二元结构的表征、形成的基础、现实意义,以及这种二元结构在政局变动和社会融合过程中的调适.研究显示,印尼棉兰华人家宅内外常见的两种土地神——地主公和拿督公,在苏哈托时期结成了以一系列"唐(华人)-番(本地人)"族属特征为标志的二元结构.到了后苏哈托时期,伴随着印尼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地方社会族群关系的变动,信仰个体开始结合自身的经验和认知对结构内部的二元进行并置、连结和局部融合等"再创作"实践.通过个案研究,论文认为,采用"关系—结构式"的土地神研究视角和跨地域的比较视角,有助于更加细致精微地认识不同地区华人移民社群各自特殊的发展进程,进而深化学界对华人社会—文化机制的整体性理解和把握.
-
-
宋菁菁
- 《东南亚研究》
| 2020年
-
摘要:
本文提出中央政府权力格局类型和分离组织动员网络特征是影响冲突持续路径差异的重要原因,并以印尼、泰国和菲律宾的分离主义冲突作为案例,通过比较历史分析,考察分离主义冲突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为何呈现出不同的持续路径.本文认为:在中央政府实力远胜于分离组织的情况下,当强力型政府面对具有密集型动员网络的分离组织时,冲突双方可能陷入激烈的内战;当强力型政府面对具有分散型动员网络的分离组织时,在中央政府的强大压力下,分离组织更可能采取一些极端化的策略.与之相应,当脆弱型政府面对具有密集型动员网络的分离组织时,双方可能陷入持续的谈判—冲突困境;而当脆弱型政府面对具有分散型动员网络的分离组织时,国家更可能陷入到边缘性叛乱之中.本文案例的检验过程对边缘性叛乱出现的诱因做出了一些修正.
-
-
张莉莉;
陈丰媛
- 《现代商业》
| 2020年
-
摘要:
旅游业是印尼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首倡之地,印尼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印尼旅游资源丰富,具有环境优美、民族文化丰富、美味饮食较多等特点,但是在基础设施和旅游发展上还存在长期滞后、服务管理不规范、旅游管理信息化水平低和旅游营销人才匮乏等问题,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完善解决.
-
-
卫季
-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 2020年
-
摘要:
利益与收益作为国际合作中重要的影响变量,在具体国际政治实践中表现为国家作为行为体的政策偏好与具体合作效益反馈.2015年,中国与印尼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印尼提出“全球海洋支点战略”后,中国积极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印尼进行战略对接.然而,在中国与印尼推进战略对接的过程中却存在政策偏好与效益反馈层面的症结,阻碍合作的开展.鉴于印尼在政策偏好与效益反馈层面出现的问题,中国应根据印尼现时国情与民愿,从政策偏好与效益反馈方面着手落实合作,以促进中国与印尼合作的深化与战略对接.
-
-
-
-
-
-
-
-
-
张艳梅;
江在森;
程晓
- 《2007环境遥感学术年会--自然灾害遥感专题研讨会》
| 2007年
-
摘要:
地震和火山活动都能引起地表形变,两者的机理和形变的表现形式不同。星载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技术在地震和火山形变监测中已经有了许多成功的应用,然而在火山和地震活动并存的地区,由于受到双重因素的影响,地表形变变得十分复杂。两者在干涉结果中究竟如何相互影响,目前尚缺乏研究实例。2006年5月印尼爪哇岛6.3级地震3天后引发的两座活火山爆发,本文运用基于ENVISATASAR的差分干涉测量获取了地震/火山活动综合影响下的地表形变信息和特征,取得了新的认识。
-
-
杨冬红;
杨学祥
- 《2005天灾预测研讨会》
| 2005年
-
摘要:
最近的计算表明,2004年12月26日苏门达腊地震是有地震仪器观测史以来的排列第2的大地震,地震矩震级是Mw=9.3,排列第一的是1960年智利地震,震级Mw是9.5.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
-
-
任振球
- 《2005天灾预测研讨会》
| 2005年
-
摘要:
近三个月来,在印尼苏门答腊西部近海发生了两个罕见的特大地震,本文通过运用引潮力的共振叠加,结合磁暴二倍法等手段,在内部事先做了一定预测.通过论述,揭示了地震的震源机制,并对我国地震预报学科进行了展望.
-
-
-
-
-
高发金
- 《2005天灾预测研讨会》
| 2005年
-
摘要:
2004年12月26日7时59分(北京)时间8时59分),印度尼西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了1883年以来罕见的强烈地震,此次地震高达里氏8.9级,海啸3级,波及东南亚和南亚国家,死亡人数超过16.5万人."强震来袭时没有任何预兆".这种史无前例的巨灾,《时空数理信息法》早有预兆.
-
-
高发金
- 《2005天灾预测研讨会》
| 2005年
-
摘要:
2004年12月26日7时59分(北京)时间8时59分),印度尼西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了1883年以来罕见的强烈地震,此次地震高达里氏8.9级,海啸3级,波及东南亚和南亚国家,死亡人数超过16.5万人."强震来袭时没有任何预兆".这种史无前例的巨灾,《时空数理信息法》早有预兆.
-
-
高发金
- 《2005天灾预测研讨会》
| 2005年
-
摘要:
2004年12月26日7时59分(北京)时间8时59分),印度尼西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了1883年以来罕见的强烈地震,此次地震高达里氏8.9级,海啸3级,波及东南亚和南亚国家,死亡人数超过16.5万人."强震来袭时没有任何预兆".这种史无前例的巨灾,《时空数理信息法》早有预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