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207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9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91826篇;相关期刊123种,包括生物技术通报、浙江预防医学、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2015年全国医药学术交流会、”食品工业新技术与新进展“学术研讨会暨2014年广东省食品学会年会、第六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等;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的相关文献由627位作者贡献,包括胡庆丰、权春善、沈蓓琼等。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9 占比:0.19%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91826 占比:99.79%

总计:92016篇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发文趋势图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

-研究学者

  • 胡庆丰
  • 权春善
  • 沈蓓琼
  • 刘建栋
  • 吕火祥
  • 范圣第
  • 闫云君
  • 姚高琼
  • 杨江科
  • 吴小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新红; 胡娅; 张瀚鑫; 李杨燕; 何华云
    • 摘要: 目的了解5例洋葱伯克霍尔德菌(BC)感染事件的原因及防控措施。方法2020年7月3日至8月3日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法对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发生的BC感染事件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共检出BC感染病例5例,其中社区感染2例,医院内感染3例;药敏试验结果大致相同。采集空气、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手标本62份,有创呼吸机流量传感器标本发现BC 1份,检出率为1.61%(1/62);其余标本未发现BC。通过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加强手卫生依从性、侵入性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梳理并规范呼吸机回路及附件的消毒方法、加强医院内感染知识培训、落实消毒隔离监测与督查等一系列措施。再次采集环境卫生学标本24份,均未检出BC。2020年8月3日至12月31日无类似病例发生。结论正确实施医院内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监测与管理、快速应对医院内感染事件、细化并逐一落实医院内感染控制方案、优化流程、加强临床督查与追踪是医院内感染防控的关键。
    • 杨学芳; 蔡蓉
    • 摘要: 目的建立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及纯化水中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的检测方法。方法取1∶10的供试液,采用平皿法进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检查。结果阳性对照组检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供试品组和阴性对照组未检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结论该方法可用于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及纯化水中不可接受微生物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的检查。
    • 罗俊; 王娜娜; 庄意琼; 应国红; 王晓炜
    • 摘要: 该研究目的是提升化妆品中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检验方法的适用性。以一株化妆品中分离到的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及3株标准菌株作为测试菌,选取3种标准中使用的液体培养基,开展生长特性研究;并通过测试庆大霉素对各试验菌的最低抑菌浓度,非目标菌抑制试验以及药敏试验等,确定检验方法中最优添加的抗生素,改进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的检测体系。该分离菌对庆大霉素敏感,其最低抑菌浓度(MIC)值为0.625μg/mL,是导致该分离菌在现有检测体系下无法检出的主要原因。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菌群成员复杂,生长特性各异,检验方法可考虑更广泛的培养体系,比如将检验过程中添加的庆大霉素用头孢唑林、氨苄青霉素、四环素等代替,或在分离培养时联用多种选择性平板,以提升方法检出率。
    • 毛雅云; 张宏英; 陈磊; 韩细妹; 卞秀平
    • 摘要: 目的 总结非肺囊性纤维化患者社区获得性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的临床特征,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报道1例就诊于福建省福州肺科医院的社区获得性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患者的诊治经过,并回顾1999-2020年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筛选并总结分析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为46岁男性,合并有尘肺.以反复发热为主要表现,血液检查呈急性化脓性炎性改变.经淋巴结穿刺培养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确诊本病.胸部CT示双肺多发结节影及纵隔淋巴结肿大.经过莫西沙星治疗,病情好转.结合相关文献和该病例,共20例患者,平均年龄50.7岁,以发热为主要表现,肺部及全身的多发脓肿为常见的病理改变,痰、脓液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阳性率高,对莫西沙星和头孢他啶治疗效果较好.结论 社区获得性非肺囊性纤维化患者的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较为罕见.发病年龄较轻,与院内获得性感染相比,基础疾病或免疫抑制的比例较低.大多数起病较为凶险,如未及时诊断处理,病死率达到35.0%.患者年龄、肺部基础疾病、免疫状态、累及器官与该病预后无明显相关性,但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病死率高达80.0%.
    • 周丽娟; 蒙光义; 梁春宏; 彭评志; 钟丽球; 梁河; 韦凤华
    • 摘要: 目的 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医院各科室2013年至2018年送检的痰、气管抽出液、血液、伤口拭子、支气管分泌物、腹腔积液等标本中分离的洋葱伯克霍尔德菌(BC),采用纸片扩散(K-B)法和最低抑菌浓度(MIC)法检测耐药率,使用VITEK-ⅡCompact型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以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标准判定结果.收集医院抗菌药物监测网数据库相关药物使用数据,计算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对耐药性与AUD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共检出常见非发酵菌10462株,BC 550株(检出率为5.26%);BC标本来源以痰和气管抽出液为主,占79.45%(437/550);BC临床分布主要在重症监护病房、呼吸内科、神经内科、心胸外科.BC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与阿米卡星的AUD呈正相关(r=0.880,P<0.05),与苯唑西林的AUD呈负相关(r=-0.910,P<0.05);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与头孢噻肟的AUD呈正相关(r=0.829,P<0.05);对复方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AUD呈高度正相关(r=0.928,P<0.01);对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与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的AUD均呈正相关(r=0.892,0.967,P<0.05).结论 BC对某一药物产生耐药与该药或其他药物的AUD相关,尤其是与β-内酰胺类、氨基苷类抗菌药物存在相关性.监测耐药率及AUD相关性有助于控制和降低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预防和控制细菌耐药的有效方法.
    • 鲍桂乐
    • 摘要: 目的 探讨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在ICU出现的频率及药敏耐药率,为临床病人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搜集2017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入住ICU住院患者及各科室的标本,分析各类标本检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数量情况,并分析该菌药敏耐药情况.结果 2017年1月-2019年12月洋葱伯克霍尔德占各科室检出率依次为53.3%、56%、84.2%,主要药敏敏感率左氧氟沙星分别是80%、75.4%、80.3%,复方新诺明分别为76.7%、84.6%、82.1%,头孢他啶分别为60%、57.6%、78.5%,头孢哌酮/舒巴坦为80%、93.9%、95%.结论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在ICU病房检出率逐年上升,细菌耐药性较严重,临床选用药少,临床抗感染治疗难.
    • 孙国先; 蔡萍; 刘微丽; 侯红玲
    • 摘要: 目的:分析洋葱伯克霍尔德菌(BC)感染者实施药学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8月我院ICU收治的BC感染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各40例),干预组患者由临床药师与临床医师共同决策药物治疗,非干预组患者由临床医师给予常规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进行比较.结果:干预组患者治疗显效率为80.00%,非干预组为3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非干预组为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入住ICU时间、抗菌药物使用费、体温恢复时间均优于非干预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C感染患者实施药学干预,能够降低抗菌药物使用费用,缩短ICU入住时间,提高了治疗效果,值得医疗机构完善并推广使用.
    • 方幸; 刘雪琳; 丁培丽
    • 摘要: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是临床常见的机会致病菌,其感染多见于肺囊性纤维化及免疫抑制患者,可引起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血流感染、颅内感染等,尤其肺内感染造成不可逆的肺组织损伤.目前对于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治疗的抗生素选择较少,同时由于其耐药率高,很难被清除,因此临床对于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的治疗手段有限且效果不佳.本文就该细菌的耐药机制进行总结,为基础及临床研发并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相关思路.
    • 李芹; 王萍萍; 周亮
    •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肺炎的临床特点,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合理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呼吸科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液培养阳性的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肺炎10例患儿临床资料.结果 10例患儿4例存在基础疾病,全部有咳嗽,出现发热7例(70%),出现喘息8例(80%),三凹征阳性4例(40%),鼻扇3例(30%),口唇发绀2例(20%).实验室检查,患儿白细胞数升高9例,CRP升高6例.影像学表现多为多发斑片状高密度渗出影,重症者出现肺不张、大面积肺实变.药敏实验前经验用药,药敏试验后根据药物敏感性及临床治疗效果调整抗生素治疗,患儿应用激素及无创辅助呼吸机治疗6例,给予免疫球蛋白治疗3例.10例患儿均痊愈.结论 儿童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肺炎临床表现重,且存在多重耐药,临床上我们应积极培养病原并按药敏实验给予合理抗感染治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