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泪器

泪器

泪器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39篇,主要集中在眼科学、肿瘤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5篇、专利文献14篇;相关期刊67种,包括磁共振成像、医学临床研究、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等; 泪器的相关文献由368位作者贡献,包括陶海、王朋、冯园园等。

泪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5 占比:89.93%

专利文献>

论文:14 占比:10.07%

总计:139篇

泪器—发文趋势图

泪器

-研究学者

  • 陶海
  • 王朋
  • 冯园园
  • 刘徳时
  • 刘祖国
  • 王菲
  • 童素莲
  • 吴伟娟
  • 吴成哲
  • 吴权龙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陶海
    • 摘要: 由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眼科泪器病中心主任陶海教授主编,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马志中教授审阅的《实用泪器病学》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本书由全国40多位经验丰富的眼科专家和学者编写而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实用系列”书籍中首部泪器病学专著。全书共9章52节,插图200余幅,内容涵盖了泪器的胚胎发育和解剖及生理学。
    • 孙瑜; 李聪; 杨帆; 王志国
    • 摘要: 目的通过测量中国汉族女性内眦美学指标数据,为整形外科医师实施内眦赘皮矫正术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随机选取18~40周岁的中国汉族女性1052例,根据内眦赘皮程度分为4组:无内眦赘皮组(A组)、轻度内眦赘皮组(B组)、中度内眦赘皮组(C组)、重度内眦赘皮组(D组)。分别测量内眦点(En)与泪小点(Lp)的间距(En-Lp)、En与外眦点(Ex)的间距(En-Ex),计算并分析4组研究对象En-Lp/En-Ex比值的差异。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AUC)计算相邻两组间En-Lp/En-Ex比值的最佳截断值。结果A~D组研究对象En-Lp/En-Ex比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623.660,P<0.01),同时任意两组间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区分无和轻度内眦赘皮、轻度和中度内眦赘皮、中度和重度内眦赘皮En-Lp/En-Ex比值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0.20(AUC=0.699,95%CI=0.657~0.740,P<0.05)、0.17(AUC=0.800,95%CI=0.778~0.822,P<0.05)、0.14(AUC=0.787,95%CI=0.760~0.814,P<0.05)。结论En-Lp/En-Ex比值是中国汉族女性眼部美学测量的重要指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为整形外科医生实施内眦赘皮矫正术提供数据参考。
    • 张懿; 杨华; 杨晓钊; 郑璇; 王博
    • 摘要: 目的:探讨鼻中隔偏曲对鼻腔内窥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EES-DCR)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7-06/2019-05收治的慢性泪囊炎患者84例84眼,依据术前鼻内窥镜检查是否有鼻中隔偏曲分组,A组42例42眼无鼻中隔偏曲,B组42例42眼伴有轻、中度鼻中隔偏曲.两组患者均于全身麻醉下行EES-DCR术,对比两组围手术期治疗指标,术后随访6mo评价疗效及鼻腔黏连情况.结果:B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69.9±13.1min、51.8±16.4mL)均较A组(53.4±11.7min、24.9±12.0mL)多(P0.05).随访6mo,A组有效率86%,B组有效率71%,两组有效率无差异(P>0.05);A组患者均未发生鼻腔黏连,B组鼻腔黏连发生率为12%,但两组无差异(P>0.05).结论:慢性泪囊炎合并轻、中度鼻中隔偏曲者,若不伴有鼻腔功能障碍可不在Ⅰ期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单行EES-DCR即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 梁钢; 田松柏
    • 摘要: 目的 探讨眉间斧形皮瓣修复内眦部及其邻近的鼻根部皮肤肿瘤切除后皮肤缺损的效果.方法 2017年11月至2019年10月,浙江绍兴第二医院整形美容科共收治5例内眦部及其邻近的鼻根部皮肤肿瘤患者,男2例、女3例,年龄48~61岁.皮肤肿瘤切除后,创面大小为0.9 cm×0.8 cm~2.0cm×1.8 cm.根据缺损修复的需要,于眉间区域设计并切取斧形皮瓣,根据血供情况,皮瓣蒂部宽度与斧刃长的比例为1∶ 3~1 ∶ 2,将内眦动脉于内眦角处的穿支血管包含在蒂部时,蒂宽可进一步缩窄.旋转推进斧形皮瓣修复内眦部及其邻近的鼻根部皮肤缺损.观察术后效果.结果 本组5例眉间斧形皮瓣均顺利成活,修复内眦部皮肤缺损3例,蒂宽为皮瓣长的1/2;修复内眦旁鼻根部皮肤缺损2例,蒂宽为皮瓣长的1/3.皮瓣面积为1.8 cm×1.0 cm~4.0 cm 2.0 cm.术后皮瓣成活良好,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短期内两眉间距均有一定缩窄.随访2~24个月,皮瓣色泽、质地较好,切口瘢痕纤细、平坦,对于修复内眦部病例,皮瓣的上睑部分略厚,其余病例皮瓣厚薄适中.两眉间距经过一段时间后随着皮肤逐步松弛而获得较大改善,所有患者皮肤肿瘤均无复发.医患双方对手术效果均很满意.结论 眉间斧形皮瓣的质地、色泽和厚度与内眦部及其邻近的鼻根部较为接近,血供可靠,简单易行,是修复内眦部及其邻近的鼻根部皮肤肿瘤切除后皮肤缺损的较好方法.
    • 曹珊珊; 周欢粉; 魏世辉
    • 摘要: 1例主诉为左眼视力下降1周;1例主诉为右眼视力减退2个月、结膜水肿10余天;1例主诉为双眼红肿1年,纳差、乏力4个月患者分别就诊眼科.3例患者均为男性,眼部检查均为双眼受累,2例表现为双眼泪腺肿大伴有球结膜水肿,1例为双眼眼睑肿胀,3例均伴有眶外组织受累,均诊断为IgG4相关眼病.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后患者症状均好转,分别随访58、54、60个月,其中2例患者复发1次,1例患者复发3次.
    • 陈露; 胡昊; 陈文; 陈欢欢; 许晓泉; 吴飞云
    • 摘要: 目的:探讨常规MRI泪腺结构定量测量在预测中重度-活动期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激素治疗疗效中的价值.方法:对40例中重度-活动期TAO患者行激素治疗前眼眶常规MRI检查.分别测量泪腺突出度、长径、短径及信号强度标准差,同时计算泪腺与同侧颞肌信号强度比.比较治疗敏感组与不敏感组间泪腺各定量参数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有差异的参数在激素治疗疗效预测中的效能.结果:激素治疗敏感组泪腺突出度明显>不敏感组(P=0.003),余泪腺各定量参数均无组间统计学差异(P>0.05).泪腺突出度与CAS及NOSPECS评分呈明显正相关性(r=0.440,0.442;P<0.001).以泪腺突出度≤9.30预测治疗敏感,可获得最优效能(曲线下面积0.700,敏感度60.0%,特异度84.0%).结论:泪腺突出度在临床中测量简便,可作为预测TAO激素治疗疗效有效影像学指标.
    • 项凯; 胡础图; 苏日娜; 赵龙; 萨其热
    • 摘要: 目的 评价眼眶CT评估及鼻内镜检查应用于修复泪小管断裂手术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1月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眼科外伤性泪小管断裂34例(34只眼)的临床资料.术前进行眼眶CT评估,对评估结果为伤侧鼻腔下鼻道狭窄患者行鼻内镜检查.寻找泪小管鼻侧断端,置入硅胶泪道支撑管,吻合泪小管,并观察吻合效果.结果 34例中,29例一次吻合成功,治愈率85.29%(29/34),好转4例(11.76%),有效率为97.06%(33/34).无效 1 例(2.94%).结论 泪小管断裂术前眼眶CT评估有重要意义,鼻内镜手术可以降低手术难度,提高成功率.
    • 左进彩; 王斗; 高苗苗
    • 摘要: 目的 观察改良近穹窿部结膜(Parks)切口用于小儿斜视矫正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 1月治疗的斜视患儿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改良Parks组30例.对照组采用角膜缘梯形结膜瓣切口,改良Parks组采用改良Parks切口.观察两组手术前后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量、斜视角度,并进行角膜荧光染色评分评估疗效,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前,两组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改良Parks组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量分别为(9.16±1.74)s、(7.51±1.36)mm/5min,对照组分别为(7.57±1.45)s、(6.05±1.14)mm/5min,两组泪膜破裂时间均缩短,泪液分泌量均减少,改良Parks组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量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45、4.506,均P<0.05).术前,两组角膜荧光染色评分、斜视角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改良Parks组角膜荧光染色评分、斜视角度分别为(5.14±1.51)分、(10.68±1.75)PD,对照组分别为(6.25±1.73)分、(15.95±2.14)PD,两组角膜荧光染色评分均上升,斜视角度均下降,改良Parks组角膜荧光染色评分及斜视角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48、10442,均P<0.05).改良Parks组总有效率[96.7%(29/30)]高于对照组[80.0%(24/3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0.0%(0/30)]、不适率[53.3%(16/30)]均低于对照组[13.3%(4/30)、80.0%(24/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043、4.286、4.800,均P<0.05).结论改良Parks切口用于小儿斜视矫正手术,具有更好的斜视角度改善效果,同时有利于保护泪膜功能稳定性,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术后不适率.
    • 徐毓; 陶海; 王朋; 王菲
    • 摘要: 目的 总结先天性泪道瘘管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1年7月至2017年1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眼科泪器病中心接诊的27例(32只眼)先天性泪道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性别、确诊年龄、患病眼别、家族史、全身情况,眼科检查指标(瘘口位置、瘘口外观、泪道冲洗情况、CT泪道造影三维重建和泪道内窥镜检查结果)以及治疗、随访情况.结果 27例先天性泪道瘘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2.确诊年龄1~74岁,中位数为32岁.单眼瘘管与双眼瘘管比例为4.4∶1 (22/5),单眼瘘管中左、右眼比例为1.2∶ 1(12/10).27例就诊患者中22例为散发病例,5例为家族性发病病例.经家系图谱分析显示先天性泪道瘘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表现.27例32只眼有泪道瘘管,30只眼瘘管口位于内眦韧带下方泪囊区皮肤面,1只眼瘘管口位于泪阜部;1只眼瘘管口位于内眦部结膜面.32只眼均有溢泪表现,18只眼泪道冲洗可见冲洗液自瘘口流出,伴脓性分泌物流出.4例行泪道内窥镜检查发现泪道瘘管开口于泪总管同时发现泪道内有结石.27例患者中有8例采取随访观察;3例行治疗性泪道冲洗;16例接受瘘管切除术治疗,术后随访1~6年,全部治愈,无复发.结论 先天性泪道瘘以单眼多见,其开口多数位于内眦韧带下方泪囊区皮肤面,多数为散发病例,部分病例表现为家族遗传性,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