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性
泥性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110篇,主要集中在工艺美术、雕塑、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0篇、专利文献463639篇;相关期刊64种,包括中国经济景气月报、美术界、佛山陶瓷等;
泥性的相关文献由121位作者贡献,包括左正尧、张云熙、张小富等。
泥性—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63639篇
占比:99.98%
总计:463739篇
泥性
-研究学者
- 左正尧
- 张云熙
- 张小富
- 戴雨享
- 李会东
- 李芳
- 杨晓锋
- 王德雪
- 王阁
- 白淑英
- 袁呈燕
- 袁增卫
- 贺帅
- 赵利华
- 赵斌
- 陈福新
- 陶健康
- 饶君萍
- 骆韬颖
- 亓翔
- 何腾
- 何艳
- 余勇
- 俞磊
- 冉悦
- 刘丕华
- 刘宏伟
- 刘建国
- 刘彤
- 刘秀兰
- 刘聪
- 叶树生
- 叶琴
- 吕品田
- 吴俊卿
- 吴建毅
- 吴正辉
- 吴秀之
- 周先峰
- 周利珍
- 唐新勇
- 夏玉坤
- 孙振平
- 孙月
- 安然
- 宋宜昌
- 崔杏芬
- 张大强
- 张成光
- 张瑶燕
-
-
王晨悦
-
-
摘要:
在现代艺术领域中,陶瓷艺术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在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泥料是现代陶艺创作主要的材料,是陶艺作品传达其美感的语言介质,所以现代陶艺创作者对生活的感悟是通过泥性语言而得以尽情抒发的,也使得现代陶艺成为别具一格的艺术门类。在现代陶艺创作过程中,创作者要将传统和现代的艺术理念完美融合,体现出陶艺创作中泥性的审美意蕴,让现代陶艺作品更具时代特点,促使陶艺这门独特的艺术门类求新求变,顺应时代的变迁。阐述现代陶艺创作中泥性的概念与内涵,分析和探讨现代陶艺创作中泥性的艺术之美以及审美意蕴。
-
-
肖思航;
钱麒光
-
-
摘要:
材料不仅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更是艺术家创作艺术品、实现自身艺术价值的媒介.泥作为陶艺创作中的主要媒介,有它自己的自然属性,而如何在与泥接触的过程中去倾听泥的声音,如何在泥的性格中获取灵感,如何实现泥的自我表达是需要去思考和不断探索的.结合创作过程,从主体借助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陶艺创作中不同泥性的表达,相信对泥性会有更清晰的认识,对以后的陶艺创作也会有很大帮助.
-
-
陈明强
-
-
摘要: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青年教师们在"手感"展览上的陶瓷创作,虽然在陶瓷技术的把握成熟度和材料的了解角度上是"门外汉",但他们把实验艺术作为一种工作方法,以一种接地气的实际行动和新奇的视角,审视陶瓷材料工艺和景德镇,将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时代变革的敏感,融入对陶瓷材料本体语言的尝试性摸索中,使得陶瓷泥性的玩味焕发出实验精神的魅力.
-
-
叶琴
-
-
摘要:
紫砂是一门传统技艺,还可以从传统中汲取灵感和养分,比如传统的青铜器、陶器中的元素都可以作为自己创作的灵感源泉。在这组主题为《和》的紫砂壶作品中,作者将雕塑艺术融入紫砂壶的创作之中,将皮包与壶这两种看似毫无关联的形态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兼具紫砂质感和新颖形式的作品。正如作品的名字《和》,它是风尘与岁月之和;是五色土的色泽之和;是泥性与灵性之和;是紫砂与皮革在质地、肌理、皱折、光泽、甚至气息上的融合。作品将不可能与可能打通,亦壶亦包,惟妙惟肖,令人产生无限遐想,一方面丰富了紫砂壶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同时,又展示出独特的境界、独有的心语与独创的内涵。
-
-
曹启东
-
-
摘要:
在现当代泥塑创作的发展过程中,“泥性”自身所代表的精神内涵也在不断变化,泥塑创作者通过主观情感的表达, 运用不同泥性的创作表现手法将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个人情感表达出来。现代泥塑通常都是将泥作为一种物质载体,并且将现代的 艺术精神与主张全部都借此机会展现到大众的视野之内。泥土更加具备天然的灵性 , 所具备的艺术特点也极为特殊。通过“泥性” 而将各种情绪尽情抒发。只有将“泥性”予以升华之后,那么整个泥塑作品就会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
-
-
-
林景然
-
-
摘要:
中国陶艺延绵千年,从"技"到"艺"的发展,从"传统"到"当代"的推动,都需要有魄力和有前瞻性的领路人。从"作品"到"展示",中间还有"策展"这一重要环节,策展不仅是把作品摆放到展厅中,更需要策展人从整体思路出发,组织统筹展览空间和作品,通过展陈呈现艺术家和策展人的艺术思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