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显
法显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153篇,主要集中在宗教、地理、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68篇;相关期刊60种,包括中国宗教、五台山研究、佛学研究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等;法显的相关文献由234位作者贡献,包括戴文智、刘家麟、吴峙磊等。
法显
-研究学者
- 戴文智
- 刘家麟
- 吴峙磊
- 廖振伸
- 莫启能
- 蔡继中
- 唐学斌
- 崔丽丽
- 思和
- 虢侗
- 邝霜
- 陆水林
- 马震
- 魏焕君
- K·S·帕特尔
- M·C·劳森
- M·霍伊贾斯坦
- P·R·瓦拉纳西
- P·桑索内
- R·金
- V·巴拉苏布拉马尼雅姆
- 丁小梁
- 五十岚义树
- 任涛
- 何先勇
- 刘伟
- 刘冠宏
- 刘昭勇
- 刘英明
- 加藤裕之
- 向东旭
- 吕启铭
- 周志升
- 唐芳
- 孙晓梅
- 尹芳
- 张奥华
- 张志群
- 晁若冰
- 朱仁远
- 朱益男
- 李凯
- 李华权
- 李培基
- 李建纬
- 李文杰
- 李玥
- 李菱
- 杨盛际
- 杨艳
-
-
文雨;
宁志浩;
无
-
-
摘要:
鸠摩罗什、法显、真谛、竺法护等一大批僧人不远万里,来往于中原-西域-印度传递佛法,玄奘、义净和尚也分别从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到达天竺,学习佛法。这些“特殊”的行者,在“传道”与“取经”两个方向的道路上,声名远播。
-
-
薛克翘
-
-
摘要:
两晋与刘宋时期南北政权的统治者大多都信仰佛教,或对佛教采取宽容政策.这一时期中国和斯里兰卡交往频繁,海上丝绸之路不断有僧人来往,促进了中国佛教的发展,也促进了中斯文化交流.
-
-
于怀瑾
-
-
摘要:
东晋高僧法显及其所著《法显传》在中国佛教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但是有关《法显传》成书及与成书过程密切相关的行程节点问题,学界一直无法达成共识.通过重新审视已有文献,发掘其隐匿的内涵,才能得到更接近真实的结论.可以看出,法显出发和归国的时间分别是隆安三年年底前和义熙九年七月十四日,这是法显随时记录、积累素材的阶段;"请法显一冬一夏"的"刘兖青州"是刘道怜,法显是在彭城而不是去京口度冬夏,此乃法显开始整理并撰写《法显传》初稿的阶段;慧远不仅与法显有交集,且为其《法显传》题跋,这是《法显传》定稿的阶段.可见《法显传》的成书是法显不断记录积累资料,归国后先陆续撰写成初稿,然后经慧远劝令修改的长期创作过程.
-
-
-
王向远
-
-
摘要:
“五天竺”或“五印度”不是印度人的固有概念,而是中国古代求法僧所创制的一个独特的区域概念.法显《佛国记》、玄奘《大唐西域记》都用“国”“城”“村”这样的汉语概念来分析“五天竺”各国的社会结构层面,成为我国古代印度社会研究的基本概念,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佛学为中心的独特的古代印度研究.在“印度人无历史”的情况下,中国求法僧以其真实可靠的观察记述填补了公元5至7世纪印度历史记述的空白,作为信史的价值远远超过此前希腊人的那些道听途说、走马观花的印度记述.以“五天竺”及“国”“城”“村”概念对印度社会加以分析,至今仍不失其社会学方法论上的价值.
-
-
陈志远
-
-
摘要:
法显在师子国所闻佛钵经,改写了此前流传的佛钵传说,将之视为佛法住世的标志.其所描述的佛法兴衰过程,是移用早期佛教经典中关于“三中劫”的宇宙论描述,放入到释迦佛灭,弥勒下生的佛陀论框架中.佛钵以百年为尺度移动的时间表,同时期佛教经典中类似表现是对教团修行实践的描述,正、像二时的划分,佛灭年代的具体推算,和时间表的制定,起初是三个独立的传统,并在5世纪逐渐融合.
-
-
郑建宁
-
-
摘要:
《佛国记》是东晋高僧法显撰写的记录其取经历程的游记,是研究五世纪初新疆地区、中亚、南亚及东南亚历史、地理、民俗等方面的珍贵资料,弥补了当地史料的空缺,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该书外文译本不断出版,其英文全译本也先后出现7个.然而,《佛国记》却被部分学者误认为是《西游记》,两者的英译史被混为一谈,其它相关资料中亦很少有《佛国记》的完整英译史描述,更缺少7个译本间的比较研究.借此契机,挖掘与梳理《佛国记》英译史已成必要,厘清各个译本的译者、翻译背景、翻译目的、翻译策略以及译本特色等,并阐释译本之间的关系及比较特征,以期勾勒出《佛国记》的英译史全貌.
-
-
-
-
夏德美
-
-
摘要:
弥勒集释迦弟子、菩萨、未来佛为一身,弥勒信仰在佛教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东晋法显西行求法之前,弥勒信仰在汉地已经有了一定流传.通过法显《佛国记》中多处有关弥勒信仰的记载,可以了解西域及古印度各地弥勒信仰的基本状况和特点.这在印度相关材料缺失的情况下,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通过比较汉地流传的与《佛国记》中所记弥勒信仰的异同,也可以展现中国佛教的独特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