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慧远

慧远

慧远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245篇,主要集中在宗教、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2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2篇;相关期刊140种,包括五台山研究、法音、佛学研究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中古(中世)社会诸形态中日研究生学术论坛等;慧远的相关文献由284位作者贡献,包括吴丹、李勤合、欧阳镇等。

慧远—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2 占比:94.69%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41%

专利文献>

论文:12 占比:4.90%

总计:245篇

慧远—发文趋势图

慧远

-研究学者

  • 吴丹
  • 李勤合
  • 欧阳镇
  • 郑兴中
  • 华方田
  • 叶平
  • 方立天
  • 施光明
  • 曹虹
  • 侯广信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李蓉
    • 摘要: 佛图澄是神僧,麻襦是神人,二人留下了一段对话,历来被认为是无法解释的.麻襦和佛图澄的对话是韵文诗歌体而不是散文.用诗歌体裁来看麻襦和佛图澄的对话,确实能使这不解之语变得可以理解.习凿齿和道安初次见面时,各自一句话,就传扬天下.麻襦和佛图澄这次见面的两首诗,也同样值得传扬赞叹.麻襦和佛图澄对话应该对道安思想和行为有深刻影响,道安对麻襦和佛图澄二人对话的思路都有遵循继承与发展,道安有意识地将佛学中国化儒学化,改变首重神异的传教策略,重视僧才的培养等,都能从麻襦和佛图澄对话中找到思想端倪.佛教在五台山地区传播最早名留史册的高僧是道安、慧远、慧持等,追寻佛图澄和麻襦思想认识的交相辉映,同时追寻佛图澄、道安、慧远师徒三叶弘传教法实践经验和深谋远虑在代际间的一脉相承,以赞颂贤哲的高瞻远瞩及其功业的利在千秋.
    • 李四龙
    • 摘要: 北朝晚期,在东魏、北齐的邺城,佛教义学兴盛,出现了一批以“义章”或“论”为题的解经文献,尤以净影慧远《大乘义章》最著名.“义章”与“义”是同一文体,属于“义”的汇编,是真正的中国文体,就其内容的组织结构而言,则是对印度佛教论义传统的继承,有两种基本形态:通论形态的“义章”,主要是对名相的分类与阐释;释论形态的“义章”,直接表现了当时的解经活动.属于后者的“义章”并不多,渐与“义疏”融为一体,常被统称为“章疏”;“义章”主要是指前者,是北朝晚期佛教释义学的主体部分,通常借用印度论典的组织结构,以当时传译的唯识思想诠释中国佛教的重要概念.
    • 罗芒; 方平
    • 摘要: 东晋时期佛教在中原地区迅速传播,佛教作为流行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及世俗政治的矛盾日益突出.庐山高僧慧远在调和儒释道、处理政教关系、发展佛教理论本土化等多个方面为佛教中国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佛教在中国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任强
    • 摘要: 随着新时期中国译学的发展,有必要对传统译学理念进行探本溯源和内涵厘清,以促进本土译论体系的重构与完善.借助典籍文献对东晋慧远的"厥中"论进行分析归纳,发现"厥中"论的观点经历了由模糊到明确的变化,其议论的对象是译经语体而非方法,而"厥中"论的产生自有深刻的社会文化原因."厥中"论体现了原文为标准的早期翻译观念,是我国传统翻译理论"案本"阶段的理论典型.
    • 韩焕忠
    • 摘要: 庐山慧远曾经深入研读过《老子》.他在彰显佛老两家价值追求上的重大差异和显著不同的同时,时常运用《老子》的名词、概念、术语和思维方式诠释佛教的思想和义理,非常有利于当时的中国人对佛教产生理解和认同.由于有了佛教这个参照体系,慧远的相关著作反过来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老子》.慧远著作中体现出的老子学底蕴展现了佛道思想的融会贯通,促进了佛教的中国化.
    • 于怀瑾
    • 摘要: 东晋高僧法显及其所著《法显传》在中国佛教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但是有关《法显传》成书及与成书过程密切相关的行程节点问题,学界一直无法达成共识.通过重新审视已有文献,发掘其隐匿的内涵,才能得到更接近真实的结论.可以看出,法显出发和归国的时间分别是隆安三年年底前和义熙九年七月十四日,这是法显随时记录、积累素材的阶段;"请法显一冬一夏"的"刘兖青州"是刘道怜,法显是在彭城而不是去京口度冬夏,此乃法显开始整理并撰写《法显传》初稿的阶段;慧远不仅与法显有交集,且为其《法显传》题跋,这是《法显传》定稿的阶段.可见《法显传》的成书是法显不断记录积累资料,归国后先陆续撰写成初稿,然后经慧远劝令修改的长期创作过程.
    • 李开周
    • 摘要: 东晋时期,僧人慧远在江西庐山虎溪东林寺创办了一个佛教团体,称为“白莲社”。这个团体既有僧人,又有儒生,团体成员共123人,其中主要成员18人,包括创办人慧远、西林寺慧永、高僧道生、高僧道敬、高僧昙顺以及慧远的弟子刘遗民等人。后世将这18名主要成员并称为“白莲十八贤”。
    • 辛放; 苗林森
    • 摘要: 庐山慧远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法性”学说一直是国内佛教学界讨论的热点,不过笔者认为,先行研究在不同程度上误解了有部的学说,以至于对慧远的“法性”思想有较大的误解。本文以作为有部正统观点的“毗婆沙师”的学说为准,结合慧远与“法性”相关的著作和《法性论》现今尚存的两句话考察慧远的《法性论》中的思想,对先行研究予以反思并给出相应的合乎有部教义的诠释。通过对有部的“自性”概念进行澄清,发现“有为法”的“自性”是刹那生灭且转变无常的;并通过对自相、共相区别的辨析说明了自相和共相的不同,因而慧远并不是反对“性空”,而只是认为“性空”不是“自性”;通过对“有为法”和“无为法”差别的辨析发现,“涅槃”作为无为法因而不变,并不能因此拓展到一切法的“法性”不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