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内阻滞
椎管内阻滞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32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妇产科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7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21244篇;相关期刊91种,包括医疗装备、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06血栓相关疾病防治进展研讨会、第十一次长江流域暨华东六省一市麻醉学术会议、2006北医—哈佛麻醉与疼痛治疗论坛等;椎管内阻滞的相关文献由280位作者贡献,包括徐铭军、劳诚毅、幸吉娟等。
椎管内阻滞—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1244篇
占比:99.39%
总计:21375篇
椎管内阻滞
-研究学者
- 徐铭军
- 劳诚毅
- 幸吉娟
- 朱云峰
- 李柯雁
- 佘守章
- 刘芳园
- 吴文春
- 岳剑宁
- 崔睿
- 张铧文
- 曲元
- 曹雅军
- 李恩有
- 杨正华
- 王桂香
- 王辉
- 蚁佩霞
- 贺方坤
- 高珊
- 黄琼燕
- 黄童莹
- 黄绍强
- 严春燕
- 乔艳花
- 任政权
- 任翠玲
- 何利平
- 何国生
- 何英
- 余孔清
- 余平
- 傅润乔
- 全伟斌
- 冯宇峰
- 冯春
- 刘其浩
- 刘君儿
- 刘小立
- 刘巨兵
- 刘志强
- 刘惠英
- 刘招凤
- 刘文姬
- 刘文萍
- 刘欣
- 刘波
- 刘玉
- 刘珍玉
- 刘秀琴
-
-
马丽媛;
陆冰;
邓学东;
陈小敏;
章茜
-
-
摘要:
目的应用盆底超声技术评估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经阴道分娩初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使用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将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产妇均于产后6周行盆底超声检查,比较两组受检者的膀胱颈移动度(BND)、最大Valsalva状态下的膀胱尿道后角(PUVA)和肛提肌裂孔面积,以及最大Valsalva状态下尿道内口漏斗化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产妇BND和最大Valsalva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和PUVA均小于对照组,且最大Valsalva状态下的尿道内口漏斗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采用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的盆底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盆底超声技术能为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检查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
-
-
张文钰;
徐铭军
-
-
摘要:
产痛是母亲最大的痛。产痛对于大多数产妇尤其是初产妇而言是极其痛苦的,这种疼痛在产程中呈进行性加剧,尤其在第一产程活跃期最为明显,所以准妈妈在迎接新生命到来前难免会产生恐惧和焦虑。因为惧怕自然分娩时的剧烈疼痛,很多产妇放弃了自然分娩,转而选择了存在一定风险的剖宫产术。自1847年James Young Simpson采用乙醚为1例骨盆变形的产妇实施镇痛以来,先后开展了精神预防镇痛、静脉给予阿片类药物镇痛、吸入气体镇痛等技术,1979年Revil在欧洲首届产科麻醉大会上明确提出硬膜外麻醉是分娩镇痛的最有效方法,1988年Lysak和Cambling等首次报道将硬膜外自控镇痛技术用于分娩镇痛,目前椎管内阻滞已成为最常用的分娩镇痛技术。
-
-
刘芳园;
崔睿
-
-
摘要:
分娩疼痛容易引起产妇的焦虑、恐惧、紧张等负面情绪,从而对产妇及胎儿产生诸多不良影响。分娩镇痛可以降低产妇的疼痛程度,从而减轻其负面影响。而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具有镇痛效果突出、不影响产程、对新生儿影响较小等优点,已成为分娩镇痛的主要手段。但仍有很多人认为分娩镇痛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而拒绝使用。其中就包括产时发热,产时发热对孕妇及新生儿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分娩镇痛与产妇体温升高二者之间关系复杂,本文就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产时发热的影响因素进行讨论。
-
-
李建新
-
-
摘要:
分娩疼痛严重影响母婴健康,是我国非医学指征剖宫产的重要原因。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是目前最常用且最有效的分娩镇痛方式,不会增加剖宫产率,但可能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镇痛不全、发热等并发症。加强对分娩镇痛的流程管理,明确职责分工,根据产妇具体情况制定并发症处理预案是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风险防范的重要举措。
-
-
顾萍
-
-
摘要:
目的 探究椎管内阻滞用于分娩镇痛对初产妇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本院产科住院的正常足月妊娠、要求阴道分娩的初产妇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分娩过程中,观察组采取椎管内阻滞用于分娩镇痛,而对照组在整个阴道分娩过程中不采取任何镇痛措施.产后第8周对产妇进行常规随访,通过检测产妇的盆底肌张力以及盆底肌压力评估产妇的盆底功能;此外,检查并记录两组患者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包括压力性尿失禁以及盆腔器官脱垂)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盆底功能受损发生率为60.0%(60/100),对照组为62.0%(62/100);观察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为20.0%(20/100),对照组为19.0%(19/100);观察组盆底器官脱垂发生率为22.0%(22/100),对照组为23.0%(23/100).两组盆底功能受损、压力性尿失禁、盆底器官脱垂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正常阴道分娩会不可避免的损伤产妇的盆底肌功能,在初产妇生产过程中采用椎管内阻滞用于分娩镇痛对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发生无任何影响.
-
-
刘君儿;
曹卫洁;
李珑
-
-
摘要: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被认为是目前较理想的分娩镇痛方式,可以高效缓解分娩疼痛,但可能与产程延长、缩宫素使用增加、新生儿呼吸抑制以及引起不良反应包括瘙痒、尿潴留、发热等情况有关,且镇痛使用时机、是否全程使用、药物的选择及其所存在的不良反应均存在争议.本文就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分类、应用效果及不良反应做一综述,旨在为改善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所带来的母婴不良影响提供参考依据.
-
-
刘芳园;
崔睿
-
-
摘要:
分娩疼痛容易引起产妇的焦虑、恐惧、紧张等负面情绪,从而对产妇及胎儿产生诸多不良影响.分娩镇痛可以降低产妇的疼痛程度,从而减轻其负面影响.而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具有镇痛效果突出、不影响产程、对新生儿影响较小等优点,已成为分娩镇痛的主要手段.但仍有很多人认为分娩镇痛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而拒绝使用.其中就包括产时发热,产时发热对孕妇及新生儿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分娩镇痛与产妇体温升高二者之间关系复杂,本文就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产时发热的影响因素进行讨论.
-
-
刘波;
左云霞
-
-
摘要: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是目前对母婴影响最小且最有效的分娩镇痛方式,但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分娩镇痛可能与产时发热相关.引起产时发热的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体温调节失衡、局麻药物影响以及炎症反应等因素相关.产时发热对产妇及新生儿均可造成不良影响,引起产妇剖宫产率升高、抗生素使用增加以及过度医疗等,同时也可能导致新生儿Apgar评分降低、新生儿脑病发病率及住院率升高.目前有报道表明,激素类药物、低浓度局麻药物以及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给药方式可以降低产时发热率,但效果有限.
-
-
杨晓蕾;
朱斌;
杨文燕;
杨金京
-
-
摘要:
椎管内阻滞作为应用最广泛的分娩镇痛方法,具有最佳的镇痛效果,对产妇及新生儿影响较小,属于目前最安全可靠的镇痛方法,本文对有关椎管内分娩镇痛方面的若干问题进行综述.
-
-
吴新民
- 《2006血栓相关疾病防治进展研讨会》
| 2006年
-
摘要:
由于椎管内阻滞和术后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能够有效地阻断外科手术伤害性刺激的向心性传导,显著抑制手术创伤引起的应激反应、炎性反应和高凝状态,能够明显减少手术并发症,改善手术病人的预后,加之近年来椎管内阻滞设备和技术的发展及新型局麻药的出现,使椎管内阻滞成为我国的主要麻醉方法,在发达国家的应用也日趋广泛.但是外科手术病人因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以及为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围术期接受抗凝病人显著增加.接受抗凝的病人是否能够进行椎管内阻滞,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指南,以避免因抗凝后施行椎管内阻滞带来严重的并发症,使手术病人从椎管内阻滞中获得最大的益处.本文研究抗凝病人应用椎管内阻滞和镇痛要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