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网复合地基
桩网复合地基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150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铁路运输、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4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815423篇;相关期刊83种,包括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低温建筑技术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中国铁道学会工程分会第六届线路专业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八届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学术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地基处理学术讨论会等;桩网复合地基的相关文献由323位作者贡献,包括饶为国、张千里、刘俊飞等。
桩网复合地基—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815423篇
占比:99.98%
总计:815568篇
桩网复合地基
-研究学者
- 饶为国
- 张千里
- 刘俊飞
- 蔡德钩
- 陈锋
- 马建林
- 龚晓南
- 刘吉福
- 周顺华
- 杨果林
- 江辉煌
- 王军
- 王炳龙
- 程谦恭
- 赖伟
- 赵国堂
- 赵明华
- 连峰
- 陈凯杰
- 陈勋
- 雷学文
- 余传波
- 刘天福
- 叶阳升
- 吴建佳
- 周光炳
- 孙宏林
- 安保健
- 宋技
- 尤昌龙
- 张建经
- 张明
- 张航
- 张述涛
- 张鸿
- 徐志刚
- 徐正中
- 易光伟
- 朱忠宁
- 李丹
- 李泰澧
- 李泰灃
- 杨怀志
- 梁文文
- 毕俊伟
- 王寒冰
- 王祥
- 罗强
- 肖昭然
- 芮瑞
-
-
郄禄文;
任泉;
张佳强;
张海清
-
-
摘要:
基于正交数值试验方法,研究桩网复合地基主要设计参数对路堤变形的敏感性影响。选取桩长A、桩距B、褥垫层厚度C、土工格栅刚度D共4个主要因素,设计4因素4水平正交试验,分别建立有限元模型,模拟各组合条件下路堤填筑施工过程。以路堤沉降、水平位移和桩土应力比为指标,通过极差分析得到各因素与指标的相关关系,最后计算出各影响因素的贡献率以确定其重要程度。结果表明:桩距对路堤的沉降量和水平位移影响最大,贡献率分别为69.10%和78.29%;土工格栅的影响最小,对路堤沉降量和水平位移的贡献率分别为0.10%和2.11%;影响桩土应力比大小的因素重要程度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桩距>桩长>褥垫层厚度>土工格栅刚度。
-
-
田效军;
黄达余;
梅狄克;
安春秀
-
-
摘要:
变电站设备的正常运行,对地基沉降、差异沉降要求很高。某500 kV变电站位于围海滩涂,工程性质极差,天然地基不能满足变形及强度要求。桩网复合地基通过变形协调,能较充分地利用桩体承载能力,减小沉降及差异沉降,提高地基承载力和稳定性,是一种有效的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经方案比选与计算分析,该工程采用PHC-AB500桩网复合地基,桩中心距3 m,托板尺寸1.8 m×1.8 m,托板顶面铺设两层土工格栅,采用适合沿海滩涂地区的施工工艺。工程实施过程中,对桩网复合地基进行持续现场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实测荷载分担比和地基沉降与计算值较为接近,荷载分担比逐渐稳定在70%~80%范围,大部分沉降发生在填筑施工期内;静载荷试验表明,桩网复合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随着桩间土沉降,格栅逐渐发挥作用,第二层格栅变形和受力均比第一层格栅大。
-
-
陈育民;
谢云飞;
薛珊珊;
张鑫磊
-
-
摘要:
基于大比例X形桩‑网复合地基模型,开展了高速铁路列车荷载下桩‑网复合地基的动力特性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车速情况下地基土的振动速度、动应力和动位移的分布特性,探讨了循环荷载下轨道路堤地基系统的振动响应和路堤内部动应力的分布特征和衰减规律。采用PLAXIS 3D建立数值分析模型,研究了不同列车轴重及振动频率对路堤振动速度响应的影响,对比了无筋路堤与双层土工格栅加筋路堤在动荷载作用下桩顶与桩间土竖向应力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轨道板表面处竖向位移随时间呈“M”形周期性变化;竖向速度响应在路堤表层处最大,沿地基横向及深度方向逐渐衰减,在路堤中衰减了近90%。随着加载频率及加载幅值的增大,土体振动速度逐渐增大。动荷载对无筋路堤影响显著,土拱效应明显减弱,桩土应力比值随加载频率的提高逐渐减小。土工格栅加筋路堤张力膜效应能够减小动荷载对复合地基的影响。
-
-
张宏云
-
-
摘要:
深层软土路基的处理问题是道路建设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难题,文中通过分析现有的常用软土路基处理方法后,认为“水平向增强体型+竖直向增强体型”的桩网复合地基处理方法能更有效的解决该问题,并通过实例分析,与CFG桩复合地基方法相比,桩网复合地基在沉降及造价控制方面更有优势,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
-
杨以国;
刘开富;
谢新宇
-
-
摘要:
通过长短桩桩网复合地基的模型试验,分析有、无土工格栅及不同幅值循环荷载下复合地基沉降、长短桩桩身应变及土工格栅应变的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土工格栅的加入会改善循环荷载下复合地基的整体性能.复合地基沉降、桩身应变及土工格栅应变主要发生在循环荷载作用前期.增大循环荷载幅值不仅会增大复合地基总沉降,还会加快沉降发展的速率.复合地基的沉降与循环次数的关系可以用指数函数表示.土工格栅的拉膜效应将部分荷载由桩间土传递到桩上,相比于没有土工格栅的复合地基,有土工格栅的复合地基中长短桩的应变更大,且此时长桩桩帽处的土工格栅会承受更大的拉力,应变相较于桩间土处更大;循环荷载下的长桩上部应变增量较大,下部应变增量较小.
-
-
章清涛;
刘晓威;
高健;
李为传;
闫庆亮;
李信;
张宏博
-
-
摘要:
桩网复合地基具有良好的协调差异变形的能力,但由于受地基固结沉降特征的影响,其承载特性的发挥与桩–土差异沉降量密切相关。为揭示路基渐进沉降模式下桩网复合地基桩–土荷载分担效应,设计了室内缩尺模型模型,考虑桩–土差异沉降、桩间距等参数变化,通过对比桩网复合地基与普通复合地基,对分级沉降条件下的桩–土荷载分担效应开展了研究。研究表明,在同等桩间距条件下,随着桩–土差异沉降量的增大,桩网复合地基与普通复合地基桩顶荷载均增大,且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在同等桩–土差异沉降量下,桩网复合地基荷载分担比例及桩土应力比更高,但随着桩间距的增大,桩土应力比以及桩土荷载分担比逐渐减小。通过分析桩–土应力比与桩间距及桩–土差异沉降的关系,建立了分级沉降条件下桩–土应力比的预测公式,为桩网复合地基设计可提供良好的借鉴意义。
-
-
-
朱琳;
占宏;
刘继状
-
-
摘要:
为分析不同类型的加筋材料对桩-网复合地基加固处理后沉降特性的影响,根据某市城际铁路工程地基处理情况进行了7组室内模型试验,对比不同加筋材料、桩基布置形式和桩帽连接方式对软土地基沉降、桩土差异沉降和桩土应力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桩-网复合地基可有效减小深厚软土的地基沉降和桩土差异沉降;三向土工格栅控制沉降的效果优于双向土工格栅和单向土工格栅;正三角形桩基布置形式比正方形布置形式更有利于达到控制沉降的效果;桩顶桩帽设置增大了桩体与上部垫层的接触面积,减小地基的整体沉降和桩土差异沉降;采用有限元分析了桩-网复合地基的长期沉降变形,结果表明沉降在早期快速增长后趋于稳定.
-
-
-
王瑞春;
何迎坤;
张桂溪
-
-
摘要:
提出一种欠压实填土地基综合处理工艺,即先施工冲击碾压,形成约1.5m厚的硬壳层,然后施作水泥搅拌桩,两者结合成柔性桩网复合地基结构,可提高地基承载力和减少工后沉降.通过室内土工试验和铺筑路基试验段,取得相关试验和检测数据,研究其工艺机理和适用范围,进行经济分析.认为该工艺技术合理可行,经济效益明显,并提出了五点便于工程应用的建议.
-
-
CAI De-gou;
蔡德钩;
LI Tai-feng;
李泰澧;
ZHANG Qian-li;
张千里;
CHEN Feng;
陈锋;
YAO Jian-ping;
姚建平
- 《第十三届全国桩基工程学术会议》
| 2017年
-
摘要:
通过理论分析和有限元计算,对各种影响因素下桩网复合地基加筋网垫受力变形进行分析,获得桩网复合地基加筋网垫的受力变形特点和加筋体破坏形态.加筋网垫对桩网复合地基桩、土应力分配影响明显,进而对桩网复合地基的整体受力变形产生影响.本文首先运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结合不同垫层结构、加筋体特性、荷载条件等因素,对桩网复合地基加筋网垫的各类影响因素进行仿真计算,筛选出影响加筋网垫长期变形的四项主要因素,并对这些因素下单桩极限承载力进行详细分析,得出单桩承载力与格栅失效的一般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加筋体破坏形态、加筋网垫变形特点及失效状态.并结合室内缩比例模型试验,对仿真结果进行验证,以确保仿真计算的有效应和准确性.结合现有桩网复合地基承载力公式,对改进的太沙基公式进行了修正,使其能够对多层加筋垫层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
-
王安会
- 《中国铁道学会工程分会第六届线路专业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 2014年
-
摘要:
PHC桩网复合地基由于桩网共同作用的特性,较普通的地基处理方式承载力要高,沉降要小.然而该处理方式尚没有将理论和实践充分的结合,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设计、施工标准.文中结合PHC桩复合地基在石武高速铁路软土地基中的应用进一步研究了桩网复合地基的加固机理及沉降影响控制因素,指出垫层厚度、桩长和桩间距是影响沉降的主要因素,阐述了插桩、沉桩、接桩、送桩、桩帽施工、褥垫层施工等施工工序的控制要点,运用低应变反射波法和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对现场实际处理效果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PHC桩网复合地基,可以有效提高承载能力,减小沉降变形。
-
-
-
-
-
-
-
-
-
周亦涛;
杨广庆;
吕鹏
- 《第八届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学术会议》
| 2012年
-
摘要:
为了分析路堤荷载作用下柔性桩—网复合地基的工程特性,建立了桩—土—网相互作用荷载传递模型,进行了考虑土拱效应、悬索线效应和桩土相互作用耦合下桩土间差异沉降、路堤等沉面高度解析及计算.分析了相关因素对桩土差异沉降和路堤等沉面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路堤等沉面高度和桩土差异沉降均随路堤填土内摩擦角先减小而后增加,随桩体压缩模量、桩土压缩模量比、桩间距增加而增大,随桩间土压缩模量、土工格栅抗拉强度、置换率增加而减小;路堤等沉面高度随路堤填土压缩模量增加而增加,随路堤填土容重和填土高度增加而减小,而桩土差异沉降随路堤填土压缩模量增加而减小,随路堤填土容重和填土高度增加而增大;与工程实例实测值比较,路堤等沉面高度理论值更能反映工程实际情况,而桩土差异沉降理论计算值非常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