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栅藻

栅藻

栅藻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2年内共计190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环境科学基础理论、水产、渔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6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36931篇;相关期刊50种,包括湖泊科学、应用海洋学学报、水生生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08年中国西部地区植物科学与开发研讨会、2008年微生物实用技术生态环境应用学术研讨会、第七届全国环境水力学学术研讨会等;栅藻的相关文献由500位作者贡献,包括吴洪、邓平、师文静等。

栅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6 占比:0.21%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6931 占比:99.78%

总计:37011篇

栅藻—发文趋势图

栅藻

-研究学者

  • 吴洪
  • 邓平
  • 师文静
  • 廖莎
  • 张霖
  • 李晓姝
  • 罗少敬
  • 裴海燕
  • 张硕
  • 韩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超; 喻先伟; 刘文建; 李婉怡; 郭军康
    • 摘要: 从关中平原某中轻度盐碱化土壤中筛选得到一株耐盐微藻,经分子生物学测序鉴定为栅藻(Scenedesmus sp).以栅藻为材料,研究不同程度(5 g/L、10 g/L、15 g/L和20 g/L NaCl)盐胁迫对其生长、生理特征和细胞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盐胁迫下栅藻叶绿素合成受到抑制,且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越明显.同一培养时间,低盐浓度下栅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和胞外多糖(EPS)含量低于高盐浓度,但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P<0.05).同一盐浓度下,在连续培养过程中,栅藻SOD活性、MD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但EPS含量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不断积累.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发现,对照处理下,栅藻细胞壁光滑,具刺、齿或隆起线,呈现栅栏状或四角状排列;而在高盐(20 g/L NaCl)处理下,栅藻细胞表面出现褶皱和破损现象,细胞由栅栏状或四角状变成圆球状,藻体分布更加聚集紧密.
    • 位文倩; 孙昕; 黄峰; 李鹏飞; 李盟
    • 摘要: 为探讨混合培养条件下栅藻脂质高产的调控机理,对栅藻(Desmodesmus sp.)分别进行自养和混合培养,使用转录组测序对比了Desmodesmus sp.在两种培养方式下油脂代谢途径差异。结果表明,混合培养组上调基因共1081个,下调基因共575个,非显著差异表达基因总共23331个。差异基因GO富集主要在光合作用的分子功能、生物过程和细胞组分上,如类囊体、光系统Ⅰ、叶绿素结合、光合电子传输、光反应和暗反应等。KEGG途径富集最显著的是光合作用,其次为脂肪酸伸长、内质网中的蛋白质加工以及淀粉和蔗糖合成。在混合培养条件下,PSⅡ对光能的需求降低,但光合电子传输增强,产生更多的ATP和NADPH用于光合作用的碳固定和细胞的其它代谢活动。脂质积累的增强主要源于糖酵解途径的增强,为脂肪酸合成产生了更多的乙酰辅酶A,促进了脂肪酸的生成。
    • 徐靖昂; 王雪儿; 祝倩倩; 范美华; 严小军; 张晓林
    • 摘要: 对1株分离自克氏原螯虾养殖池塘的可调节水质微藻ZJZY091进行了分离鉴定,探究了其生长特性、细胞形态、亚显微结构以及强碱和低温下的生长状况,并利用物理和化学诱变的方法,对该微藻进行了随机诱变,获得耐强碱、耐低温的突变株。研究结果显示,该藻株与栅藻属相似性最高,藻细胞含色素体、蛋白核、淀粉粒等微观结构,且细胞形态呈周期性变化;在培养温度为25±1°C、光强4000 lx、光暗周期12/12 h的条件下,有明显的对数生长期;在pH为10,温度为10°C时生长受到明显抑制;通过紫外照射和甲基磺酸乙酯(EMS)随机诱变后获得了可耐受强碱(pH 10)和低温(10°C)等极端条件的突变株。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该栅藻在高密度水产养殖水质调控中的推广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谭啸; 石琳; 段志鹏; 曾庆飞; 李聂贵; 强娟
    • 摘要: 太湖水体氮浓度及氮磷比的改变可能影响藻类对磷元素的赋存及分配,进而影响水体总磷浓度.为此,本研究选取常见蓝藻(群体微囊藻和单细胞微囊藻)和绿藻(斜生栅藻),设置低氮磷比(N:P=2)和高氮磷比(N:P=20)培养实验,分析藻体胞内磷(INT-P)和胞外磷(EPS-P)含量、形态及分布,探究氮磷比对藻体磷元素赋存及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氮磷比组斜生栅藻和群体微囊藻的藻体磷(CTP,即INT-P与EPS-P之和)显著增加,分别为高氮磷比组的2.7和1.4倍.斜生栅藻和群体微囊藻EPS-P含量(约占CTP的80%)分别增加了3.1和0.48倍,而INT-P含量对氮磷比无明显响应.低氮磷比组的斜生栅藻和群体微囊藻EPS含量分别增加了51.7%和63.5%.此外,微囊藻的CTP与EPS-P主要以可交换态活性磷存在,而INT-P主要以铁铝结合态磷存在.本研究发现低氮磷比促进了藻类EPS分泌,导致EPS-P升高,显著增加了藻体颗粒态磷的含量.这或许是近年来太湖水体总磷波动的原因之一.
    • 宋婵媛; 白芳; 李天丽; 宋立荣
    • 摘要: 为筛选具有控制微囊藻水华潜力的绿藻,研究基于藻类之间的化感作用,对34株绿藻开展筛选及评价工作。结果发现,栅藻FACHB-1229的抑制率最高,其滤液对微囊藻FACHB-3550和FACHB-905的抑制率分别为53.95%和48.39%;通过对滤液中的物质进行GC-MS检测,推测该藻株的效应物质可能为邻苯二甲酸二(2-甲氧基乙基)酯。进一步对FACHB-1229生长和光合放氧、氨氮耐受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发现:该藻株在孔板中的生长速率(0.38±0.06)/d高于微囊藻生长速率(0.13±0.03)/d;栅藻FACHB-1229的光合放氧速率高于同期测定的其他绿藻光合放氧速率,可达(229.91±10.49)μmol O_(2)/(mg Chl.a·h);同时该藻株对氨氮的耐受能力最强,在氨氮浓度为1888.60 mg/L时其生长速率可达(0.30±0.08)/d。此外,在与微囊藻FACHB-3550进行共培养时,栅藻FACHB-1229所占比例持续升高。综上,栅藻FACHB-1229具备与微囊藻竞争的优势,有望成为微囊藻水华生物控制的优选材料。
    • 荆绮; 杨美娜; 庞靖祥; 闵令圆; 韩金祥
    • 摘要: 以栅藻作为生物指示剂,加入不同产地及炮制方式的中药连翘煎煮液,采用YPMS-2生物光子测量仪检测其激发延迟发光强度,采用statistica10.0软件对数值进行线性拟合,得到加入不同产地两种炮制方式的中药连翘煎煮液后的栅藻K值波动范围,验证栅藻生物指示剂法在表征中药寒热药性方面的应用效果.使用SPSS19.0分别对各组数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K值差异.结果表明,栅藻生物指示剂法可以为连翘中药材评价提供更多依据.
    • 王雪晴; 邢向英; 董庆霖; 燕然; 李文娜
    • 摘要: 研究了藻-菌混合培养(M)、添加NaHCO3培养(C)以及二者的结合培养(MC)对栅藻生长和脂类合成的影响.将从栅藻培养液中分离的4种微生物与栅藻进行混合培养,筛选出对栅藻生长促进效果最佳的细菌B1,并确定栅藻与B1的最佳接种比例;确定添加NaHCO3培养的最佳NaHCO3质量浓度;按照确定的最佳参数进行M、C和MC实验,测定每种培养方式的生长指标和脂质合成指标,并与栅藻单独培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栅藻单独培养相比,M、C和MC的生物量分别提高了68.3%、98.8%、195.1%,脂类含量提高35.6%、41.6%、50.4%,脂肪酸组成中的C18:1总含量提高了17.0%、30.9%、47.4%.因此,MC比M和C更高效,是一种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生物柴油原料生产模式.
    • 丁文乔; 柳旺旺
    • 摘要: 藻菌共生可以改善彼此生存环境,以栅藻和雌激素降解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为实验对象,环境雌激素中最具代表性的雌二醇(E2)为标的物,研究藻菌共培养时的生长状况以及对E2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藻菌共培养不仅可促进彼此的生长,且对E2的去除率提高了10.1%~12%.藻菌的相互作用可以相互分担环境压力,改善彼此生存环境,提高生长繁殖速率,最终达到增强对雌激素的去除效果.
    • QIN Yu-feng; CHEN Fang-bo; ZHANG Gui-lin; CHENG Peng-fei; XIAO Peng; LI Shou-chun
    • 摘要: 将筛选所得耐污能力强的栅藻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光质条件对栅藻处理沼液的影响,并且以实际沼液废水中NH+4-N、Cu2+浓度为参照设置不同浓度,分别考察NH+4-N、Cu2+对栅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白光、蓝光、红光3种光质下,栅藻生物产率分别是0.21、0.04、0.03 g·L-1·d-1,白光条件下栅藻生长相对较好.50 mg·L-1低浓度NH+4-N下栅藻生长较好,其生物产率优于BG 11培养基,分别为0.20、0.18 g·L-1·d-1;500、2000 mg·L-1高浓度NH+4-N下,藻细胞生长缓慢,生物产率仅为0.12、0.11 g·L-1·d-1.在Cu2+浓度分别为0.5、1.0、2.0 mg·L-1的培养液中,藻细胞生物产率分别为0.18、0.15、0.13 g·L-1·d-1.一定浓度NH+4-N存在下,栅藻能耐受较高的Cu2+浓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