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混合培养

混合培养

混合培养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420篇,主要集中在微生物学、轻工业、手工业、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0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301088篇;相关期刊178种,包括生物加工过程、生物技术通报、微生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第十七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学术研讨会、第十届全国微生态学学术会议、第四届全国儿童康复、第十一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学术交流会议等;混合培养的相关文献由1215位作者贡献,包括师文静、李晓姝、孙启梅等。

混合培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0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01088 占比:99.90%

总计:301376篇

混合培养—发文趋势图

混合培养

-研究学者

  • 师文静
  • 李晓姝
  • 孙启梅
  • 王领民
  • 高大成
  • 廖莎
  • 张霖
  • 董庆霖
  • 乔凯
  • 樊亚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位文倩; 孙昕; 黄峰; 李鹏飞; 李盟
    • 摘要: 为探讨混合培养条件下栅藻脂质高产的调控机理,对栅藻(Desmodesmus sp.)分别进行自养和混合培养,使用转录组测序对比了Desmodesmus sp.在两种培养方式下油脂代谢途径差异。结果表明,混合培养组上调基因共1081个,下调基因共575个,非显著差异表达基因总共23331个。差异基因GO富集主要在光合作用的分子功能、生物过程和细胞组分上,如类囊体、光系统Ⅰ、叶绿素结合、光合电子传输、光反应和暗反应等。KEGG途径富集最显著的是光合作用,其次为脂肪酸伸长、内质网中的蛋白质加工以及淀粉和蔗糖合成。在混合培养条件下,PSⅡ对光能的需求降低,但光合电子传输增强,产生更多的ATP和NADPH用于光合作用的碳固定和细胞的其它代谢活动。脂质积累的增强主要源于糖酵解途径的增强,为脂肪酸合成产生了更多的乙酰辅酶A,促进了脂肪酸的生成。
    • 张勇; 陈燕; 李欣阳; 王全颖; 张永丰; 王秋珍
    • 摘要: 产油微生物具有生长迅速、对环境适应能力强等诸多优点,是油脂生产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单一微生物培养相比,微生物混合培养对底物的选择性更广泛、利用效率更高,近几年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工农业废弃物、城市废水和食物垃圾等的处理以及微生物油脂的生产。简要介绍了微生物油脂,综述了微生物混合培养生产油脂的现状以及发酵底物的研究情况,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藻-菌、藻-藻和菌-菌混合培养是微生物混合培养生产油脂的主要研究对象,尤其是微藻与酵母混合培养利用废弃物生产油脂,对于降低生产成本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今后应扩大混合培养微生物的种类,并筛选高产高附加值代谢产物的微生物作为混合培养的研究对象。
    • 王敬红; 李灵灵; 申贵男; 袁媛; 曹迪; 高亚梅; 晏磊; 王伟东
    • 摘要: 把菌株BYL-3(Trametes hirsuta)、BYL-7(Trametes versicolor)和BYL-8(Trametes hirsuta)三株具有木质素分解能力的真菌混合培养,构建了具有更高木质素降解能力的真菌菌群LDFC。为获得菌群LDFC的最佳产酶条件,从碳源种类、氮源种类、Cu^(2+)浓度、Mn^(2+)浓度和诱导剂种类五个方面进行优化。LDFC的最佳产酶条件为添加麦芽糖为复合碳源,硝酸钠为氮源,Cu^(2+)浓度为1.5 mmol·L^(-1),Mn^(2+)浓度为0.2 mmol·L^(-1),ABTS为诱导剂,优化后漆酶(Lac)、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p)、锰过氧化物酶(Mnp)的酶活性分别为678.3、1463.6、2667.8 U·L^(-1),与优化前相比分别提高142.8%、49.0%、110.0%。试验为利用多菌株协同降解木质素的研究和后续应用提供数据支持。
    • 卫燕红; 白红娟; 薛海龙; 杨官娥; 吕宁; 胡锦俊; 宋雨
    • 摘要: 光合细菌作为环境友好型有益菌,具有生物修复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的功能,在环保领域被广泛应用.本文将光合细菌中球形红细菌(Rhodobacter sphaeroides,H菌株)、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N菌株)和深红红螺菌(Rhodospirillium rubrum,M菌株)进行混合培养,优化了培养条件,分析了光合细菌混合菌的生长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光合细菌混合菌的适宜培养条件为接种量(接种后的初始培养菌含量)1.7×10^(9) CFU/mL、培养基初始pH值为7、培养温度30°C和光照厌氧.在此条件下,光合细菌混合菌的最大比生长速率最大,延滞期最短,活菌数最高.在不同培养条件下,光合细菌混合菌的生长规律均符合修正的Gompertz动力学方程;且光合细菌混合菌的最大比生长速率μmax较球形红细菌、沼泽红假单胞菌或深红红螺菌3种单一纯菌株分别增大了0.003 h^(-1),0.006 h^(-1)及0.003 h^(-1),延滞期λ分别减小了11.1 h,12.7 h及10.6 h.通过混合培养,提高了光合细菌的活菌数.
    • 燕然; 邢向英; 董庆霖; 于仙永; 史康丽
    • 摘要: 文章将雨生红球藻与抗生素合成真菌Simplicillium lanosoniveum DT06在不灭菌条件下混合培养(NM)以促进微藻脂类和虾青素的合成。实验结果表明:与灭菌单独培养(AH)和不灭菌单独培养(NH)的雨生红球藻相比,NM的雨生红球藻生物量(2.45 g/L)分别提高了56%和119%,脂类产量(0.837 g/L)分别提高了112.4%和279%,虾青素产量(88.84 mg/L)分别提高了74%和175%;平均生长速率[194.2 mg/(L·d)]分别提高了60.8%和133.1%,平均比生长速率(0.25 d-1)分别提高了19%和31.6%;平均脂类合成速率[69.75mg/(L·d)]分别提高了112.5%和278.66%,平均脂类比合成速率[28.47 mg/(g·d)]分别提高了36.15%和97%;NM的雨生红球藻细胞中适合生产生物柴油的C16~C18脂肪酸的含量达到了83.19%。
    • 安海燕; 唐景词
    • 摘要: 线上线下混合培养模式已经成为人们最喜欢、最有效、最快速的学习渠道,且能够方便快捷高效地提高自己的能力与素养。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将线上线下两种培养模式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更具针对性的、能更好满足服装设计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 敖慧玲; 刘立鹤; 刘洋; 胡兵; 陈玉波
    • 摘要: 试验旨在对北京芽孢杆菌和节杆菌混合培养条件进行单因素与响应面法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分别确定接种量(2%、3%、4%)、温度(32°C、37°C、42°C)、初始pH值(6.2、7.4、8.6)及摇床转速(130 r/min、170 r/min、210 r/min)对北京芽孢杆菌和节杆菌(1∶1)混合培养的影响,应用响应面法对混菌培养条件进行优化。最佳优化条件为:接种量2%、pH 7.4、温度35.1°C、摇床转速210 r/min,此时可获得最大的预测吸光度值0.721,与优化前的吸光度值(0.442)相比提高63.35%,表明该模型能有效预测混菌发酵增殖培养情况。
    • 汪鹏辉; 张慧霞; 刘斌杰; 杨民和
    • 摘要: [背景]红茶菌是一种由细菌和酵母菌共生发酵而成的传统茶饮料.该饮料中含有多种有益人体健康的营养物质,具有促进消化、消炎、抗菌、抗糖尿病等生理作用.这些有益的代谢物是以醋酸菌和酵母菌为主的微生物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因此,红茶菌是一个优良的研究微生物相互作用的体系.[目的]分析不同菌株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对菌体生长和代谢产物的影响,了解红茶菌群中不同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方法]利用稀释分离法获得红茶菌优势菌株,并采用形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分析相结合鉴定菌株.设计不同的培养组合,考察菌株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对发酵液pH值、酸度、还原糖和总茶多酚含量的影响.[结果]不同菌株及其组合均能在茶糖水中生长,但生长能力存在显著差异.菌株生长能力与发酵产生还原糖的能力密切相关.葡萄糖醋酸杆菌发酵产生有机酸的能力强,从而影响发酵液的pH值.菌株发酵显著提升发酵液中总多酚类化合物的含量.与各菌株单独培养相比,3个菌株的混合培养有利于菌群稳定,显著促进发酵液中还原糖、有机酸的产生和pH值下降,一定程度上促进多酚类物质的含量.[结论]红茶菌群由多种微生物组成,菌株之间有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不同菌株之间的混合有利于形成稳定的菌群,促进有机酸、还原糖和多酚化合物的代谢,是红茶菌饮料产生酸甜滋味和生理活性的生化基础.
    • 敖慧玲; 刘立鹤; 刘洋; 胡兵; 陈玉波
    • 摘要: 试验旨在对北京芽孢杆菌和节杆菌混合培养条件进行单因素与响应面法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分别确定接种量(2%、3%、4%)、温度(32°C、37°C、42°C)、初始pH值(6.2、7.4、8.6)及摇床转速(130 r/min、170 r/min、210 r/min)对北京芽孢杆菌和节杆菌(1:1)混合培养的影响,应用响应面法对混菌培养条件进行优化.最佳优化条件为:接种量2%、pH 7.4、温度35.1°C、摇床转速210 r/min,此时可获得最大的预测吸光度值0.721,与优化前的吸光度值(0.442)相比提高63.35%,表明该模型能有效预测混菌发酵增殖培养情况.
    • 张卓鹏
    • 摘要: (2021年真题全国乙卷第30题)在自然界中,竞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_.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填"有限的"或"无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当实验出现_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