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杂种优势群

杂种优势群

杂种优势群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3年内共计210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学(农艺学)、植物保护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6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17051篇;相关期刊76种,包括农业生物技术学报、中国种业、种子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2012年全国玉米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暨新品种展示观摩会、2012北京国际种子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第一届玉米产业技术大会等;杂种优势群的相关文献由630位作者贡献,包括张世煌、李新海、番兴明等。

杂种优势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6 占比:1.14%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17051 占比:98.79%

总计:17260篇

杂种优势群—发文趋势图

杂种优势群

-研究学者

  • 张世煌
  • 李新海
  • 番兴明
  • 谭静
  • 李明顺
  • 袁力行
  • 彭泽斌
  • 潘光堂
  • 陈洪梅
  • 孙其信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冰嬬; 于淼; 葛占宇; 李洪奎; 黄炎; 李海青; 石贵山; 谢利; 徐宁; 闫峰; 高士杰; 周紫阳; 王鼐
    • 摘要: 杂种优势群的划分对于拓宽亲本间遗传基础、提高育种效率,培育突破性新品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研究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对55份春播早熟区40余年生产中主推杂交种亲本系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分析其群体结构,估算遗传距离,划分杂种优势群,分析主推杂交种的杂种优势模式。结果表明,利用全基因组5×测序,过滤到1,304,623个高质量SNP标记用于群体结构分析和杂种优势类群划分。55份高粱亲本系平均遗传距离为0.704,变幅0.627~0.927。多态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平均为0.2935,变幅为0.1~0.5。群体结构和主成分分析将55份亲本系划分为4个杂种优势群:都拉群(Durra,D群)、卡佛尔/都拉群(Kafir/Durra,KD群)、俄罗斯/卡佛尔群(Russia/Kafir,RK群)、中国高粱群(Kaoliang,K群)。25个主推杂交种中76%的杂交种杂种优势模式为Kafir/Durra×Kaoliang模式,主推高粱杂交种的不育系主要来源于引自国外的Kafir和Durra群,恢复系多来源于我国自产的Kaoliang群。本研究的群体结构分析及其划分的杂种优势群阐明了春播早熟区高粱亲本系的遗传基础,为亲本系改良和杂种优势模式创新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 巴爱丽; 杨靖; 贾菲芸; 樊苗苗; 张冉; 李友勇
    • 摘要: 【目的】研究玉米杂种优势类群划分高多态SSR引物筛选。【方法】遴选均匀分布在玉米10个连锁群上160对SSR引物,在104份玉米自交系DNA中扩增,根据引物的染色体分布和PIC值,分别取40、30、20和10对高多态引物建立4套新引物体系,检测104份自交系的分类效果。【结果】(1)160对引物中的63对引物带型稳定,多态性高,最高PIC值0.7623,高于过去常用核心SSR引物,63对引物中过去常用核心SSR引物仅保留40%左右;(2)4套引物体系中,40和30对引物体系的分类结果与已知自交系类群高度吻合,20对体系与40对体系比较具90.5%一致性,10对体系与40对体系比较的一致性81.0%;(3)40对体系分类104份材料为5大类群,分别是瑞德、改良瑞德、兰卡斯特、黄改和和旅大红骨,与目前国内利用的优势群划分结果一致,也能鉴别出每个群中亲缘关系最远的亚群是相近群间二环系来源的混合基因型;(4)各群的代表自交系是单一遗传结构成分,亚群是多遗传结构成分。【结论】部分SSR引物的多态性在新自交系中会出现下降,建立的新的40对引物体系有精确的分类功能,可应用于类群划分,20对体系的分类精确性稍低,但检测工作量减半,在批量材料分类中有利用价值。
    • 师亚琴; 孟庆立; 杨少伟; 张宇文; 雷格丽
    • 摘要: 利用4550个SNP位点对80份玉米自交系进行遗传分析,质控后剩余79份自交系用于后续分析;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平均值为0.39;79 份自交系间的遗传相似度变化范围为 24.9%~99.9%,平均遗传相似度为51.2%。根据遗传距离信息,利用NJ聚类法将79份玉米自交系划分为两大类、7个亚群。一类包含瑞德、黄改、P群和Lancaster;一类包含Iodent、迪卡选系和先锋改良群。其中系谱来源不清晰的玉米自交系均被划分至不同类群中,明确了其优势类群。
    • 章慧敏; 宋旭东; 周广飞; 张振良; 冒宇翔; 陈国清; 陆虎华; 石明亮; 黄小兰; 薛林; 郝德荣
    • 摘要: 挖掘抗纹枯病玉米种质有助于抗病品种的选育。采用人工接种方法,在2个环境下评价88份糯玉米自交系对纹枯病的抗性。结果显示,有1份抗性种质,8份中抗种质,79份感病及高感种质,无纹枯病免疫和高抗种质。利用玉米56K芯片数据,通过聚类分析将9份抗及中抗糯玉米种质划分成4个类群,2份属于衡白522类群,4份属于通系5类群,另3份属于其他2个类群。研究明确了88份糯玉米自交系对纹枯病的抗性及抗病种质所属的杂种优势群,可为糯玉米抗病种质的遗传改良及抗病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 姚文华; 郭瑞佳; 毕亚琪; 陈洪梅; 黄云霄; 尹兴福; 罗黎明; 蒋辅燕; 汪燕芬; 王晶
    • 摘要: [目的]研究导入高VA原玉米种质产量配合力,并根据配合力对其杂种优势群归类进行分析.[方法]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对25个导入高VA原玉米种质和3个测验种配制75个杂交组合,在云南省3种不同生态环境下对这些杂交组合进行农艺性状和产量配合力分析,评价导入高VA原玉米种质的利用潜力,再根据产量SCA效应分析被测种质的所属类群.[结果]YML1626(L5)、YML1619(L7)、YML16-5(L9)、YML162-3(L13)产量GCA效应值较高.选育过程中要获得产量GCA较高的高VA原玉米育种材料,至少要对4个穗部性状进行优级选择.以SCA正向显著水平临界值(5.49)为阀值划分杂种优势群,有6个被测系归类不确定;以SCA负向显著水平临界值(-5.49)划分杂种优势群,有12个被测系归类不确定.以被测系与3个测验种之间的最小负向SCA效应值为划分标准,可能导致杂种优势群归类出现误差.[结论]导入高VA原玉米种质YML1626、YML1619、YML16-5、YML162-3产量GCA效应值较高,在育种中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一个利用价值较高的自交系至少有4个穗部优良性状.以SCA正向显著水平临界值为阀值划分杂种优势群,更容易解释被测系的杂种优势群归类.
    • 符辰建; 胡小淳; 符星学; 秦鹏; 王凯; 黎琛子; 吴挺飞; 刘珊珊; 杨远柱
    • 摘要: 利用传统育种技术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有机结合,成功培育出了株型理想、不育转换起点温度低于23.5°C、育性稳定、异交性好、配合力强的两用核不育系隆科638S,于2014年通过湖南省品种审定.全基因组重测序分析结果表明,隆科638S含有约56.0%的早籼稻遗传背景,以及约8.7%的粳稻遗传背景,为充分利用"早晚生态型间和籼粳亚种间"双重杂种优势奠定了遗传基础.依据分子设计和杂种优势群理论,按"双亲抗性基因互补"和"双亲品质基因一致性"配组原则,高效培育出一批绿色、优质、广适、高产的隆两优系列品种,迅速成为我国南方杂交水稻主栽品种,推动了长江流域杂交中籼品种的更新换代.
    • 王越; 李小雨; 李青青; 王海颖; 郭晋杰
    • 摘要: 玉米茎秆维管束是玉米营养运输和抗倒伏的关键影响因素,本研究以198份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杂种优势群玉米茎秆维管束相关性状的差异,并对结果进行多重比较.结果 表明:在不同玉米自交系中,单个小维管束面积及单个大维管束面积变异系数分别为25.59%~54.25%、31.82%~52.60%;小维管束数目、大维管束数目、单个小维管束面积及单个大维管束面积在不同自交系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在小维管束数目性状上,瑞德群、P群和兰卡斯特较其他杂种优势群的小维管束数目受环境影响较大;在大维管束数目性状上,瑞德群和兰卡斯特受环境影响小.旅大红骨单个大维管束面积受环境影响较小.多重比较结果表明,综合小维管束数目和大维管束数目结果,来源于兰卡斯特的均值均最小,分别为57.20和55.75,说明该类群大小维管束数目均较少;塘四平头的均值均最大,分别为69.90和79.18,表明该类群含有较多维管束数目.旅大红骨群单个维管束面积最大,其单个大小维管束面积的均值分别为0.0321和0.0214,说明该类群大小维管束的面积均较大.明确不同杂种优势群中茎秆维管束性状的差异,为进一步遗传学分析和组配高产抗逆品种提供借鉴.
    • 江禹奉; Phongdara Bounsavath; 程伟东; 周海宇; 谢小东; 周锦国; 谢和霞; 覃兰秋; 时成俏
    • 摘要: [目的]引进老挝玉米自交系并评价其利用价值,为我国玉米种质扩增及面向东盟国家玉米种业的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NCII遗传交配设计,以5份本地骨干系为测验种与15份老挝玉米自交系配制成75个测交组合,调查其在广西南宁种植的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秃尖长和产量等8个主要农艺性状,分析其配合力和杂种优势,并依据产量的特殊配合力(SCA)划分杂种优势群.[结果]15份老挝玉米自交系中有5份的产量一般配合力(GCA)效应值为正值,其中L08具有最高的GCA和SCA,产量高于桂单162(对照,CK)27.87 %;SCA较高的组合有L04 x X868、L05 x X868、L13 x X868、L02 xX868、L10xX868和L15 x X868,产量对照优势分别为10.78 %、5.88 %、4.76 %、4.20 %、4.06 %和0.84 %.依据75个测交组合产量的SCA,可将15份老挝玉米自交系和5份本地骨干系划分为温热种质群和热带种质群,其中热带种质群划分为2个亚群,第一亚群包括L02和GRL737,第二亚群包括L03、L04、L05、L06、L07、L08、L10、12、L13、L15、L17、L18、L21、L22、GRL173、GRL315和GR121191.[结论]15份老挝玉米自交系与5份本地骨干系配制测交种的杂种优势总体上不明显,但其中自交系L08的产量GCA效应值最大,且与本地骨干系测交均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尤其与X868配制组合的产量最高,在我国玉米种质创新中具有较大的育种潜力;15份老挝玉米自交系和5份本地骨干系可划分为温热种质群和热带种质群.
    • 姚文华; 黄云霄; 蒋辅燕; 陈秀华; 汪燕芬; 罗黎明; 张培高; 尹兴福; 何羊涛
    • 摘要: [目的]研究温热带玉米种质改良系杂种优势关系并划分杂种优势群.[方法]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对23个温热带玉米种质改良系和3个测验种配制69杂交组合,在云南省3种不同生态环境下对这些杂交组合进行农艺性状和产量配合力分析,评价群体的应用价值和利用潜力,再根据产量特殊配合力效应划分杂种优势群.[结果]自交系L1、L5、L6、L7、L8、L11、L16、L20产量一般配合力较高.10个强优势杂交组合T3× L20、T1× L8、T3× L21、T2× L20、T3× L1、T3× L11、T3×L5、T2×L6、T3×L12、T1×L4的SCA分别是13.69、28.14、24.08、9.02、9.97、6.09、9.02、17.75、14.40、16.94,除了T3× L11(6.09)均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结论]温热玉米种质改良系L8、L11、L16、L20在育种中利用潜力较大,尤其是L11和L20是不可多得的温热玉米改良系.本研究将供试改良系划分为3大类群:L3、L5、L6、L11、L17、L19、L20、L21、L23与掖107划分为Reid群;L1、L2、L12、L13、L16、L18、L22和YML1671划分为非Reid群;L4、L7、L8、L9、L10、L14、L15和YML146划分为Suwan1群.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