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杂优模式

杂优模式

杂优模式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130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植物保护、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9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09271篇;相关期刊48种,包括中国种业、种子、作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2年全国玉米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暨新品种展示观摩会、第五届全国鲜食玉米大会、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学术年会等;杂优模式的相关文献由423位作者贡献,包括祝云芳、陈泽辉、刘新香等。

杂优模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9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9271 占比:99.89%

总计:109395篇

杂优模式—发文趋势图

杂优模式

-研究学者

  • 祝云芳
  • 陈泽辉
  • 刘新香
  • 张华生
  • 张如养
  • 景希强
  • 王元东
  • 赵久然
  • 邢锦丰
  • 何晶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晓
    • 摘要: 铁源399是开原市宏大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培育的玉米单交种,其选育技术研究旨在培育出高产优质、抗病抗倒、适应性广的中晚熟玉米杂交种。采用改良瑞德×Lancaster杂优模式,以选育抗逆性强、株型紧凑、配合力高、自身产量高的玉米自交系为核心。以PN78599×478杂交组成基础材料,再用478回交育成母本HD66;Mo17×德国杂交种组成基础材料育成父本HD31。
    • 王天宇; 祝云芳; 郭向阳; 王安贵; 吴迅; 刘鹏飞; 陈泽辉
    • 摘要: 针对贵州西部低温寡照、春旱严重、后期阴雨连绵和土壤瘠薄的生态环境,开展早熟、耐瘠、耐低温阴雨、抗病性好且籽粒脱水快的玉米新种质创制与杂交种选育。利用“两群双向选择组配”理论,以QB 1018(母本)和QB 2232(父本)组配多抗、高产的玉米新品种金玉2208(黔审玉20200033);适合贵州省毕节市和六盘水市海拔1400~2200 m中上等肥力土壤的玉米产区种植,该品种能在北方制种,有效解决热带种质制种温光反应问题。
    • 宋炜; 王立伟; 张全国; 李荣改; 张动敏; 王宝强; 郭瑞; 宋粮; 魏剑锋; 李兴华; 高增玉; 张文英; 王江浩
    • 摘要: 本研究旨在选育高产、稳产、抗倒的玉米品种。利用坚秆耐密美国种质和在黄淮海具有广泛适应性的‘黄瑞’种质作为基础选系材料,采用高密度、大群体、测选相结合的方法,分别选育出具有高产、抗倒特性的自交系‘冀42’和‘冀1877’,并组配出玉米新品种‘冀玉228’。该品种2年区试平均产量为9778.5 kg/hm^(2),比对照增产6.38%;生产试验产量为9114.0 kg/hm^(2),比对照品种增产5.8%;增产点率为83.75%,区试倒伏倒折率之和平均为2.3%,生产试验倒伏倒折率之和平均为2.8%。2019年通过国家审定,适宜黄淮海区夏播种植。研究表明,‘冀玉228’融合了美国种质坚秆抗倒和中国种质适应性广的优点,并且具有丰产性好、耐密等特性。同时也探索出一种新的玉米品种选育杂优模式
    • 洪德峰; 马俊峰; 卫晓轶; 马毅; 魏峰; 张学舜; 白东升; 郭全根; 史大坤; 杨海峰
    • 摘要: 随着机械化的发展,适宜全程机械化操作成为玉米育种的重要目标。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以自选系新美026为母本、新69为父本选育出新单68,是河南省机收组审定的首批品种(豫审玉2017023),次年通过国家黄淮海夏玉米区机收组审定(国审玉20180297)。对新单68在各级试验中的表现进行分析,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优点。通过对新单68及亲本选育过程进行梳理,明确了改良本土优势材料的有效途径,探索了X系×黄热系的杂优模式,为高产、抗逆、宜机收品种的选育提供技术支撑。
    • 胡俏强; 戴惠学; 周玲; 潘玖琴; 吉善良; 黄少华; 周安来; 孙雪花; 郭华; 赵涵
    • 摘要: 利用基于Illumina平台的玉米MaizeSNP50(50K)芯片对90份鲜食玉米自交系材料进行SNP基因分型,获得11 100个高质量SNP变异位点.通过这些位点可以将具有不同遗传背景的90份鲜食玉米资源划分为四大类群,分别为热带糯玉米群(31份)、热带甜玉米群(15份)、温带糯玉米群(11份)、温带甜玉米群(33份),并对其群体遗传结构进行PCA分析,二者结果与自交系谱系来源保持一致.以上述温、热优势群划分结果为依据,现已知15个自主选育鲜食玉米品种的组配模式为温、热带优势群间杂交,且各品种在农艺性状、品质、抗性等方面均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该温-热杂优模式为今后鲜食玉米品种选育提供了新方向.
    • 赵绪涛; 柳海东; 李开祥; 徐亮; 杜德志
    • 摘要: 为选育出优良的恢复系父本,能够与春油菜区优良的春性甘蓝型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Pol CMS)配制出强优势杂交组合,先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SLAF-seq)开发3个不育系和118个恢复系的SNP标记,对材料进行聚类分析,根据父母本花期相遇原则,从每一类选取数量不等的恢复系,共40个恢复系,分别与3个不育系采用NCⅡ设计配制120个杂交组合,分别进行配合力效应、杂种优势及双亲遗传距离与杂种表现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遗传聚类将121份甘蓝型油菜资源分为5大类,大多数相同类型的品系被聚在了同一类,3份不育系均被聚在了第Ⅴ类;43份亲本的一般配合力(general combining ability,GCA)的变化范围为-20.78~30.42,恢复系R83、R107和R13的GCA较大,不育系GCA较大的为S3(105A),特殊配合力较大的组合有S3×R13、S1×R48、S3×R11、S2×R89;组合S3×R13的产量超标优势和超亲优势最大,分别为37.12%和42.52%.遗传距离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90.与3个不育系组配的杂交组合中,产量排名前20位的亲本恢复系大部分来自和不育系遗传距离较大的Ⅰ类,并且在春油菜区大面积推广的品种,如青杂2号、青杂7号、青杂9号、青杂12号,均为被聚在Ⅰ类的恢复系与不育系S3(105A)组配的杂交种.因此认为,(S×Ⅰ类恢复系)组配模式可以获得强优势甘蓝型春油菜杂交组合.该研究不仅为后续甘蓝型油菜杂交种选育提供了亲本选择的分子依据,也将促进春油菜区的杂交育种进程.
    • 谭禾平; 赵福成; 韩海亮; 包斐; 楼肖成; 陈斌; 侯俊峰; 王桂跃
    • 摘要: 针对目前市场受欢迎的水果甜玉米特点探讨品种选育方向和方法.根据品种选育目标和基础材料,提出二环系选系、群体轮回选系、回交转育选系和单倍体选系等方法,结合选系材料的栽培要求以及自交系的组配模式进行分析,建议以优质早熟矮秆温带品种为基础选系材料,融入亚热带和热带种质改良其适应性,通过以温×温、温×亚热、温×热或双杂优模式进行组配,选育综合性状优良的水果甜玉米新品种.
    • 苏天增; 李建生; 刘杭; 任伟; 彭雷; 侯乐新
    • 摘要: 对大京九7个青贮玉米杂交种的组配亲本、产量表现、特征特性、适宜区域及审(认)定情况进行了介绍,并依据各杂交种亲本自交系所属杂种优势群,将其归为4种杂优模式,以期为大京九系列青贮玉米种质创新和利用提供指导.结果表明,以瑞德群×兰卡斯特群为主要杂优模式.在所用12个亲本自交系中PH 4 CV×2193基础材料的选系有4个,占33.3%.通过血缘关系的分析,有6个青贮玉米杂交种含有PN 78599种质的血缘,表明该种质在青贮玉米育种中具有重要作用,应对其进一步拓宽、改良和应用.
    • 张艳; 王民乾; 孙喜云; 郭书亚
    • 摘要: 为了更加科学地评价热带改良种质在黄淮海玉米生态区的利用模式,以及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互关系。以CM07与不同母本杂交的F1为研究对象,通过方差及相关性分析,测得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差异、相关性及杂优模式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T2的各产量构成因素综合表现最佳,小区产量为15.17 kg,表明郑58×CM07的特殊配合力最强;秃尖长的变异系数最大为180.47,说明秃尖长受多基因控制。各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性依次为穗长>行粒数>穗粗>百粒重>穗行数>含水量>秃尖长,其中穗长、行粒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秃尖长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CM07的最佳杂优模式为P系×CM07,与其他杂优模式比较达显著水平,其次是瑞德×CM07,旅大×CM07的杂优模式最差。热带改良种质CM07利用时应注意秃尖长对产量的影响,为CM07在黄淮海夏玉米区的杂优模式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 本所依托中科院雄厚技术实力和一流基础理论,利用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在分子层面上进行基因分析和操作。科研人员利用禹城试验站及海南基地,从2015年开始从事玉米育种工作,主攻机收籽粒,兼顾机收果穗,立足黄淮海,面向东华北和大西北。在玉米品种同质化程度高、突破性品种少的局面下,不急不躁,致力于种质资源创新和杂优模式改进,本着出品种、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的育种理念,努力培育多抗、稳产玉米新品种。重点培育抗青枯、倒伏、穗粒腐、锈病或灰斑病品种,让广大农民用上放心良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