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易道

易道

易道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9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6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15484篇;相关期刊64种,包括中国哲学史、周易研究、船山学刊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3中国第十届时间生物医学学术研讨会、第三届中国国际易道论坛、第十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等;易道的相关文献由92位作者贡献,包括李瑞卿、倪南、乔玉成等。

易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6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15484 占比:99.92%

总计:115577篇

易道—发文趋势图

易道

-研究学者

  • 李瑞卿
  • 倪南
  • 乔玉成
  • 侯介华
  • 卢向阳
  • 张乾元
  • 张克宾
  • 李磊
  • 温海明
  • 王明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瑞卿
    • 摘要: 刘师培立足文体传统,结合中国文字特征,借助易学在形式本身与文字赋形过程中来阐释文学本体,建构中国文学观念。他探本求源并借易理作本体阐释,来论证骈文正宗、论证言词之文的本质即是“有韵偶行”,从而划出文学之界,为阐释“有韵”与“偶行”之必然性提供了谨严的逻辑,同时建构了新的文道合一论。《象尽意论》是进一步阐释其意、象、言合一的易学诗学体系与文质兼备之美的理论基础。刘师培以文质兼备为美学理想,用“征实”与“饰观”构成的“两端”视域来阐释其美学倾向,而这一美学建构逻辑脱胎于刘师培易学与斯宾塞进化论的相互阐释。
    • 刘大钧
    • 摘要: 易道的随时变易,绝不是无意义的变来变去,而是以“生生”为其目的。《系辞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又说“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变化,日月之周流,四时之往来,阴阳之消息,都是在不断地创生事物、成就事物。也就是说,易道之变化是要不断地生成万物,使天地万物日新又新,这就是天地的“盛德”所在。
    • 李瑞卿
    • 摘要: 刘勰引入易道模式来建构心物关系,在情志领域里建立起了自己的乾坤世界;将文学世界看作是在一定伦理秩序和自由天地之下的自然化生,而在这化生过程中又渗透着感物体道的理性色彩.《周易》意、象、言系统中"意"具有神圣性与理性,言、象、意具有一体性,"象"、"言"共同来完成对"意"的阐释,这一阐释系统在刘勰的意、象、言诗学话语系统中隐性存在并衍化变形,这使得文道的神圣性和理性得以延续和贯彻;在处理言意问题时,刘勰几乎成为语言本体论者,以语言来表达情志,呈现和建构艺术世界;而意、象、言阐释系统背后的数学和逻辑模型,也成为刘勰诗学中"数"理念的基石.形神分离与佛至象应之观念进入刘勰诗学创作之中,丰富了其心物关系的易学模式,形成了中国感物论的重大变局;佛学色彩的"神"与易学中的"阴阳不测之谓神"融合为一,在意象思维中共同发用.
    • 董春
    • 摘要: 在易学中,道与器之间有分别而不相离,二者之分别就在"形"上,故《系辞传》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著之前为道,形著之后为器,形著这个过程便是"象".故"象"乃是体悟和理解易道的枢机.《周易》以阴阳的变化展现道体,这一过程称之为"见象"."见象"乃是道体由"寂然不动"到"感而遂通"的关键环节.故易之象,可上通于道,下及于物,人通过"观象"去成己、成物.但值得注意的是,一旦"象"被人们所观,它就成了一个已论之物,那么它就会被局限、被限定.故我们最终还需要通过"损之又损"的活动对其进行还原,向道回归,而这一活动便是"忘象".
    • 李瑞卿
    • 摘要: 韩愈之道不仅包含道德原则、政治制度、礼乐体系、日常规矩, 也体现着对形而上境界的追求, 姑且名曰"庶几"之道.在现实中有着无尽超越空间的"庶几"之道, 这是儒道精髓所在, 也是韩愈有别于佛老的理论建构.韩愈明确地提出了仁义为定名、道德为虚位的观念来厘定儒道与佛老的不同, 并弘扬以仁义为至高的道德原则, 突出其"有为"乃道的实践内涵.韩愈的文学理论深受其道论思想及易学观念的影响, 特别是其文道关系论、"不平则鸣"论, 以及雄奇自然的形式论.
    • 张乾元
    • 摘要: “一画”属于易学哲学的专用范畴.布颜图、戴德乾认为古代画理、画论都是从太极“一画”本体理论中发展而来.变易、神知、感而遂通之理为文学、诗赋、书画等艺术的审美创作体验提供了开放的审美心理依据.画家必须慎守《周易》的精诚之道,勤劳谦虚,专心积累,戒骄戒躁.
    • 温艳; 李亚旭
    • 摘要: 《周易》具有远古文化与文明文化并存共生的两栖文化机制,这种机制的形成与《易经》的开放性和《易传》的解经方式有内在联系.《周易》包融着远古文化与文明文化,远古文化是文明文化秀出的母体,文明文化是远古文化孕育的花朵,两者秀出——归藏兼体互动而“生生不息”.
    • 董耀章1; 王晓红1
    • 摘要: 易经风水之说,自古争论颇多。虔信者,膜拜得五体投地;批判者,指责得烈火朝天。几千年来,在无数有形无形的印证下,易经风水科学,越来越多地植入人们的大脑,走进百姓的生活。职场不顺、婚姻变异、生意困扰等生活逆境……接触易经风水学后,才明白人生的许多困局原本是可以破解的。认识生明(号:顿明)多年,他沉稳儒雅、治学严谨。知他二十多年来一直在深研易经学说,笔耕不辍。早年在深圳曾师从佛门泰斗本焕长老研习易经风水和佛道知识,在随后的十几年中,他四处求学,向蔡福海先生学习四柱命理,向张志春、邵伟华、廖墨香、黄建、任得泽等易学大师学习奇门、六爻、梅花易术等。后又拜易医佛禅内功创建人杨峰喜先生,学习佛禅内功疗法。随着不断深入的研究和实践,他的研究范围愈发全面,涉及命理、风水、六爻、奇门、命名、择吉、梅花易术等诸多术数学科领域,写出了《顿明快速预测法》《顿明实用风水》等专著,应邀到多地进行了百余场周易易道讲座,并远赴东南亚、中东、英、德等国家进行讲学,传播中华易经文化,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历史悠久的中华千古文明做出了有益的探究和可喜的贡献。更为值得称道的是,他一直提倡要将易经研究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