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早期现代化

早期现代化

早期现代化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24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564940篇;相关期刊190种,包括北京社会科学、广东社会科学、广西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九届世界华文传媒与华夏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 等;早期现代化的相关文献由221位作者贡献,包括严亚明、刘云凤、刘芙君等。

早期现代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4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64940 占比:99.96%

总计:565185篇

早期现代化—发文趋势图

早期现代化

-研究学者

  • 严亚明
  • 刘云凤
  • 刘芙君
  • 张华腾
  • 张晓刚
  • 杨永福
  • 朱荫贵
  • 邓正兵
  • 马约生
  • 任艳青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斌
    • 摘要: 张謇“半生文章、半生事业”中,地方自治是伴随“半生事业”的主线。其政治主张几经变化,但对地方自治的执着却从未改变,志在“以一隅与海内文明国村落相见,此或不辱我中国”。[1]V2:589张謇是南通地方自治的总设计师。他凭借个人声望与影响,以地方自治之名,在家乡进行早期现代化的综合试验。1915年,民国大总统袁世凯认为地方自治耗资寡效,遂有停办之意。对此,农商总长张謇便组织编写《南通地方自治之成绩》(出版时改称《南通地方自治十九年之成绩》),以南通为范例进行全面总结,以证明地方自治的可行性、合理性,从而示范全国。该书由实业、教育、慈善和自治等章节构成,对每个子项的历史缘起、运作系统、预算等细节,都作了详尽说明,第一次全面记录了自1895年筹办大生纱厂以来南通地方自治的历程,充分反映了张謇地方自治理念,无疑对地方自治在南通的继续深化,具有重要的昭示和引领作用。
    • 马晓雨
    • 摘要: 首次提出“三港并建”的宏伟战略构想,首次在苏北兴起创办实业热潮,首次在连云港实行现代企业制度。近代实业家沈云霈,堪称“苏北早期现代化的开拓者”。首提“三港并建”战略沈云霈有关苏北沿海开发实业的构想,大部分取自南通张謇的思路,但在陇海铁路的铺设和连云港港口的规划方面,他表现出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目光。
    • 陈雪娟; 胡怀国
    • 摘要: 城乡关系转型变迁是我国近百年来实现复兴梦想、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问题,而现代化也是理解百年来我国城乡关系在分离与融合间转型嬗变的基本逻辑的重要线索。1949年前,发轫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的早期现代化被外来人侵者打断,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成立,为中华民族真正开启独立自主推进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制度基础。
    • 胡湘
    • 摘要: 设计思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是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三单元第九课内容。针对新高考背景下高三学生的具体学情,本课学习目标定位为:(1)阅读教科书文本,了解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原因与表现;洋务运动基本概况及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时间、地点,认识外来侵略的双重影响性。(2)阅读史料,引导学生理解洋务企业是"近代化开端"还是具有"反现代化特性",从而初步掌握评价历史事物的标准及方法。(3)感悟先进的中国人在追求富强救国道路上孜孜不倦的精神。
    • 王斌
    • 摘要: 张謇被誉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在推动家乡南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中,作出一系列有益的探索,胡适称其为“开路先锋”。经过张謇近30年的规划、建设和经营,南通在实业、教育、慈善及地方自治等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典范,由一个偏于江北一隅的落后小城,跃升为享誉中外的长三角模范城市。张謇通过与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接触,由“睁眼看世界”走向“放眼学世界”。他的国外朋友,包括外国使节、商人、传教士、教育家、科学家、旅行者、新闻记者、专家技师等。近代美英日等西方人士,留下大量与张謇有关的文献资料,有在游记、回忆录和评论等书籍中;有在外国人在华创办的刊物中,如美侨创办的英文刊物《密勒氏评论报》、英国人创办的《北华捷报》、反映世界各地基督会成员传教情况的《世界召唤》月刊;还有在外国人撰写的各类调研或考察报告中,如帝国主义国家把持下的上海海关编写的通商口岸报告等。近百年前,西方人笔下的这些叙述,具有独特的视角与价值,作为对张謇推进区域现代化历程的客观见证,值得我们回味与思考。
    • 倪羌莉
    • 摘要: 一、张謇农业农村现代化探索的理念和实践张謇作为近代的一个非凡人物,以江海一隅的南通,开启了早期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尤其是在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面,更是走在当时的前列。(一)坚持以农为本思想农家子弟出生的张謇,自幼对农业更是有着清醒的认知随着甲午战争的爆发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张謇认清:“凡国家者,立国之本不在兵也,立国之本不在商也,在乎工与农,而农为要:”可见张赛对农业基础性地位的深刻认识。
    • 杨子夏; 董标
    • 摘要: 19世纪末20世纪初重要的英文报刊《泰晤士报》记载了清末民初的教育进程。莫理循驻北京任记者兼主笔13年,从女子的生命权与教育权、英语学习之风、留日生与留美生的形象差异这三方面进行记叙和评析。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波浪式、渐进式的特点在他的报道中得以呈现。通过分析他报道的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事实,能够得到一个可供借鉴的观察视角。
    • 贾小壮
    • 摘要: 开埠通商为安东小商埠城市工业的早期现代化提供了优越的内外部条件,集中表现为繁盛港口贸易的拉动,蕴涵近代工业文明的商品刺激,多样资金来源渠道的支持及在安外国工业所激起的"弹簧效应".安东在开埠通商背景下通过传统工业的转型与新兴工业的产生两种途径基本完成了工业的早期现代化,但工业化程度低仍是其显著特征,这也反映了小商埠城市工业早期现代化过程中的"瓶颈"问题,诸如转型不彻底、新兴工业力量弱小、工业门类发展不平衡等.
    • 万明华
    • 摘要: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中国之新民,清朝光绪年间举人,祖籍广东新会县,是中国近代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在戊戌变法时期崭露头角,此后活跃于历史舞台达三十年之久.他出生于一个士绅家庭,祖父梁维清,父亲梁宝瑛,都曾参与乡政,在当地具有一定的势力和影响.梁启超自四岁起“就王父及母膝下授四子书、《诗经》,夜则就睡王父榻,日与言古豪杰哲人嘉言懿行,而尤喜举亡宋、亡明国难之事,津津道之”(《三十自述》).五岁时,就在父亲与祖父的教授下,学习了《论语》等儒家经典,六岁,始通《诗》《书》《礼》等五经,至七岁时便能作诗缀文,表现出了惊人的学识,小小年纪便以“神童”之名享誉乡里.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