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新感性

新感性

新感性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131篇,主要集中在美学、哲学理论、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1篇、专利文献38016篇;相关期刊116种,包括美与时代(下旬刊)、求索、文史哲等; 新感性的相关文献由140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婷婷、严红兰、何英等。

新感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1 占比:0.34%

专利文献>

论文:38016 占比:99.66%

总计:38147篇

新感性—发文趋势图

新感性

-研究学者

  • 张婷婷
  • 严红兰
  • 何英
  • 孙广耀
  • 徐碧辉
  • 易飘
  • 曾志浩
  • 李丕显
  • 李闯
  • 杨晓莲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史华威
    • 摘要: 赫伯特·马尔库塞“新感性”的美学思想对李泽厚“新感性”的建立有窾要之功,他们之间的联系从文献资料来看始于20世纪80年代。李泽厚的“新感性”并非一日之功,早在70年代初期就已经开始建构主体性实践哲学,作为“积淀说”的完善和“情本体”的基础,“新感性”肩负起复兴中国美学的使命。挖掘二人观点的相通性和差异性,理解李泽厚的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借鉴中西合璧的学术思路,以期对目前的中国美学研究有所帮助。
    • 王坤
    • 摘要: 本文通过将"新感性"文化和新世纪后国产动画领域中出现的新技术和新审美联系起来,详细论述新世纪中国动画的新形态、新倾向、新美学风格,希望通过论述能让动画研究者们更多地关注国产动画创作,以推动国产动画向好发展。
    • 魏睿
    • 摘要: 现代戏曲的文学性、思想性曾有过高峰,但是舞蹈表演的革新步履维艰.戏曲舞蹈与剧情、歌唱、念白、舞台调度等方面息息相关,是由身体语汇组成的肢体语言系统.传统戏曲的舞蹈表演是一个庞大成熟而又严谨的体系,扎根于农业文明之上,能够以丰富多样的程式化表演表现历史生活,但是现代戏曲尤其是现实题材戏曲的舞蹈表演尚是一片待开垦之地.本文以越剧《山海情深》为例,探讨现代戏曲如何载歌载舞、如何解决话剧加唱的困境,如何重新接通时尚审美,从而再现神韵,激发观众审美共鸣,建立新感性.
    • 严红兰
    • 摘要: 法兰克福学派著名代表马尔库塞在其《审美之维》《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等著作中发表了不少关于文艺地位与作用的观点与看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艺价值观.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层面:(1)从社会学角度看,文艺具有认识与批判社会,维系文化的批判向度的作用;(2)从人学角度看,文艺具有唤醒人的爱欲,对抗人性异化的功能;(3)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文艺具有培育革命主体,促进社会革命的意义,将文艺的社会学、人学、政治学价值融为一体.这种文艺价值观念虽然有夸大文艺作用的一面,但直到今天仍具有某种启发意义.
    • 严红兰
    • 摘要: 法兰克福学派著名代表马尔库塞在其《审美之维》《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等著作中发表了不少关于文艺地位与作用的观点与看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艺价值观。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层面:(1)从社会学角度看,文艺具有认识与批判社会,维系文化的批判向度的作用;(2)从人学角度看,文艺具有唤醒人的爱欲,对抗人性异化的功能;(3)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文艺具有培育革命主体,促进社会革命的意义,将文艺的社会学、人学、政治学价值融为一体。这种文艺价值观念虽然有夸大文艺作用的一面,但直到今天仍具有某种启发意义。
    • 李静
    • 摘要: 鲁迅其人其文在中文互联网上的存在形式及其文化意涵,为观察文学经典与新媒介的碰撞融合提供了典型个案。通过择取鲁迅语录的"数字化"运用方式、《故乡》的接受状况及其写作传统的嬗变以及《野草》的"新感性"三个角度,本文既指出过于日常化、数据化的使用方式对于时代精神生活的影响,同时又试图寻找文学经典与当代生活的接榫点,探究新技术在形塑文学"新感性"方面的作用。深受互联网世界欢迎的鲁迅其人其文构成了当代个体连接他人、国族、现实与精神的"原典",为日益景观化的新媒介提供了可资参照的思想坐标。
    • 李凯强
    • 摘要: 2021年适逢建党100周年,数部党史题材电影以富有感性情感的创新表达为党献礼.党史题材是新主流电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摆脱了以往主旋律电影的宏大叙事,选取百年党史中的惊鸿一瞥,用吸引力、情动力、冲击力对党史事件进行日常性描绘,兼具主旋律电影的理性色彩与艺术电影的感性特质,诉诸观众以心灵上的触动.在视觉文化与消费文化的背景下,新感性进军新主流电影是必然事件.调动新感性生产情感价值,能够助推新主流党史题材电影契合新感性时代的电影运作逻辑与审美取向.
    • 万萍
    • 摘要: 照相性作为电影美学本体论的基础,在娄烨电影中更新为"制造写实"的体验,一方面是以自我暴露的形式而反思自身存在,另一方面则是以照相作为超级感官体对现实的替代;娄烨从新浪潮电影传统中承继过来的摄影手段,被重新生成为中国或亚洲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具备新的美学主体性;影像的形式过量的同时也与现实被景观化观看对应,它结合了当下中国的城乡景观、大众文化的视觉资源,重新构造出一种与全球电子化时代相对应的现代视觉美学.
    • 李博放
    • 摘要: 长久以来,我们处在这样的一个被工具理性、商品化和肯定性思维所指导的单向度的工业化社会中,以满足物欲为目标的生活方式塑造了新的奴役状态,生活方式愈发稳定并形成了新的秩序。我们的理性被各种形式的文化载体进行重塑,肯定性和否定性的思维被割裂开来,形而上的精神领域被不断的否定和遗忘,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分离:崇高精神的缺失就是感性被压抑与理性泛滥最典型的例子。然而,时代的精神状况在面临着极大危险的同时却也包含着无限的可能性。马尔库塞尝试从重建审美取向和双向度的文化来响应崇高精神的呼吁,从而构建适合时代理性的新感性,克服单向度社会给人带来的种种危机。该文尝试探索如何避免崇高在当代社会的缺失以及真正为人们需要的崇高如何在响应当代社会诉求的背景之下得到重构,更好地融入当代社会之中。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