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显微互动系统
数码显微互动系统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2年内共计69篇,主要集中在教育、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757545篇;相关期刊54种,包括成才之路、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教育教学论坛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四届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工作研讨会等;数码显微互动系统的相关文献由195位作者贡献,包括乔爱秀、于增国、刘世尧等。
数码显微互动系统—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757545篇
占比:100.00%
总计:3757614篇
数码显微互动系统
-研究学者
- 乔爱秀
- 于增国
- 刘世尧
- 华玉凤
- 吴敏燕
- 宫志强
- 张志强
- 张改
- 景朋
- 李振江
- 杨红芳
- 杨连雪
- 梁文杰
- 汤立旦
- 王书伟
- 王晓晖
- 车萍
- 迟庆
- 郭林芝
- 陈松建
- 靳静
- 韩涛
- 乔海莲
- 于国辉
- 佟硕秋
- 侯亚莉
- 侯柏玲
- 冷静
- 刘丽萍
- 刘娜
- 刘少辉
- 刘慧萍
- 刘晓秋
- 刘曙东
- 刘洪利
- 卢秋霞
- 卿素珠
- 叶宗伟
- 吕喆
- 吕壮伟
- 吕鹤书
- 吴勃岩
- 吴荣荣
- 吴霞
- 周伟
- 周卫敏
- 周好乐
- 周桃莉
- 唐慧
- 唐高兴
-
-
刘洪利;
王玉霞;
王军利
-
-
摘要:
将数码显微互动系统与形态学虚拟实验教学平台相结合构建形态学数字化教学平台,并应用于实践教学,对提高病理学及形态学实验教学效果,实现自主探索、多重交互、资源共享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数字化实验教学平台的构成,阐述数字化教学平台的优势,探讨数码显微互动系统与数字化标本结合在高职病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提高病理实验教学效果,培养更多优秀的临床医学人才。
-
-
-
马贤德
-
-
摘要:
数码显微互动系统是数码显微镜与计算机通过局域网连通,实现的师生、生生之间双向或多向沟通的实验教学系统。学生端与教师端各配备一台计算机和高度清晰的数码显微镜,通过局域网,实现了任意两个人之间的沟通与对话。本世纪初就已经成熟的应用于各大高校实验教学中。我校免疫学实验室配备了第二代数码显微互动系统,本文将对第二代数码显微互动系统在免疫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心得与大家分享。
-
-
-
-
陈莎;
李少斌;
李利
-
-
摘要:
显微形态观察是高校微生物学、动物学和植物学等实验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基于数码显微互动系统,在生物显微形态实验教学中引入基于问题式学习教学法,利用所创建的包括课件、视频录像、图片等在内的共享教学资源包,精心设计教学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教学资源包,并通过制片、镜下观察等操作实践,拍摄镜下的典型视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集体讨论后,提交基于上述问题的实验报告,教师据此进行考核和点评.该教学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
-
-
-
王嫱;
佟硕秋;
韩淑梅;
陈琳;
马炳南;
朱丽萍
-
-
摘要:
数码显微互动系统是基于数台光学显微镜的图像采集和汇总显示系统,通过在光学显微镜上加装UOP0500CC数码相机进行图像采集,通过ImageView软件对相机采集图像进行处理,通过易创数字网络显微互动系统软件,实现将教室中任意一台电脑显示屏上显示的图像、视频等在教室内部的各台电脑上同步显示,从而使《微生物学》实验中涉及显微观察的部分有了重大的技术改革.
-
-
-
梁文杰;
宫志强;
杨红芳
- 《第四届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工作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目的:分析数码显微互动系统在中医类专业实验诊断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探索高效实验教学方式.方法:采用对照研究方法对比分析数码显微互动系统(实验组)和传统教学方式(对照组)的教学效果;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分析学生的认可度及满意度;采用SPSS13.0进行x2检验.结果:实验组同学对于5种血液细胞的识别正确率高于对照组,多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多数同学认为数码显微互动系统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方式.结论:实验诊断学实验课应用显微数码互动系统教学显著优于传统教学,并应成为中医类专业实验诊断学实验教学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