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383篇,主要集中在教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83篇、专利文献995234篇;相关期刊198种,包括学术研究、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教育学刊等;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相关文献由426位作者贡献,包括刘佑、厉以贤、李季等。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83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995234 占比:99.96%

总计:995617篇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发文趋势图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研究学者

  • 刘佑
  • 厉以贤
  • 李季
  • 顾明远
  • 何智林
  • 刘世峰
  • 刘文渊
  • 刘茜
  • 吴福生
  • 夏瑞庆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鲁幽; 吴安春
    • 摘要: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根据不同时期革命和国家建设的需要,创造性地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在不同历史时期赋予它不同的时代内涵,并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在百年党的教育方针引领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经历了苏区革命根据地、全民族抗战和解放战争、社会主义改造和过渡、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不同阶段。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命题,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发展,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百年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在不同时期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为争取革命战争胜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 摘要: 百年沧桑、世纪风雨,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以下简称立新实验小学)兴起于战火烽烟时,发展于改革大潮中,蓬勃于新时代的阳光下。如今她刚过完百岁生日,已经发展成为占地43300余平方米,拥有两个校区、68个教学班、160多位教师的现代化小学。学校以劳动教育为办学特色,从1958年贯彻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号召开始开展劳动教育,60余年里从未间断。
    • 郑金洲
    • 摘要: 概念是通过词语表达出来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由“教育”“生产劳动”“结合”三个词语组成。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中,这三个词语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涵义,其中“教育”分别指代“未来教育”“智育、体育、技术教育”“工艺教育”;“生产劳动”分别指代“工厂劳动”“物质生产劳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既指代“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也指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今天的历史环境与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有很大差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推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已被赋予一系列新的涵义。这些涵义既包含马克思恩格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继承与赓续,也包含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拓展与创新。
    • 石中英
    • 摘要: 随着劳动教育成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研究重新成为学术热点。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前,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启蒙思想家基于各种理由已经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欧文、裴斯泰洛齐等还开展过相关的社会和教育实验。从资本主义发展、现代机器大工业生产以及由此产生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视域出发,马克思恩格斯首次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表述为一个理论命题,并赋予它以全新内涵:无产阶级不能忽视自身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取消当时那种形式的儿童工厂劳动;普遍禁止儿童劳动是同大工业的存在不相容的;现代工业吸引男女儿童和少年参加社会生产事业是一种进步、健康以及合乎规律的趋势;工人阶级应利用合法斗争促进普遍立法来保护少年儿童的劳动和受教育权利;把有报酬的生产劳动与智育、体育、综合技术教育结合起来;对所有儿童(首先是工人阶级的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还是改造现代社会最强力的手段之一。从命题性质看,马克思恩格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一个带有理想性的策略性命题、具有普遍意义的特殊性命题以及具有丰富教育和哲学意义的政治经济学命题。
    • 张克科
    • 摘要: 高品质发展和未来竞争的动力是人才。教育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师范教育更是重中之重。20世纪6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一直是国家大事,教育为科研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念穿透到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产学研合作成为大学改革的路标。但我们理解的产学研和创新发展的要素融合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 党印; 赵文晓
    • 摘要: 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功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在育人导向上,从早期的“德智体”到1999年全国教育大会增加为“德智体美”,再到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增加为“德智体美劳”,每一次增加都以政策文件为外生推动力量。
    • 李正昌
    • 摘要: 1958年,党中央提出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1959年下半年,宜丰县澄塘小学组织我们烧了半个月的木炭,那情景我至今难以忘怀。那是一个深秋的上午,我们六年级两个班的60多名同学,在教导主任(也是我们的班主任)罗新元等老师的带领下,来到离学校十多里远的一个名叫"咯咯堂"的地方。那里有一片农田,稻谷早就收完了,田埂上零零落落堆着稻草。罗老师让我们就在这里安营扎寨。
    • 杨日飞
    • 摘要: 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核心,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根本问题,全面加强劳动教育进而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创新。学校教育培养劳动者的根本目标不能变,要进一步深化培养劳动者的教育观念。同时,要按照学校办学的规律和学生的成长规律来实施教育。
    • 刘燚; 张辉蓉
    • 摘要: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劳动教育历经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总方针、新中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和新时代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指引共四个时期,体现出渐趋本土化、彰显时代性、相对稳定性、动力外生性和脑体分离性的特征.反思我国劳动教育百年变迁,教育方针规定着劳动教育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对"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不同理解影响着教育方针的内容构成和贯彻实施,满足社会需要和促进个体发展推动着劳动教育的变迁.未来劳动教育的发展应坚持个人发展与社会服务的统一、因地制宜与统一方向的结合、劳动教学与劳动实践的互促.
    • 唐林伟; 游宇晴; 罗甜
    • 摘要: 民国时期职业陶冶思想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从内涵上讲,职业陶冶隐喻了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职业情感、职业意识和谋生技能的过程;从目的上讲,存在着“职业之准备”和“生活之陶冶”的冲突;从内容上讲,实现了职业技能训练与从业素质培养的融合;从方法上讲,既有整体设计,又根据需要突出了个体特色。民国时期职业陶冶思想的时代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立场上的双面性冲突、方法上的思辨研究范式和认识上的功利主义倾向。未来应当把职业陶冶作为生涯教育的起点,推动职业陶冶与劳动教育的整合,实现“为职业而陶冶”向“通过职业而陶冶”转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