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教合一
政教合一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35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宗教、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9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5134篇;相关期刊247种,包括中国西藏、西藏研究、看世界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0国际儒学论坛、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第三届村落发展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政教合一的相关文献由334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召忠、李晓亮、牛婷婷等。
政教合一—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5134篇
占比:97.73%
总计:15486篇
政教合一
-研究学者
- 张召忠
- 李晓亮
- 牛婷婷
- 边芹
- 黄博
- 周慧梅
- 喜饶尼玛
- 孙希国
- 孙泽湘
- 宋黎
- 当增吉
- 徐世栋
- 施克灿
- 星全成
- 李媛
- 李开盛
- 李维建
- 杨扬
- 杨阳
- 热地
- 索朗次塔
- 赵世超
- 陈小华
- 陈玉冰
- 韩星
- 飞乐鸟
- 高轶军
- V.S.奈保尔
- 丁为祥
- 丁舟洋
- 丁莉霞
- 丛文兴
- 东噶·洛桑赤列
- 丹增朗杰
- 久迈
- 习五一
- 于展
- 于长敏
- 任宜敏
- 任颖
- 伊凡
- 何一民
- 何小莲
- 何春梅
- 何苇
- 余治平
- 余金刚
- 依凡
- 侯海坤
- 俞春荣
-
-
刘莉;
李元梅
-
-
摘要:
2022年3月28日,在西藏自治区,春到樟木口岸,“喜马拉雅第一国门”草木蔓发,春山可望。春光中飘扬的五星红旗熠熠生辉,“国旗老阿妈”次仁曲珍的故事仍在春风中传颂……1959年3月28日,63年前的今天,一场规模空前的废奴运动在雪域高原席卷开来。西藏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进行民主改革,彻底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人奴役人的历史在雪域高原就此终结。长期被当作“会说话的牛马”的农奴和奴隶,从此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
-
当增吉
-
-
摘要:
在安多热贡区域的历史进程中,隆务囊索和隆务寺寺主活佛夏日仓是两个至关重要的关键人物。元以来,在萨迦派的护佑下,作为外来的“陌生人”隆务囊索家族不仅结束了热贡部落割据的局面,进而在家族内实行了囊索世袭制,而且创建了隆务寺及寺主夏日仓活佛的转世体系,通过这些举措不断强化和稳固了该家族在热贡的统治权。然而,随着以隆务寺为宗主寺的寺院集团的形成,在以寺院为核心的政教相辅的模式中,隆务囊索和夏日仓活佛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本文试图在涉藏地区政教合一体制的框架内,以隆务囊索和夏日仓活佛之间的关系为个案,探讨涉藏区域政教合一体制的多样性和地方性特征。
-
-
边巴拉姆
-
-
摘要:
历史上,西藏实行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由官家、贵族和上层僧侣三大领主联合专政。三大领主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和耕地,在当时,三大领主对广大农奴采取非人的压榨和剥削,仅噶厦征收的差税就达200多种,农奴为了活命,不得不频繁举债,欠债农奴的数量占农奴总数的90%以上。农奴所负的债务有新债、子孙债、连保债、集体摊派债数种,其中三分之一以上是祖祖辈辈欠下且永远还不清的子孙债。
-
-
钟博;
徐习文
-
-
摘要:
20世纪30年代以来,众多知识分子在济世救国道路上围绕乡村建设的问题展开了探索,其中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最具有代表性。他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对乡村建设进行了全面设计,开展了“乡村建设”运动,提出了坚持“伦理本位”、兴办乡学与村学、提倡“政教合一”等理论主张,并在山东省邹平县以培养新农民为目标展开了试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虽然由于各种原因未取得成功,但其乡村建设设计思维对当今的乡村振兴具有启发性。本文通过梳理梁漱溟乡村建设相关理论思想,分析梁漱溟乡村建设设计思维对当前乡村振兴的启示与影响。
-
-
杜永彬
-
-
摘要:
今年5月23日,西藏迎来和平解放70周年。70年前和平解放西藏的《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的签订,标志着政教合一的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的土崩瓦解,经过民主改革,跃进社会主义社会。
-
-
沈国岩
-
-
摘要: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阶级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一定阶级、阶层利益意志的代表,领导权是政党领导的核心。实现党的领导,一般有两个层面含义:在党内,要统一全党的意志和行动;在党外,要争取最广泛支持。政党夺取政权并实现长期执政,是一个政党领导的基本规律。当今世界主权国家中,除个别政教合一外,普遍由政党领导。由于无产阶级政党是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代表,以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使命,决定了它必须成为进步政治力量的领导核心。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应该使自己的每一个支部都变成工人协会的中心和核心。列宁强调,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阶级,党是无产阶级联合的最高形式。
-
-
吴英杰
-
-
摘要:
西藏作为特殊的边疆民族地区,始终受到党中央的关心关怀。1951年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西藏各族人民通过和平解放、民主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推进改革开放和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让西藏永远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羁绊,彻底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开创了西藏各族群众掌握自己命运、当家作主的新纪元。
-
-
张晓龙
-
-
摘要:
佛教传入西藏以后,通过与本土宗教的斗争与融合,以及与吐蕃统治阶层的政治融合,逐渐在民众信仰、社会治理方面发挥了重要功能。藏传佛教教义对吐蕃以后西藏基础法律体系的形成,对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的发展均有重要影响。
-
-
张鸣
-
-
摘要:
洪秀全是晚清最大的一场农民起义的领袖,还是一个类似基督教的农民宗教的教主。这两个身份合二为一,他就成了一个政教合一的农民政权的首领。但他既不是他后来说的那样,是上帝的二儿子、天生的教主,也不是一个生下来就脑后有反骨、安心要造反之人。
-
-
梅花
-
-
摘要:
有清一代,锡勒图库伦旗作为唯一漠南蒙古的政教合一体制的旗,历史地位显著.因为没有土著民,来自各地的人口汇聚于此,故以"迁聚旗"而闻名.清廷的政策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该旗人口成分的多而繁杂.近年来锡勒图库伦旗历史文化相关研究越来越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研究成果已有不少,但目前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本文在充分利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有关蒙汉文献以社会变迁史的视觉,主要梳理探讨清代锡勒图库伦旗建旗由来、人口来源以及政教合一体制的独特性,试图对相关研究做些补充.
-
-
-
李善峰
- 《第三届村落发展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梁漱溟1930年代的乡村建设实验是一个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相結合的改革方案.他在中西文化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了传统因素在近代转型过程中的“变”与“不变”,主张利用乡村所具有的德治文化和自治传统,以乡村学校和合作社为载体,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农民的团体意识、集体精神和参与公共事务能力,把中国的乡贤政治与西方的多数政治结合起来,为传统注入新的时代精神,重建乡村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结构,并藉此建构一套完整的乡村治理体系.梁漱溟重建乡村团体组织的理论构想和本土实践,是他最为独特的学术贡献.邹平实验区积累的历史经验,对思考新时期乡村振兴过程中社会组织的发育,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仍然具有历史启示和借鉴作用.
-
-
李善峰
- 《第三届村落发展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梁漱溟1930年代的乡村建设实验是一个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相結合的改革方案.他在中西文化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了传统因素在近代转型过程中的“变”与“不变”,主张利用乡村所具有的德治文化和自治传统,以乡村学校和合作社为载体,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农民的团体意识、集体精神和参与公共事务能力,把中国的乡贤政治与西方的多数政治结合起来,为传统注入新的时代精神,重建乡村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结构,并藉此建构一套完整的乡村治理体系.梁漱溟重建乡村团体组织的理论构想和本土实践,是他最为独特的学术贡献.邹平实验区积累的历史经验,对思考新时期乡村振兴过程中社会组织的发育,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仍然具有历史启示和借鉴作用.
-
-
李善峰
- 《第三届村落发展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梁漱溟1930年代的乡村建设实验是一个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相結合的改革方案.他在中西文化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了传统因素在近代转型过程中的“变”与“不变”,主张利用乡村所具有的德治文化和自治传统,以乡村学校和合作社为载体,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农民的团体意识、集体精神和参与公共事务能力,把中国的乡贤政治与西方的多数政治结合起来,为传统注入新的时代精神,重建乡村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结构,并藉此建构一套完整的乡村治理体系.梁漱溟重建乡村团体组织的理论构想和本土实践,是他最为独特的学术贡献.邹平实验区积累的历史经验,对思考新时期乡村振兴过程中社会组织的发育,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仍然具有历史启示和借鉴作用.
-
-
李善峰
- 《第三届村落发展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梁漱溟1930年代的乡村建设实验是一个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相結合的改革方案.他在中西文化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了传统因素在近代转型过程中的“变”与“不变”,主张利用乡村所具有的德治文化和自治传统,以乡村学校和合作社为载体,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农民的团体意识、集体精神和参与公共事务能力,把中国的乡贤政治与西方的多数政治结合起来,为传统注入新的时代精神,重建乡村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结构,并藉此建构一套完整的乡村治理体系.梁漱溟重建乡村团体组织的理论构想和本土实践,是他最为独特的学术贡献.邹平实验区积累的历史经验,对思考新时期乡村振兴过程中社会组织的发育,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仍然具有历史启示和借鉴作用.
-
-
李善峰
- 《第三届村落发展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梁漱溟1930年代的乡村建设实验是一个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相結合的改革方案.他在中西文化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了传统因素在近代转型过程中的“变”与“不变”,主张利用乡村所具有的德治文化和自治传统,以乡村学校和合作社为载体,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农民的团体意识、集体精神和参与公共事务能力,把中国的乡贤政治与西方的多数政治结合起来,为传统注入新的时代精神,重建乡村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结构,并藉此建构一套完整的乡村治理体系.梁漱溟重建乡村团体组织的理论构想和本土实践,是他最为独特的学术贡献.邹平实验区积累的历史经验,对思考新时期乡村振兴过程中社会组织的发育,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仍然具有历史启示和借鉴作用.
-
-
-
-
-
-
-
-
-
-
-
- 汪铁良
- 公开公告日期:1999-06-30
-
摘要:
一种二合一、三合一、四合一组合式饮料罐,它是由金属材料或非金属及复合材料制成的罐体,罐体内,分别装有二种饮料、三种饮料或四种饮料,每种饮料都是用密封包装袋包装后装入罐体内的,罐体也是密封的,当人们饮用时,只需打开罐口用双吸管刺破密封包装袋,自上而下的将几种饮料喝掉。从而满足了人们购买一罐饮料,而喝几种饮料的问题。
-
-
-
-